分享

大师们的“心灵绿洲”之路(转)

 松下鹤 2011-12-06
大师们的“心灵绿洲”之路(转)(2008-07-15 22:46:51)

初秋的午后,宽大舒适的暗红色沙发,带着彼此熟悉的笑容,让人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他们好像又回到了北大那间小小的简陋的屋子,外面的复印室人来人往,嘈杂着,一群年轻人却沉浸在心理世界里,做着一件在当时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事——进行专业的心理成长小组的活动。

如今,他们已不像当初那样年轻了,但就这样的走着,一点也不觉岁月匆忙。因为有一个群体,他们彼此见证青春、努力、激情,一幕幕往事就算不再提及。但仍然沉甸甸地在心底。而在专业领域内.这一串名字加在一起,有质感,有份量,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从他们一路的历程。可以折射出中国这一代心理学家的成长。

“心灵绿洲”当年曾是旁门左道

成立于1994年的“心灵绿洲”,是国内最早的由心理学专业人士自发组成的专业心理成长小组。如今,一晃十多年了。

聚会在贾晓明的新家。十几年的相处,他们的关系早已从专业领域渗入到彼此的生命历程中。虽然笑容没变,但他们都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业内,每个名字都让人联想到他们所擅长的专业领域。

问起“心灵绿洲”名称的来历,大家基本同意是曾被戏称为“朱洛伊德”的朱建军的功劳。这个名称其实很代表了他们这些人当初的心情。那时学心理治疗,还是相当“旁门左道”的事情。大家聚在一起,就好像沙漠中有了一片绿洲。

镜头回放:从“左道”到正道

方新说自己当年考大学时,一向开明的父母反对她读心理学,坚持让她读医学,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学会让她没饭吃。虽没有惨到这份上。但学其他专业的同学在外企月薪六七千时她每月才领三百块工资。

贾晓明和李林英是同一个单位的。1991年,当时学校的咨询室就她们两个咨询师。贾晓明说,那时每当学生跨进门时,都会提醒他们小心脚下。因为一进门就有一个坑。学校里教学科研工作很重。而做咨询,用李林英的话说,是个“不算工作量、什么都不算“的事。

“你们搞的是什么?”这恐怕是当初听到最多的问题。当时,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一个多数人都搞不懂的专业联系在一起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郑宁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兼职从事着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为了这一事业,他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专业,还放弃了教研室主任的职位,甚至一度被划为教辅人员,但他对此并不后悔。

虽然起步艰难,但他们仍然心存感恩,方新说:“我们的成长轨迹正好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步。我们起步时,不被他人理解,那时心理学也不被社会接受;中段时,我们努力学习成长,而社会又恰逢变迁,人们的心理冲突逐渐显现;今天,我们有了一些积淀,而心理学也正需要我们贡献这种积淀。

说起心灵绿洲的开始,李子勋记得,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文星教授来国内做培训,他们基本都在这个班上学习。出于专业成长的考虑,曾文星说,要是能成立一个小组就好了。

李子勋说自己其实并不善与人交往,但他很肯定有一个人能行,那就是方新。她对第一天一个女孩干脆利落的自我介绍— “我是北大的方新!“印象深刻。

方新已经不记得最初这事是怎么提起来的,但她记得是自己一个一个去谈话去沟通,把这批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心灵绿洲最初两年的活动,也是她张罗在北大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的。后来她生了小孩,贾晓明和郑宁则先后接着她做东。

大家陆续来齐后,还没叙旧,方新直接就说起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督导案例,涉及到咨询中一个两难的伦理问题,感觉有些棘手。问题一提出来,大家从刚才的闲聊自而然地进入了专业讨论的状态。十几年前他们也是这样彼此探讨,互相在专业上支持这个小组本来就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源于大家在对心理学的执着热爱。

说到心灵绿洲当初成立的往事,不知谁提出来,该给方新颁个奖。马上有人应景儿拿过茶几上赵梅带来的一束花递给李子勋,让李子勋颁发“伯乐奖”。

回忆起当初的各种“第一“,赵梅说:“第一个在心灵绿洲第做自我体验的就是我啊!” 借着颁奖之风,大家给赵梅颁发了“探索奖”赵梅说,虽然那时我们也不很懂什么精神分析,但那时就真的自发地在做自我体验了。虽然要面对过去的创伤,但我没有感到恐惧,因为在安全的专业的环境里,充满了信任感。

自我体验,就是每个人和自已内心深处的亲密接触,也是心灵间的亲密接触。

侯志瑾说:“方新一给我打电话,就跟我说——你想我了吗?结果我就不知说什么好。我不是心里没有,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李林英说:“方新一打电话也问我——你想我吗?我会说想啊!她再问—那你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我就也没词儿了。”然后她又说起自己小时候一直很弱势,一直渴望有个哥哥保护自己,甚至成年后,赶公车上错了门,受到售票员呵斥也不知如何回应。

当大家沉浸在她的讲述中时,李子勋说:“在我的印象里你并不是这种性格,而是很能干的。这时想到这些会不会和你近期的心理状态有关?因为当前的事,才把记忆里的感受调出来?”

方新等几个相视一笑:“李子勋,你又开始做心理学家了!”

也难怪他们会自然地进入这种状态,当初他们在一起,就是这样做自我体验的,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深层中的一面表露出来。因为每个人都很开放,大家看别人也好像照镜子一样。

回应刚才的对话,李林英说:“我想是心理咨询工作让我养成了自我觉察的习惯。”她认为,自我觉察对所有人都很重要,不只是心理学家。虽然觉察了未必行为上立刻能改进,但比没有觉察要好得多。“工作中,我也会把觉察到的东西做自我表露,这样做使学生们也可以从中有所领悟。”

※现场花絮※

方新说起这些年自己的成长。她是一个性格张扬的人,但这些年逐渐学习更稳、更低调。“女人成熟之后,就要懂得放弃”。“我可以放弃一万块的讲课费,在家里做几块钱一小时的小时工的活,和老公和儿子一起擦地板,心里特别踏实,这是生活的乐趣,也是本质。”贾晓明也深有同感。对女人来说,家庭幸福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代替的。在客厅中的一家合影上,她站在几乎同样高大的丈夫和儿子中间,一脸光彩。“每次我先生一回家,见是儿子开门,就会问:“你妈呢?”而每次我儿子一回家,看见他爸,就会问:“我妈呢?”

从“黄埔一期”到中坚力量

轮到在一边话语不多的杨眉了。“我自己?我很好学,做了一些高质量的本土化的东西,出了几本专著。还有一直坚持做我的杨眉心理学网站。”

李子勋说:“杨眉为我们这个团体做了很多细小的事。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德班的消息就是她带给我们的。”

说起中德班,大家感慨良多。虽然有些人是从不同渠道得知的消息,但杨眉的强力推荐是让他们走进中德班的重要原因。遗憾的是,杨眉自己却无缘中德班。

“我们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次远行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绿洲的这群人互拥着,也未必有勇气专程坐上三天两夜的火车,去上一个当时还不知道怎样的班。”有人这样分享。

如今,他们都成为心理学界的“中坚力量”了。这一称呼始自赵梅的先生。他是出版社的编辑,当年曾热情地邀请绿洲成员写一套书,这就有了绿洲团队写的第一本书《普通人.平常心》。在前言中。他称这批人为心理界的“中坚力量”。

“其实当时我们还不算是啦,但还是觉得很受鼓励,随后又陆续出了几本书.,都是以心灵绿洲的名义。”赵梅悦

参加中德班后,活动更有趣了。在中德班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贾晓明、赵梅、朱建军是精神分析,方新、李林英、郑宁是行为治疗,李子勋、侯志瑾是家庭治疗。这种选择好像既偶然也必然,李子勋本来也想学精神分析,但报名受阻延误,精分组满了,他改报了家庭治疗,没想到根据以后的发展看来更适合自己。

在以后的讨论中,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流派来分析相同的个案,简直就像习武之人过招一样。这样的“过招”培养了他们对其他流派的了解,所以他们一直会互相转介来访者,因为他们能敏锐判断来访者更适于用何种方式治疗。李子勋说,他和郑宁特别互补,两人经常会互相转介。

他们受益于国际合作,如今,他们也在通过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培养后来者。许多人成为德国、美国、挪威等不同心理治疗流派连续培训项目的中方教员。比如,方新后来成为了中德班的中方教师,还成为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德班的主办机构)的中方理事和秘书长。她不仅继续推动中德班的项目,还陆续引进国际心理创伤治疗培训,荣格分析心理学培训,以及由国际专家授课的催眠疗法培训等。

※现场花絮※

现在不光是咨询师,来访者也要求快,方新说,有些来访者听说要来很多次后,充满狐疑地说: “你是不是不行呀,你看人家李子勋在电视上,不到半个小时就搞定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李子勋说“那当然不可能啊,我一直都说,电视上那个李子勋不是我。”每次做节目,其实都是要花个把小时来谈的,但节目只能呈现很小的一部分。

对这种急功近利,大家都有担心。贾晓明说: “理在我出去讲课,学员们问我最多的就是怎么能很快学些实用技术马上开诊所赚钱。”“心理咨询可以用来谋生,但如果学的初衷就是赚钱,我们可能坚持不到今天。做心理学的人转行的人很多,但我们绿洲的却没有。正是近二十年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才会有今天的一些成就,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十年磨一剑。”

孤独的行业不孤独

诱惑不是没有过。随着心理学逐渐升温,找上门的机会也多了。有些同行下海了,但他们都坚守着。之所以能这样,也是因为绿洲中的彼此扶持。

郑宁说:“我们从事的是一个孤独的行业,因为咨询的保密性,也因为它研究的是潜藏在冰山下的学问,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个人的默默成长。想想当年,我们彼此有幸遇到了,我从事了孤独的行业却并不孤独。一次一个咨询师告诉我说他已经不做咨询了,因为长久的付出让他感到枯竭。这时候我就感谢绿洲,让我有一个永远可以汲取营养的地方。”

说到绿洲成员彼此之间的感情,赵梅深有体会。在经历一场大病考验后,她特别真诚的感谢绿洲的朋友们。“我真的特别感谢大家,在我特别需要支持的时候先后来看望我。比如方新来看我,让我感觉自已一定能闯过这一关。后来等到我开始恢复一些之后,又收到李子勋的一个短信:”赵梅,什么时候该开始录节目了吧。“就是这条短信,让我自病后第一次出了门。”这些年来,虽然聚会少了,但每当一些重要关头,绿洲成员都会聚在一起,彼此帮助。

作为最早的组长和这次聚会主人的贾晓明概括了大家的意思:“心理学本身就是关注人的感情的。心灵绿洲正好契合了心理学的本质意义——心灵的支持。虽然我们每个人的风格独特,但是会发现我们在一起性格和信念上会有相似性,即对专业的热情与投入,彼此的欣赏,使我们结伴成长。”

※现场花絮※

贾晓明说:“我们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帮助人,而又不满足于单纯的帮助,想用专业的方式。我们中的每一个都做过公益,有些长达十年,不计报酬。”

几位女同胞笑谈起当年给红枫妇女心理热线做义工的情景。那时不论冬夏,骑50分钟的自行车去,义务坚持了好几年,还不好意思给同事说,怕人家说不务正业。热线的一个负责人开玩笑说她是“棒打鸳鸯不散”。后来有了车,一次方新在路上出了小问题,警察要来罚,方新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是去做公益的!”居然被放过了一些马。

彼此分享“心理资本”

李林英最近一直在研究“心理资本”这个概念。她很关注优秀人物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挖掘他们的心理品质。其实这一批人的“心理资本“,也确实了得。这么多年的积累,他们在心灵的世界都有丰富的收获。

方新认为心理学固然是一门技术,但在高层次上说也是一门哲学。如果心理咨询师只是具体的技术掌握者,而不是对人性有所感悟,那么对人的帮助很有限。

说到对人性的感悟,杨眉说她最近写了一本反映混乱年代的散文。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此类作品一样写悲剧,而是写了很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因为她对人性的理解是,不管身处怎样的年代,只有温暖的东西才是我们活下去的力量。

赵梅因为个人经历,特别认同“活在当下”的说法,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真要体会,才知道多么受用。

侯志瑾说从导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导师每次和学生谈话,都会把电话回掉,说自已“有重要的谈话”,每次都亲自给来访的学生开门。这些细节让她感到自已是被尊重的,体悟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本主义。

贾晓明则谈到咨询师的心态比持技术重要,因为这个专业是让人放松的,咨询师本身就应该有一种坚强乐观的感染力。后来我们还得知,贾老师不仅是个日韩剧迷,还开设了“韩剧中的心理学”的全校公选课,真是玩出水平,玩出境界。

郑宁分享的则是他正在开创“临床社会工作学”。心理学是社会工作的基础,可是现在的社工系的体系中缺少心理学的部分,所以他正把心理学引进社会工作。

当李子勋说他要“忘掉“心理学时.,一言出,四座惊。“面对来访者,如果过度陷入理论框架,真相就会被掩藏在一大堆理论中,结果有时搞心理的人还不如普通人看到的更本质。因此我主张“忘掉心理学,用人文的、人性的视角去看待来访者,就更能深入本质。”

※现场花絮※

说起有些心理咨询师过度陷入心理学的职业习惯,郑宁说了个段子:“我爱人对我说,打给他的电话有三种人。第一种是领导,理直气壮的说——我找郑宁!第二种是学生或求助者,客气的说——郑老师在吗?第三种是你那群搞心理的‘狐朋狗友’,说不了三句话,就要来帮助你了!“

专业相关链接:

心理成长小组和督导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因为职业和个人的成长需要,需要进行自我的心理体验和同行的督导。督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更高一级的取得督导资格的咨询师的定期会见,讨论个案处理中的疑问。另一种则是同行的团体督导,就是有同行彼此之间进行督导,讨论专业方面的问题。成长小组就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小组,人数一般十几个人以内,成员之间彼此在专业和个人成长方面互相帮助,真诚反馈,共同学习成长。对于心灵绿洲这一批最早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当时还没有督导的概念,国内也缺少督导的资源,所以他们选择通过成长小组进行“朋辈督导”。

自我体验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工作的资源就是自已的感受和想法。所以要做好工作需要首先对自已有深度了解,所谓自我体验也就是为了深入感受自已的深层心理。

做自我体验的一种方式是治疗师自已坐到来访者的位置,接受资深专家咨询。另一种方式则是在团体中,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和团体的反馈来进行体验。

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和治疗需要大量情感和智力的投入,所以专业人士需要有环境让自已充电,成长小组相濡以沫的温暖是心灵不可缺少的有效支持。这种团体形式在国际上也是心理专业人士通行的获得支持的方式。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一个新概念,指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就像所有的资本一样,心理资本是可以增殖的,而且要比其他资本的升值空间更大,人们逐渐发现心理资本已经成为决定性的竞争优势。比如宽容、容易满足是能给带来幸福感的心理资本,而乐观、韧性又能让我们在职场减少挫败感。所以投资和积累心理成本对于每个人都是必要的。具体的方式可以从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汲取,也可以参加工作坊从专业的导师那里获得。

中德班 “中德班”在我国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要。1997年至1999年,第一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简称“中德班”)在昆明开始向全国运作,这是中国和德国的国际合作项目。因为之前没有这样系统的、专业的、长程的专业培训体系,所以中德班成了第一个有国际水准的职业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被业内称为中国心理治疗学界的“黄埔军校”(民间戏称“心理大师班”)。绿洲成员基本都是中德班一期学员,即“黄埔一期”。目前,“中德班”举办到了第三期,已有400多名中国学员参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