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姓姓氏排行与“期思世谱”世系
蒋氏地域分布广泛,历史上是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二十世纪末统计人口已达600余万,占全国总人数的O.48%,百家姓中居第39位。族人相对集中,其中:江苏、浙江、湖南、四川、陕西五省人可占半数以上。其次是:两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福建、贵州及山东、山西两省。
古代蒋氏的图腾族微是掌握建木(传说一神木)天秤刻度的氏族。
蒋Jiǎng五笔:aug蒋(jiāng)本义:植物名。一古代植物“茭白”专用名,今为姓氏所用。
蒋姓由蒋国而来,“蒋”国之名,则是因为该国封于“蒋地”,而蒋地则是因一种植物而得名。
许慎《说文解字》说,“蒋,蒋也,从草,将声。”“ 苽 ,雕 ,一名蒋,从草,瓜声。”“ 苽 ”就是“菰”,也就是说,这种植物有三个名字:“蒋、 苽 、菰”。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有白色地下茎,开花为紫红色,结的果实细长如针,外褐内白,称为“菰米”,或“蒋实”、“雕胡米”,煮成饭松香爽口,是十分珍贵的食品。。”(蒋又名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有白色地下茎,开花为紫红色,结的果实狭长而圆,长1—1.5厘米,直径1—2毫米,两端渐尖,表面棕褐色,去皮为白色,名“蒋实”,又名“菰米”、“雕胡米”,煮成的饭松香爽口,在古代为六谷之一。道光版《修武县志·物产·谷类》即有菰(即蒋)的记载:“菰,音姑,雕胡也,生菌如瓜,故谓之菰。”)
“五谷杂粮”之说,人所共知,但“五谷”都指什么,却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粮食作物差异很大,因此又有“六谷”、“百谷”之说。“六谷”之说,就列入了“菰”。
大约在古代,某个地方盛产“蒋”(“菰”),或是这种植物的原产地,人们就将此地称为“蒋”。再后来,周王朝把周公的第三子伯龄分封到蒋地,建立了蒋国,此后就有了蒋这个姓氏。
其实很多中国姓氏都与植物有关,如华、梅、兰、艾、萧、苏、葛、蔡、李、杜、柯、杨、柳、柴、林、柏等。古人与植物的关系,远比现代人密切,经过复杂的演变,很多植物变为地名、国名、姓氏。其实,华夏之名,也与植物大有关系。“华”,古即“花”字,由盛开花朵的象形字演变而来。《说文》释:“开花,谓之华。”后来,华也是植物开花的代称。而“五色为之夏”,这样一来,就有人解释说,“华夏”即五色的花朵。
在“蒋”字由植物名演变为地名、国名之后,逐渐独立出来,成为姓氏专用的字;而那种叫“蒋”或“菰”的植物,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致面目全非。
大约在唐代之前,“菰”开始受到一种病菌的侵染,抗病能力弱的植株,便不能再开花结果,而花茎的基底部分却因受病菌刺激膨大,形成纺锤形如竹笋般的肉质茎,被称为茭白。有趣的是,这种植物的病变对人类不但无害反而有益。茭白柔嫩细白,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又高,很快受到人们的喜爱。
后来这种病菌蔓延扩大,使得“菰”不能再开花结籽,都变成了茭白,从此这种植物就退出“六谷”之列,摇身一变成为蔬菜。而这种植物与“蒋”之间的渊源,也逐渐被一般人遗忘了。
一、古国名 [Jiang state]。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淮滨县。一说在今河南光山,春秋时灭于楚。
河南获嘉是蒋姓最初发源地,蒋国始封之地。河南淮滨期思原称蒋国故都之城。现仅存城墙遗址,原城门处树立县文物保护碑一通,地基上已无任何古建筑物。据1983年《中原文物》特刊记载,蒋国故城.东西长 1700米.南北400--500米。护城河南1.5公里处,仅居住一户蒋姓人家.无谱无辈字,几代单门独户。 (期思唯一姓蒋的蒋陵守护者蒋卫东先生:辛苦了,向您致敬!)
(蒋卫东先生在陵园边补种松柏树)
城南有茔曰“万寿陵”,乃蒋姓始祖蒋伯龄安葬之处,现正在修缮之中。 四世英旺公茔葬兖州曲阜县城南20里,墓曰“永寿东陵”。其后先祖茔葬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蒋氏,姓源单一,以国为氏,周成王二年(前1054年)始封蒋国于河南省获嘉县西北(今焦作市辖区)先圣周公 第三子伯龄 为其始祖,子孙后代遂以国为姓氏。《左传·僖公二十四》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新唐书宰相系列表》与《通志氏族略》有相同记载。《据荀子·儒敏》说:西周初期分封了71国,姬姓之国有53个。笔者考证属于周公后代的有七国:长子——伯禽,就位于鲁国,父之封邑。凡——凡伯(河南辉县西南),蒋——伯龄(河南获嘉西北,后迁淮滨期思镇),邢——苴·靖渊(河北邢台,后迁山东聊城西南),茅叔(山东金乡),胙——胙侯(河南延津东北),祭(郑州东北)。据山东乐安蒋姓后裔及莘县·郓城,广西和苏北地区九候堂族谱记载,蒋国始建于古修武邑(获嘉)山阳之地,后南迁尉氏县西蒋城。周平王时为加强对淮河流域的控制.再封王侯于弋阳(今准滨县期思镇)。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23世姬简为国君时迭遭楚侵至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方被楚国灭掉。之后,除少部分留居蒋国外,其他族人早已迁往曲阜、内黄、濮阳、广平等地,至30世庚詹公封乐安郡公,率族人迁往乐安境地,繁衍后代,到秦汉时期已发展成为望族大家,始有“乐安堂”号。
二、姓氏。
姓氏:蒋 祖籍:河南祖宗:伯龄分类:以国为氏堂号:乐安堂。郡望:乐安。郡堂联:三径世泽九侯家声。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淮滨县),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蒋氏。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城),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 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 金华侯颖;
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
临江侯(四川忠县)川;

镇湖侯(安徽无为县)辉;
临苏侯渐; 蒲亭侯巡; 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 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
函亭侯(江苏宜兴)澄。
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蒋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寻根溯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淮滨县期思一带),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
2、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历史上确实存在南蒋、北蒋之议。至于.朝鲜族,蒙古族,回族之蒋姓.资料查证,他们的先祖姓氏初源均为汉族蒋姓。满清蒋佳氏改蒋,那也是近代的事情,距今时间也超不过三百年历史。何况他们分布区域局限,人员较少,对主脉蒋氏影响不大。
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 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
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郡望堂号 郡望:1、东莱郡,住所在东莱(汉高帝置郡,住所在今山东掖县);2、乐安郡,住所在临济(东汉永元十年置郡,住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堂号:“钟山”、“九侯”、“居易”、“亦政”、“慎枢”、“乐安”等。宗族特征:1、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比较纯正。2、蒋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3、历史上蒋姓人材济济,若星汉灿烂。4、字行辈份断则有续。
本文摘自[作者:蒋鸿林
邯郸·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
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006.8. 8发表于《花信风》]文
[附:蒋氏“期思世谱”八十世系]
蒋国都邑,地在汉代期思县,今淮滨县期思镇。今期思镇,是蒋氏发源地。 据? 亭蒋氏宗谱?记称:蒋氏自伯龄至九侯,为四十八世,九侯澄公下又记有三十二世至唐末,八十世代,著“期思世谱”世系,较为完整。于此谨录,以供观瞻。
一世 伯龄(世系诸公传文从略,唯于本系传世公下括注“下传”) 二世 本立(下传)本道 三世 仲仞(下传)仲傅(下传)仲位(下传)仲信(下传) 四世 英旺(下传)英曜 英曦 英旰 英曙 英昭 英 五世 季叙(下传)季 季敕 季敷 季襄 六世 庆云(下传)庆时 庆辰 七世 叔佳(下传)叔奎 八世 承明(下传)承恩 承诏 九世 诞申 诞甫(下传) 十世 殷乘 十一世 饬颜(下传)饬颂 饬颁 饬题 饬显 饬 饬顺 饬 十二世 纪修(下传)纪 纪 十三世 德林(下传)德轸 德奎 德星 十四世 肄功 十五世 彝素 十六世 明伦 明道(下传)明远 十七世 师成(下传)师隼 十八世 甄秀 十九世 蟾宫 二十世 静渊(下传)静区 静奇 静奄 静 静契 静奕 静夷 二十一世 毓芳 毓华 毓新(下传)毓蕃 二十二世 圣训 二十三世 简轲 二十四世 桢世(下传)祯国 祯吉 祯祥 祯萃 二十五世 振鲛(下传)振鲸 二十六世 运筹(下传)运策 二十七世 绍庞(下传)绍龙(下传) 二十八世 武璁(下传)武玖 二十九世 元 (下传)元册 三十世 庚詹(下传)庚余 三十一世 鼎峙(下传)鼎 三十二世 呈瑞 呈采(下传)呈黼 三十三世 祚冀(下传)祚赞 三十四世 迁台 迁衡(下传) 三十五世 宗周 宗镐(下传)宗鲁 三十六世 立敬(下传)立教 三十七世 一清(下传)一慎 一勤 一和 一经 一纶 一贯 一古 三十八世 允复(下传)允兴 允泰 三十九世 亦师 亦 (下传)亦京 四十世 惠基 惠 惠 (下传) 四十一世 良 (下传)良 四十二世 满公 四十三世 万公 四十四世 诩公 四十五世 助公(下传)崇公 四十六世 晃公 四十七世 横公,字承先,佐光武帝,讨赤眉有功,擢大将军,封逡遒侯。 [横公九子,九子九侯:颖公金华侯、郑公会稽侯、川公临江侯、耀(又名辉)公镇湖侯、渐公临苏侯、巡公蒲亭侯、稔公九江侯、默公云阳侯、澄公函亭侯。汉九侯世系蒋氏播衍广远,然九侯世系以外仍多有蒋氏,而其源则皆宗由蒋伯龄公。] 四十八世 颖公 郑公 川公 辉公 渐公 巡公 稔公 默公 澄公(下传) 四十九世 孟公 通公 休公(下传)政公 元公 五十世 尚仁(下传)熙仁 成仁 五十一世 兖公 五十二世 堪舆 五十三世 裕民 五十四世 瀣公 五十五世 佩公(下传)叔公 五十六世 公(下传) 公 五十七世 干公(下传)昕公(下传)照公 五十八世 松公 枞公 公 柽公 杉公 琬公(注) 瑜公(瑜公传三子) 五十九世 斌公(下传)赍公 贽公 六十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