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经典]《读易笔记》(连载)

 邻漾 2011-12-11
   绪论(1)--卦象

  
  这是我读《易经》的笔记,本着一个原则,尽量地述而不作。但是历来人们对易的论述很多,需要有所甄别,所以这个笔记会尽量地把认为合理,且不是很复杂的观点,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摆出,在最后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存在的疑问。
  
  首先简单地从总体上论述一下《易经》这门学问,并说明一下读《易经》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
  
  《易经》是部什么书呢?它是一总通过卦爻,象数,占筮的模型或形式,模拟,预测宇宙万物起源,结构,变化规律的典籍,包含很深刻的理论思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故被称为天人之学。儒家将《易经》奉为六经之首,玄家,道家也将《易经》列为三玄之一。
  
  那么《易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卦象的解说。什么是卦象?本质上就是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一种简化。古人对自然界的看法有着相当朴素的观点,认为宇宙生成之初是一片混沌的状态,古人把这样混沌的状态认为是太极。那么从这太极中化出阴阳二气来。阳气上浮而为天,阴气下沉以为地。天气间,阴阳二气相互磨合,而产生世间的万物和各种自然现象。然后古人认为自然界中的现象虽然纷杂,但可归结为八大自然现象: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然后根据这些自然现象的特点,编排出八种卦象来,并给每一种卦象取个名字。分别为:天为乾,地为坤,水为坎,火为离,风为巽,雷为震,山为艮,泽为兑。这也就是所谓的八卦,或者称之为经卦。
  
  这个卦象怎么画呢?经卦中的每一个卦象,都是由上中下三爻组成的。每一爻代表一阴,或者一阳。画的时候如果是阳爻的话,就是一横连起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是奇数,阳为奇数。那画的时候如果是阴爻的话,就是一横中间打断。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二,是偶数,阴为偶数。那为什么一个经卦由三部分组成呢?因为它象征着天地人三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所以三爻中中间那一爻是很重要的。
  
  那么如果只有八卦的话,它的内容就比较单调,所以古人在八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六十四卦。所谓的六十四卦,就是分上下两卦,将两个经卦重叠起来,这也称之为别卦,与经卦相对应。在下的卦象叫内卦,是变化的内因。在外的卦象叫外卦,是变化的外部条件。所谓的变化,都是由内因开始,往外变化。所以画卦象的时候,从下往上画。最下的一爻,叫初爻;最上的一爻,叫上爻。中间便是二三四五爻。这些爻,有的是变爻,有的是不变爻。什么意思呢?因为《易经》是一种强调变化的学问。易的本意就是变化。如果一爻有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的趋势,就称之为变爻。如果暂时还没有这个趋势,就叫不变爻。
  
  那什么爻会变,什么爻不会变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易经》的源头说起。我们知道,关于《易经》的起源,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由卜筮之法演变来的。古人在卜筮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叫著草的工具。一共是49根著草,然后通过一定程序,最后会产生一个数字,而且这个数字只可能是六七八九中的一个。六与八是偶数,是阴爻;七与九是奇数,是阳爻。一共卜六次,这样一卦六个爻就完整了。
  
  那么这四个数字虽然分为阴阳两类,但每类中的两个数字是有区别的。古人认为阳进阴退。比如七为阳,变化的话可以进为九,所以仍然是阳;八为阴,变化的话可以退为六,所以仍然是阴。这两种情况就叫不变爻。但是九不可进,所以只能退为八,这就由阳变阴了;同样,六也不能退,只能进为七,这就由阴变阳了。所以这两种情况就叫变爻。那么古人为了区分,也起了四个名字,六为太阴,八为少阴,七为少阳,九为太阳。少可长为太。太就是到了极点了,没办法长,所以只好变。这个在《易辞》里有一句话,叫: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对于《周易》来说,它看重的是变爻,而不是不变爻。所以用变化的爻来测人的吉凶祸福。《易经》永远看重的是变化,在变化中找规律,这一点是大家在读《易经》时需要牢记的。那么这里所谓的规律,就是不变的东西,古人称之为不易。什么意思呢?《易纬》这本书说:“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尊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换句话说,天尊地卑,阴阳刚柔之理是不变的。所以古人说到《易经》时会说三易。这三易有一种解释就是:变易,简易,不易。《易经》强调变化为变易,将世间万物简化成卦象这叫简易,变化中有不变的规律叫不易。这里强调一下,这个不变的规律,有自然的规律,也有社会的规律。《易经》强调天人合一,以天道知人道。以乾坤变化,知世间兴衰。这是《易经》最有价值的一点。
  
  那么《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其实是阴阳。这里关于阴阳这两个概念有必要补充一下。《周易》有一个特点,而且这个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那就是扶阳抑阴。阳是好的,阴是不好的。阳是正面的,阴是反而的。所以我们会说阴险,说阴谋。那么阴阳还有很多对立的内含。比如阳刚强而阴柔顺,阳好动而阴偏静,阳明而阴暗,阳热而阴冷,阳象征男而阴象征女,阳主君而阴主臣,等等。
  
  那么爻有阴阳,卦有没有阴阳呢?也有。比如拿八卦来说,有一种说法,八卦是这样产生的:乾为天,坤为地,天父地母,生有六子。不是说六个儿子,是三男三女。乾之一阳交于坤之阴则成阳卦,成三男。也就是说,一个阳爻,配合着两个阴爻,便是阳爻。那么反之,坤之一阴来交乾之阳则成阴卦,成三女。一个阴爻,配合两个阳爻,便是阴爻。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对此有个很有意思的解释。他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意思是孔子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阳卦反而阴爻多,阴卦反而阳爻多。他解释说,一阳二阴的话,是一个君,两个民,这是正道,是君子之道,所以是阳卦。两阳一阴的话,是两个君,一个民,这就不是正道,是小人之道,所以是阴卦。当然这个解释是孔子以天道解人道。具体为什么,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那么前面说的三男三女都是哪些呢?先说三男,也就是三个一阳两阴的卦象。阳居初位,就是最下面,是震,所以称之为少男;阳居中位,是坎,所以是中男;阳居上位,是艮,所以是长男。三女的话,阴初初位,是巽,这是少女;阴居中位,是离,这是中女;阴居上位,是兑,这是长女。是这么来的。当然这只是古人对于八卦的一种说法。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那么两个八卦相叠,成了六十四卦之后,一个卦象是由六爻组成的。对于这样的六画卦,有三点最基本的地方需要注意一下:
  
  第一,整个卦象分内外两卦。下面是内卦,是内因;上面是外卦,是外部条件。
  
  第二,六画卦也分天地人三才。初二两爻是地,三四两爻是人,五上两爻是天。
  
  第三,六画卦每一爻所在位置称之为爻位,这个爻位也是有阴阳之分的。关于爻位的阴阳,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初,三,五爻位为奇数,为阳位;二,四,上爻位为偶数,为阴位。第二种说法,也是普遍认同的一种,是初爻和上爻无所谓阴阳。二四为阴,三五为阳。阳居阳位,阴居阴位叫位正。位正好,位不正不好。但还有一点,二五两个爻位分别为内卦与外卦的中位。中位是很好的位置,即使是不正,也可以认为是正。所以一个卦象正或不正,关键是看三爻位与四爻位。孔子有句话
  第三,六画卦每一爻所在位置称之为爻位,这个爻位也是有阴阳之分的。关于爻位的阴阳,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初,三,五爻位为奇数,为阳位;二,四,上爻位为偶数,为阴位。第二种说法,也是普遍认同的一种,是初爻位和上爻位无所谓阴阳。二四为阴,三五为阳。阳居阳位,阴居阴位叫位正。位正好,位不正不好。但还有一点,二五两个爻位分别为内卦与外卦的中位。中位是很好的位置,即使是不正,也可以认为是正。所以一个卦象正或不正,关键是看三爻位与四爻位。孔子有句话,叫阳三阴四位之正也。说的就是这两位。所以我们骂人有句话,叫不三不四,也就是从这两个爻位不正引申而来的。
  
  绪论(2)--经传
  
  《易经》这部经书,和《春秋》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有经有传的。所谓经传,经就是大道理,是圣人之言,写得十分简练,却包含着相当深刻的内含。后人怕大家在读这个经书的时候,深刻的内含体会不到,所以作传,从而将这内含的义理申发出来。
  
  我们知道,《春秋》一书,是孔子作经,后人作传。《易经》这部书,是古人作经,孔子作传。经的内容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卦象我们前面讲了,就是由六爻组成的反应阴阳变化的象。卦名是根据卦象的特点给这个卦取的名称。具体为什么为取这些名,我们在解说各个卦象的时候会具体说。卦辞,是对卦名很简要的解说,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现象变化,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以及吉凶断语。其通例为先举出暗示意义的形象,或举出用于譬喻的事物,然后写出吉凶的断语。爻辞是说明卦中每一爻的含义的。《周易》一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卦,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有很多哲理性格言。
  
  根据前文所说,古人把世间的自然现象归为八大类,这八大类的自然现象两两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那么古人根据这样组合的某种特点,给这个卦象命名,这就是卦名。如六阳卦命名为乾。为什么有这样的命名,是根据什么样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个,古人便写了卦辞。所谓卦辞,就是为了解释卦名的。
  
  那么卦是由爻组成的。卦和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朱熹在给《易经》作序的时候说:“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所以卦反应的是阴阳组合的特征,而爻反应的是阴阳的变化。为了说明这样的变化趋势,所以古人给每个爻,根据它所在的爻位,写出了相应的爻辞。换句话说,爻辞的根据,首先在于整个的卦象,然后在于这一爻所处的位置。什么叫所处的位置呢?说明一爻的时候,要看它是在内卦还是外卦,是天地人三才中的哪一才,这一才和另外哪一才近。
  
  举个例子。比如说乾卦。乾卦的六爻是由龙来为象的。卦有卦象,爻也有爻象。卦象和爻象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乾卦取象于天,而每一爻却取象于龙。因为天可以反应乾卦总的性质,而龙可以乾卦每一爻的变化。这个我们在解说乾卦的时候再具体说。所以乾卦六爻便是六龙。但在写爻辞的时候,初爻为潜龙勿用,二爻为见龙在田,五爻为飞龙在天,六爻为亢龙有悔。都以龙称之。四爻为或躍在渊,虽不直接称龙,但也间接地表达这个意思。只有第三爻,爻辞是君子乾乾。不称龙而称君子,为何?因为它的爻位在第三位,属于天地人三才中的人的位置。同时它和第四爻比,接近于地,而远于天,而且处于内卦之中。所以称之为君子。
  
  那么易经的主体内容是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一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又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为什么这么分?《易纬》这本书在解释这个时,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
  
  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易经》之所以分为上下两篇,是象征阴阳。阳道是奇数,所以上篇取三十卦。这个三十卦从三,所以象征阳。阴道是偶数,所以下篇取三十四卦。三十四卦从四,所以象征阴数。上经始于乾坤两卦,终以离坎两卦。乾坤是万物之根本,是宇宙的起源,所以尊之以为《易经》之首。离坎两卦象征日月,日月的变化象征着阴阳的变化,所以上经以离坎为终止。那么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咸恒两卦反应的是夫妇之道,有男女夫妇的结合,方有人间百态。所以说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因为这个把这两卦放于下经的开篇。最后既济未济两卦,反应的是王道,是人道的最高境界。所以以这两卦为终结。
  
  由此可以看出来,《易经》反应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喻人道。上篇始之于天地,而终之于日月,反应了作者的天道观;下篇始之于夫妇,而终之于王道,反应了作者的人道观。所以天人合一是《易经》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思想,就是从《易经》上来的。
  
  关于经最后说说它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上古伏羲氏在当了中华民族的首领之后,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人情世态的变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当对天地人三才的统一认识,蕴藏在卦象之中。所以卦象为伏羲氏所作,而卦辞是周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旦所作。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现在普遍认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是靠这几个人写出来的。不过说《周易》成书于商周之际,应该是没有错的。


  经说完了说传。古人一说《易经》,会说《易经》有十二篇。其中的两篇就是上下两经。另外的十篇,传说是孔子为《易经》作的传,后人称之为十翼。
  
  所谓的十翼,就是《易传》的十篇,依次排列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篇加上上下两经,就称之为“易经十二篇”。一开始经与传是不混的,在汉代,十篇传是附于两篇经之后。后来到了汉未,古人为了更好地解说《易经》,才将传放到了经的里面,经传混杂了起来。
  
  “彖”古训为“断”,即判定一卦之义。古人认为,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总之,彖辞是通过对卦名,卦辞的解释,来解释一卦的含义的。
  
  “象”是为了说明《易经》各卦中的卦象,爻象。说明卦象的称为“大象”,说明爻象的称为“小象”。多举天地万物之象,以比喻人事。“大象”与“彖”都是针对全卦而发,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彖”释卦名或举卦象或举卦德或举卦体不定,“大象”则专取卦之上下两象立义,不问卦德与卦体。“彖”总是由天道及人事,“大象”只讲人事。“彖”所讲的人事是效动趋时,各有所指,“大象”所讲的人事大多为先王,大人,君子设计,有的与“彖”相互发明,有的则自立一义,而与“彖”根本没有关系,完全是孔子对易理的发挥和应用。此外,“大象”的用语十分的规范,六十四卦几乎是一样的格式,前部分指出上下两象及卦名,后部分指示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
  
  至于“小象”,就是对爻辞的解释。
  
  《系辞》,亦称为《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这是孔子对《周易》经文总的一个通论。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 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认为相反事物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提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喜迎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则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永恒性;还阐释了八卦的来源,占筮方法,圣人四首,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义等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文言》,亦称《文言传》,是孔子专门对乾坤两卦所作的解释。《文言》以孔子答问形式,借阐发天地之德,说明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道,修身,齐家,治平之理。
  
  《说卦》,亦称《说卦传》,是用来解释八卦的性质,方位,象征意义以及重卦的由来。《说卦》提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的命题,将事物按性质分为阴阳二类,其运动,变化,刚健者,为阳性事物,如乾,天,君,父,夫等;静止,安定,柔顺者,为阴性事物,如坤,地,臣,母,妇等。“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提出重卦符合性命之理,以八卦象征的八种自然现象的不同组合关系,说明重卦的由来。提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学说,并确定了“帝出乎震”的八卦方位,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成为宋代后天方位说的渊源。列举了八卦的象征事物,说明其取象范围之宽广,是《周易》取象类比思维方法的体现。
  
  《序卦》,亦称《序卦传》,是用来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然后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它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以“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卦。借助已有的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以两卦为一组,用对立统一的思想,试图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系链。其采用的基本上是以偏概全的方式,不能以此完全代替六十四卦的卦序思想,但其本身的思想观点仍值得研究。
  
  《杂卦》,亦称《杂卦传》,是用来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古人说:“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以相反相成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互相补充印证。
  
  那么《易经》有经有传,从总体上来说,就体现了象数义理这四大要素。象体现了《周易》用符号象征事物及时位关系,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含义,是宇宙万物理论模式;数是《周易》的数理表达,是对“象”的定量研究;义是《周易》的原义。有人以各卦爻辞为第一意义系统,彖象文言为第二意义系统,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为第三意义系统;“理”体现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观,人道观,天人观,辩证法等。传统象数与义理相对立,形成两大派别,互相攻击,互相排斥。今人一般认为象数义理具有密切的关系,是互相引发,互相补充的。认为《周易》的本质就是用象数表达义理。所谓象数义理,是易发生的四个层次。易的经验的形象化与象征化,这是象;象的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应用化与实用化,这是数;易象的关系和排列,亦即易象在数的关系中呈现的意义及凝为概念,这便是义。易的意义和概念发挥为命题及判断,并形成系统,这又代表理的出现,也就是易象,易数,易义的整体化和思辨化,因而是一种同源关系。
  

  说解乾卦(1)--卦名
  
  乾卦 (乾上乾下) (举例:既济卦 ·水火既济·坎上离下)
  ______ 上九 (阳) __ __ 上六(阴)
  ______ 九五 (阳) (坎上) _____ 九五(阳)
  ______ 九四 (阳) __ __ 六四(阴)
  ______ 九三 (阳) _____ 九三(阳)
  ______ 九二 (阳) (离下) __ __ 六二(阴)
  ______ 初九 (阳) _____ 初九(阳)
  
  乾卦是《周易》中的第一卦。上面所画的,是乾卦的象。乾卦的卦象由六个阳爻组成。内外两卦都是经卦,或者是三画卦中的乾卦。所以后人对此卦注解为:乾上乾下。这个不是经文,是后人的注解。
  
  乾上乾下的卦象,古人命名为乾。乾,便是此卦的卦名。
  
  乾这个字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乾,上出也。从乙。乙这个字,就好像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孔子在解释乾这个字的时候,就把“乾”解释为“健”。同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以下简称帛《易》)直接就把这一卦的名称命名为“健”而不是“乾”。
  
  那么“乾”和“健”有什么区别呢?《伊川易传》说:“健而无息之谓乾。”所以乾是健的特例。什么特例呢?专指天的健。
  
  首先第一个问题:乾卦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古人的观点比较一致。比如《原本周易本义》上就说,这乾卦的六画都是上古伏羲氏画的。那么这个伏羲氏呢,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发现天地间阴阳二气有奇偶之数。所以画一笔,是奇数,用这个来代表阳;画两笔,是偶数,用这个来代表阴。然后看到一阴一阳又各生一阴一阳,于是从下往上翻一倍,再一变就成了三画,这样就产生了经卦,也就是八卦。那么伏羲发现阳气的性情刚健,而天下受阳气成形的最大的东西莫过于天。所以由三个奇数,也就是三个阳爻组成的卦,就命名为乾,卦象就是天。
  
  那么八卦完成之后,又在这个基础上两两组合,形成了六画的六十四卦。那么乾这一卦,六画都是奇数,都是阳爻,上下都是经卦中的乾卦,那么这一卦的阳气纯而且健到了顶点。所以命名为乾,而以天为卦象。
  
  还有一种说法,和这个有一点点不同。是朱骏生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提到的,他说:“凡上达者莫若气,天为积气,故乾为天。”他的意思是,《说文解字》中,乾的本意是上出。那么到了《易经》中,所谓的阴阳都是气。阳气上升积为天,阴气下沉凝为地。天地间的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摩合产生的。那么乾这一卦是纯阳之卦,所以以天为卦象。
  
  明白了乾卦的来源之后,第二个问题是:既然乾就是天,为什么不把这一卦命名为天,而命名为乾呢?天和乾有什么区别。
  
  在这个问题上,古人的看法也很一致。比如程頤在《伊川易传》中说:天这个东西,总体来说,应该称之为道。如果分开来说呢,从它的形体出发,称之为天;从它的主宰万物来看,又称之为帝;从它的功用出发,称之为鬼神;从它的妙用来看,称之为神;从它的性情出发,称之为乾。
  
  所以在李道平的《周易解集篡疏》中说:“穹隆者,天之形;刚健者,天之用。”天的性情,或者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运行不息,变化无穷。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且抚育了天下的万物。这都可以归结于健这样一个特点。所以古人选择用“乾”来命名这个卦象,是看重了天的圣用,它的至诚无息。不命名为“天”,是因为这一卦的重点不是天的形体,而是天有功用。天的体形,穹隆之态,不能效法;只有天的性情,刚健无息,可以也值得效法。所以这一卦命名为“乾”,而不直接命名为“天”。
  

  说解乾卦(2)--卦辞
  
  前面讲解的是这一卦的名称,命名为乾。那么古人对于这个命名的解说,卦名的解说,就称之为卦辞。
  
  卦辞:
  
  乾:元,亨,利,贞。
  
  在对卦辞的解说中,古人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分岐了。首先从句读,就有四分说与二分说,这两种观点:
  
  乾:元,亨,利,贞。 (四分说)
  
  乾:元亨,利贞。 (二分说)
  
  这两种观点在郑衍通的《周易探原》中提到了。他说:“四分者以为四德,二分者元亨与利贞各成两义也。”对于四分说,元字有始与大两种意思;亨字有通与长两种意思;利字有和、宜、遂、裁这四种意思;贞字有信、成、正、固这四种意思。对于二分说,郑衍通举了古人卜筮的例子,说元与利二字为副词,分别用来修饰亨与贞两字。亨其实是享字,意思是祭献,上供。那么元亨就是大享的意思,就是大的祭祀活动。贞的意思是占问,利贞就是占问吉凶的意思。
  
  之后他以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做了个统计,说六十四卦的卦辞与爻辞中,有“元”字的一共十三卦,十一爻;有“亨”字的有四十卦,可是爻辞中只出现四次;有“利”字的一共二十八卦,那么“利”和“贞”两个字往往连在一起。说“利有攸往”的,七卦三爻;说“不利”的有二卦;说“利涉大川”的有七卦二爻;说“不利涉大川”的有一卦;说“利见大人”的四卦三爻;说“无不利”的十三爻;说“无攸利”的二卦八爻;有“贞”字的有三十二卦;其中“贞吉”,“安贞吉”,“永贞”等出现的次数一共是四十七爻。最后他得出个结论,说我们在读卦辞爻辞的时候,都应该以这四个字为指标,这样去观象玩辞,就能了然无遗了。
  
  在句读的问题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四分说。因为孔子在后面的文言中采用的就是四分说。文言一开篇对这四个字分别进行了解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而且后来以天之四德,喻君子四德,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可见孔子的看法,这四个字是有其独立的含义的。
  
  至于郑衍通在后面将元亨利贞作为观象玩辞的指标,这个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在具体解卦的时候再来谈这个。
  
  首先,根据卦辞的概念,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用来解释“健”的具体含义的。换句话说,元亨利贞,合言之便是健;健分开来说,就是元亨利贞。
  
  那么“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中对“元”字的解释就是:元,始也。而且古人就将宇宙之初的混沌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太极,称之为太极元气。那么阴阳二气,都是由这太极元气所生,所以称之为“万物之祖”。那么前面郑衍通说元有始与大两层含义。我以为正因为元气是万物之祖,天地万物都是由太极元气产生。所以元从某种意义上就包含了天地万物。所以孔子在彖辞中一开始就赞叹,说“大哉乾元”,可能是从这里引申来的。
  
  “亨”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没有找到。在字典中的解释,“亨”原是象形文字。金文字形,象盛祭品的容器,所以本意为献。据考证,“亳”,“亨”,“享”三字三是一个字。小篆作“亳”,隶书作“享”或“亨”。对于“亨”字在《易经》中乾卦卦辞的解释,古人一般认为是解为通达。至于郑衍通提出的“亨”字的第二种解释,为“长”。可能来自程頤在《伊川易传》中的说法。程頤说:“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这里程頤将“元亨利贞”理解成天生万物之后,万物的成长变化过程。这样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利”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利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李道平在《易经解集篡疏》中引用了这个说法。桂馥在《说文解字正义》中对“和然后利”一节有一段很长有补充。一开始便引用了《易经·乾卦》中的“文言”:利物足以合义。然后解释说,所谓的“利”,是用刀去裁剪。然后说“君子体此利以利物,足以合于五常之义”。所谓“五常之义”,便是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那么这里说裁剪,可能是说君子在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有《大学》中“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之义。
  
  然后桂馥接着举了《易经》中“利见大人”一句,《尚书》中“黎民亦尚有利哉”一句,然后总结说“皆安吉之利也”。这个就有《大学》中“新民”之义了。
  
  那么说“利者,义之和”也一句。《中庸》解释“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和”字有《大学》中“止于至善”,《论语》中“过犹不及”之意。这样又与“裁”字有相通之处。再者,“过犹不及”,就讲究适宜得当,故“和”又与“宜”有相通之处。至于郑衍通说,“利”有“遂”这一层意思,仍是参看《伊川易传》的说法。万物由太极元气而始发,然后得以生长状大,之后便顺其自然发展,这便是所谓的“遂”。但这样的理解,又和“裁”相矛盾。如果要统一起来的话,那“遂”的对象,便不是自然,而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而这样的说法,道家的老子肯定不会同意。
  
  如是老子来解这个“利”字,便只有“和”,“遂”,“宜”三义。“遂”是顺自然之道,“宜”者得自然之道则无所不适,所以称“宜”。“和”者万物和合则为一,所谓“道通为一”。如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则天下万物能利。如此解利字,亦能解得通。
  
  “贞”字的本意是卜问,从卜从贝。但为什么古人在这里解为“正”呢?因为古人认为,“贞”不是一般的卜问,而是“国有大疑”,比如卜立君,卜大封,这个叫贞。所以古人有句话,说“贞之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之”。比如卜立君,要该立的君主自己先正,再来卜。所以古人解释“贞”为“正”,可能是这么来的。
  
  至于解释“贞”为信,是因为古人最看重的品德就是“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所以要“正”,首先要做到有“信”。解释“贞”为“成”和“固”,可以参考《伊川易传》的说法。万物发展到最终状态,便称之为“成”。“成”了之后就不易改变,所以称之为“固”。

  那么古人解释“元亨利贞”的本意,多引用《子夏传》的一句话:“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具体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了。
  
  对于这四个字的解释,吴澄在《易篡言》一书中有一些引申。他说,元是首,是头领。所以他说“一身之上为众体之长,有大德为众善之长”就是“元”。又说“居大位在人上,官之正,长家之宗嫡皆可曰元”。
  
  “亨”字本意是祭献。但孔子在文言中说:“亨,嘉之会也。”吴澄为了解释这句话就打了个比方,说嘉会的意思就是美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就好像是祭礼的时候,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具备。所以“亨”是“嘉之会也”。
  
  然后他说,天下万物都是由乾也就是由天产生的,所以元是天之四德之首。那么上天有了这个“元德”,就能使万物繁衍生息,这就叫“亨”。
  
  吴澄对于“利”的解释有些别出新裁,说占卜的人如果占得“利”的话,做什么事都会便宜,就好便用锋利的刀去砍禾苗,顺利而便当。
  
  那么“贞”呢,吴澄解为“桢”,意思就是坚硬的木头。正因为坚硬,所以正而且固。所以占得“贞”的人做事的时候就要正直。
  
  以上就是古人对于“元亨利贞”四字的解释,主要是对于子夏所说的“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这句话的申发。那么“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如何体现“健”这个精神的呢?
  
  比如程頤所说的那段话,上天不断地滋生万物,抚育万物,为利于万物,终最成就万物,这就体现了乾之道生生不息的健的特点。再比如古人将“元亨利贞”比做春夏秋冬四时,春天万物生发,夏天万物成长,秋天万物成熟,冬天万物收藏。这就体现了自然界的天运行不休的健的特点。对于人来说,孔子以天之四德,喻人之四德,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样把“元亨利贞”又解释为“仁义礼智”,这又体现了做为一个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健的精神。所以孔子在象辞中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些都是“元亨利贞”这乾之四德中体现出来的健的精神。所以卦辞用“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去解释卦名“乾”,是有其深刻的含义的。
  
  说解乾卦(3)--初爻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这是爻辞的第一句话。所谓爻辞,就是用来解释每一爻的含义的。这一句爻辞,就是用来解释乾卦的初爻,也就是最下面那个爻的。
  
  1. 本意
  
  “初九”二字包含两层意思,“初”是爻之位,“九”是爻之阴阳。初九,便是阳爻居初位。前面说了,画卦的时候应该自下往上画,所以卦之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称作初、二、三、四、五、上。第一爻称初,第六爻应当称终;第六爻称上,第一爻应当称下。当称终而言上,当称下而言初,这是为了表达第一爻与第六爻的关系,既有终始之义,又有上下之义。这叫做互文相通。第一爻言初,则第六爻有终义,两爻是终始的关系;第六爻言上,则第一爻有下义,两爻是上下的关系。这样子分开来说,就是为了表达这两种关系。
  
  阳爻之所以用九表示,前面说了,《周易》最初用于卜筮时,是用四十九根蓍草,卜出六七八九这四个字中有一个,其中六与八是偶数,是阴爻;七与九是奇数,是阳爻。同时,六与九是变爻,七与八是不变爻。《周易》一百九十二个阳爻皆书九而不书七,一百九十二个阴爻皆书六而不书八,就是因为九、六变,而七、八不变,而《周易》是占变爻而不占不变爻,看重的是变化。那么根据《汉上易传》的记载,比《周易》更古老的《连山》、《归藏》二易,它们占的就是不变爻,那么它们阳爻就是用七表示,阴爻就是用八表示。
  
  所谓“潜龙”,就是潜伏在下的龙。乾卦的卦象是天,而爻象都取龙。
  
  “龙”是什么东西呢?《说文解字》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辂别传》上说:龙者阳精,以潜于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韩非子在《说难》中,还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说:夫龙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经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那正因为龙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古人以龙作为乾卦中爻的象。《子夏传》说:龙所以象阳也。马融也说: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
  
  那为什么卦象是天,而爻象是龙,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卦从一方面代表的是总的时代,乾卦这个时代具有健,即元亨利贞的特点,所以取象天。爻从一个方面可以代表这个时代中的一个阶段。爻是变化的,动态的。乾卦六爻从不断变化亦即动态中反映乾卦健的特点。它需要有升有降,有上有下,有大有小,有潜有见,有跃有飞,需要灵活多变。这一特点,光是天是反映不出来的,能够反应这一点最合适的只有龙。
  
  “勿用”是初九这一爻的“占”,意思是不被任用,不要有所作为,不必刻意表现。王引之在解释“勿用”时引了几个旁例,说师卦(地水师·坤上坎下)上六爻说“小人勿用”,意思是小人处于上六这个位置,只应当安份自守,不宜有所施行;如果有所施行,就一定会祸国殃民。颐卦(山雷颐·艮上震下)六三爻说“十年勿用,无攸利”,意思是这一爻反映出一个人从根本上违背了培育人或者自我培养的道义,这样就根本不能有所施行。十年,就是指时间之长。坎卦(坎为水·坎上坎下)的六三爻,也说“勿用”,意思是不要出行。最后说这些“勿用”都可以和乾卦的“勿用”结合起来看。
  
  所以这一爻辞的本意,就是神龙潜伏于下,不宜有所施用。

  2. 爻位
  
  乾卦初九这一爻,为何称之为“潜龙”,是从它的爻位而来的。因为前面说了,一个六画卦,也有天地人天才。初爻与二爻位于地。而初爻又位于地下,所以称之为“潜龙”。
  
  关于乾卦初九这个爻,从爻位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在李鼎祚的《周易解集》中提到,说: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
  
  这种说法来自于西汉孟喜作的《周易孟氏章句》,又称《孟氏易》。对于这一家的易学,唐代有个僧人叫一行的曾经给过一个评语,说: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人以人事明之。
  
  这里需要将古人对于一年中气象的变化这个概念说明一下。我们知道,古人对于一年的天数是这样分的: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年。这样子算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日。古人还说,天地之间是相距八万四千里的。那么这个天地之间就存在着“冲和之气”。然后古人把这八万四千里一分为二,四万二千里以上为阳位,四万二千里以下为阴位。那么在冬至的时候呢,阳气发于地,“一气”的时间里,也就是十五天,这个阳气就上升七千里。“六气”之后,也就是三个月之后,就上升了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阳气就到了阳位,于是气候就温和了,这个时候就是春分了。再过三个月,这个阳气又上升了四万二千里,那就到了天顶上了,这个称之为“阳极阳位”,那这个时候,天气就热了,于是就是夏至。那么在夏至这个时候呢,阴气出于天,在“一气”的时间里,要下降七千里,那“六气”就一共下降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阴气就到了阴位,所以气候就转凉了,就到了秋分了。再过“六气”,也就是三个月,阴气就降到地上了,这个叫“阴极阴位”,那这个时候,气候就寒冷了,所以就称之为冬至。总之呢,冬至阳发于地,夏至阴出于天。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肃肃出天、赫赫发地。”也是一样的道理。
  
  然后古人认为,天地之所以可以长久,就是因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看,天为正阳,夏至时从正阳中生出阴气来往下降;那地为正阴,冬至时又由正阴中生出阳气来往上升。那么这样一种阴阳的流通变化,古人就称之为“太和”。
  
  搞清楚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把它和孟喜提出的十二月卦的观点,以及《周易》中具体的卦象结合起来。最早做这个工作的人,是东汉的郑玄在《易纬稽览图》中提出来的。那么根据前面所说,冬至的时候,一阳发之于地。这个和卦象对应起来,就是复卦(地雷复·坤上震下)。这个卦象只有初九一阳,上面五爻皆阴。所以这一卦代表了十一月,又叫子月卦。过了一个月之后,阳气升到第二爻位,那么对应的卦象就是临卦(地泽临·坤上兑下)。这一卦象只有初爻,二爻为阳,上面四爻都是阴。所以这一卦就代表了十二月,又叫丑月卦。那么阳气再往上发展,就由泰卦(地天泰·坤上乾下),到大壮卦(雷天大壮·震上乾下),到夬卦(泽天夬·兑上乾下),最后发展到乾卦。这个时候,就是四月份,所以又叫四月之乾,或者叫巳月卦。这个时候便要接近夏至了。
  
  那么到了夏至,一阴发之于天,这个时候阴气初积,所以原来的乾卦的初爻由阳变阴,这就是姤卦(天风姤·乾上巽下),它代表的是五月卦,或者叫午月卦。这里要注意,虽然阴气是发之于天,但是《易经》讲究变化都是由内向外变化。所以一开始总是初爻先变。那么阴气再往前发展,就由遯卦(天山遯·乾上艮下),到否卦(天地否·上乾下坤),到观卦(风地观·巽上坤下),到剥卦(山地剥·艮上坤下),最后发展到坤卦。这个时候,就是十月份,所以又叫十月之坤,或者叫亥月卦。
  
  所以按这样的说法,乾卦初九这一爻,是来自复卦。所以应该有复卦的特点。复卦这一卦名的来源,就是阴极而阳反的意思。阴阳消长是自然规律,阴盛到了极点,就要反消;阳消到了极点,就要复生。那么往后的趋势,阳长而阴消,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所以复卦这一卦的评语为“利有攸往”,是肯定这样一种生长的趋势的。
  
  乾之初九一爻自复而来这样的说法,也被《汉上易传》采用来解释此爻称之为“潜龙”的原因。他说:初九变坤下有伏震,潜龙也。意思是初九这一爻来自于复卦。复这一卦上为坤为地,下为震为龙。为什么说震卦是龙呢?这个说法来自于《说卦传》,里面就直接说:震为龙。意思是震这一经卦,也可以取象为龙。所以从复卦的卦象来看,龙在地下,所以称之为“潜龙”。
  
  前面说的是乾卦初九这一爻位的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来自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里面说: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这个观点的意思,在于阳爻往后变化,便会成为阴爻。所以乾卦初九爻由阳变阴,就成了姤卦(天风姤·乾上巽下);乾卦的九二爻由阳变阴,就成了同人卦(天火同人·乾上离下);如果乾卦的九五爻由阳变阴,就成了大有卦(火天大有·离上乾下);乾卦的上九由阳变阴,就成了夬卦(泽天夬·兑上乾下);如果乾卦所有的爻都由阳变阴,就成了坤卦。如果坤卦的上六爻由阴变阳,就成了剥卦(山地剥·艮上坤下)。
  
  如果根据这样的说法,乾卦的初九一爻由阳变阴的话,乾卦就变成了姤卦。姤卦这一卦象的特点是“一阴敌五阳”。所以卦辞说:女壮,勿用取女。这样便可解释乾卦初九一爻“勿用”这个判辞。同时孔子在姤卦的“彖”中说:姤之时义大矣哉。意思是姤卦是坏事也是好事。究竟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一个时字。时宜则姤是好事,时不宜则姤就是坏事。
  
  现在我们把上面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首先乾卦的九一爻来自于复卦,是初生的阳气,所以有生长的潜力。但是如果刚生出来就冒然有所行动的话,阳便变为阴,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而且从姤卦的彖辞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出这样的含义。乾卦初九一爻,虽然它的爻辞是“潜龙勿用”,但并不是要你完全潜藏不用,而是要相时而动。时宜而动,便能生于地上,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时不宜而动,便由乾变姤,阴长而阳消。

  3. 人事
  
  《易经》这本书之所以被人们称道,就在于从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喻人道。不单是从根本上阐述了以天为代表的自然界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以此为基础,申发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部《易经》,六十四卦,三十八十四爻,起于乾卦,在于体现乾元为万物之始。乾卦至阳至刚,然而第一爻却示之以潜龙勿用。可以这么说,天下万物始于阳刚之乾元,而至阳至刚之乾卦却始于勿用之潜龙。我认为这个用意是很深刻的。
  
  古人以龙象代表乾卦中的爻象,除了龙为阳精的特点之外,还在于龙至刚而能屈。刚而不屈则易折。所以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坚则折。”龙之为物,能伸能屈,正和古人阴阳相谐,刚柔并济的思想相吻合。同时古人怕后人不明就里,特地将乾卦的第一爻解释为“潜龙勿用”,以为警示。
  
  正是由于龙的德行能飞能潜,所以古人借龙来比喻君子的德行。所谓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所以一个人的修为也不可一味冒进。《论语》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又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都是在说君子的修为,应待时而动。时不与我,藏之可也。
  
  而且初九为乾卦的初爻,是事情发展的开端,是人成长的起点。这个时候就应该潜心修学,而不要起浮躁之心。学问不通,不应该有所作为,不然欲速则不达。而且古代的圣贤人物,多有潜龙勿用之时。孟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凡是成大事之人,必先经过“潜龙勿用”这个阶段。有过这样一段坚苦无为的经历,才能坚强意志,磨炼性情,这样才能干出大事来。
  
  同时乾卦初九爻虽说“潜龙勿用”,但你仍要有进取之心。前面说爻位的时候说了,乾卦的初九爻来自复卦。复卦阳气初生,是有勃勃生机的。有这样的生机,阳长而阴退才成为必然。古时的圣贤亦是如此。比如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圣贤之人,虽然遭受苦难,却仍有奋起之心,于是终有所成,这才称之为圣贤。司马迁虽遭极刑,仍不改其志,而终有大成。这不也正是潜龙勿用,非不为用,待时而动的最好体现吗?
  
  同时,“潜龙勿用”这个观念,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比如老子的思想,就在强调这个“潜龙勿用”。他所提倡的三宝之一,就是“不敢为天下先”。而且在《道德经》中也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语句。因为道家思想认为,最锋利的剑,是从未出过鞘的宝剑。所以道家认为,用则损,损则去。
  
  那么从这里又可以引出“潜龙勿用”另一层的含义。这一层含义在南怀瑾写的《周易今注今译》中提到了。他说:一个潜伏未经发生动向的事物,它犹如龙隐藏蛰伏在那里。那么,它的功用与效果,永远存在于未可知,不可量的价值之中。

  说解乾卦(4)--二爻
  
  爻辞: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1. 本意
  
  九二意为阳爻居二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二爻位。
  
  “见龙在田”一句,是由上面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的观念来的。“见字”,古时与“现”字通用。所以这句话也可称为“现龙在田”。三国时魏国的玄学家王弼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一开始还是潜龙,这个时期的德行在于潜藏勿用。但到了第二爻这个位置,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出离了潜藏的状态。“出潜离隐”,所以叫“见龙”。那么一开始,龙是潜伏于地下的,到这个时候出潜离隐,就到了地上,所以叫“在田”。
  
  对于“在田”一词的解释,一般的理解为九二爻居于六画卦的地位,且在地之上,所以称之为“在田”。桂馥在《说文解字正文》中说:能够滋生万物的叫土,而用人力开发种植的叫田。周鼎祚在《周易解集》中说: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李道平在《篡疏》中引用了唐朝的孔颖达在为《周易》作的“疏”中的一句话:言田之耕稼利益,及于万物盈满,有益于人,犹若圣人益于万物,故称田。
  
  关于“大人”一词的解释,总的来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来自于古代所谓家天下的宗法体制。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天圆地方。我们居住的地方,就是天底下这么一块方方的地,所以称之为“天下”。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这个天下都居于天子的。所谓的天子,便是天的嫡长子,也就是上天的正妻所正的第一个儿子。
  
  天子将死后将君位传于他的嫡长子,成为新的天子。那么其他的儿子和天子的兄弟就分封到各地。分到的地方称之为国,一国的掌权者,称之为国君,或者叫诸候。国君又将君位传于嫡长子,那么其他的儿子又往下分,分到的产业称之为家,一家的掌权者,称之为大夫。那么大夫又将他的位置传于嫡长子,其他的儿子虽然分不到实际的产业,却可以继承贵族血统。这种没有产业却有贵族血统的人,称之为士。那么这一类有贵族血统的人,就称之为君子,因为他们都是天君,或者国君的儿子。或者称之为大人,因为他们是大宗之人。其他的没有贵族血统的人,就称之为庶民,或者叫小人,因为他们是小族之人。所以这就是最早的君子,大人,小人的概念。它所区别的,主要是权利和地位,而不是道德水平。
  
  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当时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社会阶级被分为比较明显的君子与庶人两层,君子们受好的教育,所以知书达礼。庶民们只知辛劳耕作,不识礼仪。因此当时法律所管理责罚的对象,一般是庶人。所以孔子在《礼记》中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君子与小人便有了道德上的区分。
  
  所以大人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权有势,有贵族血统;另一层意思就是道德水平高尚。
  
  在对这一爻辞中“大人”的理解,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含义都有,但偏重于道德水平的层面。这也是孔子在为《易经》作传时所极力渲染的。但九二爻称“大人”,九三爻称“君子”。说明“大人”与“君子”是有区别的。古人认为,九二爻之所以称大人,是因为它得其中位。前面绪论中说卦象的时候说了。一个六画卦分上下内外两卦。两卦的中位,也就是一个六画卦的二五两个爻位,是很好的位置。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九二一爻又是得其中位的,所以称之为大人。九三爻不在中位,故只能称之为君子。
  
  关于“大人”一意的理解,明代来知德的说法也可以参考。他说:阳大阴小,乾皆阳故大。二为人道,故称大人。所谓二为人道,就是指九二一爻,处于内卦的中位,是内卦三才中人的位置。而乾卦都是阳爻,所以称之为大。大而处于人位,所以称之为“大人”。
  
  总而言之,这一爻辞的本意就是:神龙出潜离隐,现于地上,象征着道德高尚之人的出现,其恩惠必将泽及于天下,天下人都高兴见到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