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团建设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衡水市武邑县职教中心

 循天园 2011-12-09
社团建设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衡水市武邑县职教中心
时间:2011-09-26 03:36:22

 衡水市武邑县职教中心校长 董焕章

当前,中职学校为解决生源不足的矛盾,普遍降低入学门槛,采取“宽进”的方式招生,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这部分学生大都是“后进生”,有的厌学情绪严重,基本丧失了学习信心;有的自控能力差,时有违纪违规行为;还有部分同学因家庭变故、单亲、留守等原因,缺乏应有的鼓励和关爱,造成心理障碍,如性格自闭、行为极端、自暴自弃等现象。对这样一个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实施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教育和管理好中职生呢?德育先行应该是我们的共识,最有效的途径应该就是德育途径。中职学校要针对中职生的群体特点,积极构建有效的德育载体,在吸引力和丰富性上下功夫,满足同学们多元化的个性文化需要,让他们充分依附这一载体,并从中得到历练、提升,找到自尊、自信。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社团文化建设是中职德育工作非常有效的载体与抓手。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组建文艺类、文学类、体育类、公益类、创业类等各类学生社团,确立每个社团的核心文化,通过激励措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实践证明,社团建设之于德育工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1、社团建设是控制学生流失的重要手段。    社团活动是社团建设的灵魂,要保证社团长期有活动,社员人人有事做。同学们加入心仪的社团组织,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就会得到应有的发挥并得以固化和延长,从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占满了学生的课余休闲空间,广大同学即使身置校园,依然“有去处”、“有玩头”,并在活动中找到快乐、自尊、被重视和被认可的感觉,从视觉上、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对校园生活产生留恋感和依赖感,大大降低学生的流失率。

2、社团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是传统思想教育的载体创新,它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其独特的陶冶、美育功能,使活动的娱乐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启发和觉悟。此外通过社团组织,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同时社团作为原点,更有传播、发散良性思想观点的作用。

3、社团建设是常规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可使社团组织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模式,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社团的各成员在团队合作中都会受益于其他的同学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加之每项活动本身就蕴含了丰富、广博的知识,将会对广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起的自信可转变为学习的自信,在活动中学会的掌控可转变为对个人行为的掌控,因此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团是一个学生自治的舞台,在自己的舞台上同学们更容易去克服改进性格上的缺陷与不足,自闭的学生能够开口交流,胆怯的学生能够登上舞台,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4、社团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高效平台。    社团是由许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的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聚合而成的小社会。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可提高方方面面的各种能力。如通过参与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对象的选择,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事项的落实、活动各环节的统筹安排,可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通过对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通过对活动的评比、拉练和激励,可挖掘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等等。总之,通过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逐步形成独立、乐观、责任、爱心等良好的品格,为顺利步入社会奠基。

总之,学生社团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社团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兴趣特长、补充第一课堂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中职学校应抓好这一德育载体,增强德育工作,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上水平,上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