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招宝山 2011-12-11

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6-15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0期供稿   作者:刘中立
[导读] 应用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下肢静脉血栓,观察58例患者,疗效较满意。

刘中立(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内科  山东青岛  266112)
【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0-0411-02
【摘要】  应用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下肢静脉血栓,观察58例患者,疗效较满意。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  水蛭  土元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双下肢浅表静脉或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后临床上一般是采用手术以及西药溶栓等方法治疗,因为有好多患者对手术治疗有畏惧心理,再加设备等条件限制,临床医生尤其是社区医院医生对手术以及西药溶栓治疗有顾虑。本人于2006—2010年对接诊的58例该类病人给予了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并做了疗效统计,结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该58例病人均为到我院就诊病人,其中30例仅有小腿浅表静脉血栓形成,15例浅表静脉及深部静脉均有血栓形成,13例仅有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彩超显示,血栓最小者为0.2×0.6cm,最大者为6×0.8cm。患者年龄最小者为45岁,最大者为78岁。
        1.2四诊辩证  58例患者有共同的脉象:涩脉,缓脉,按之无力;均有舌质黯,舌下脉络有瘀阻或瘀斑,共显气虚气滞血瘀表现。其中挟寒者6例,伴气虚者22例,挟痰湿者12例,气滞者10例,挟热者3例。
        1.3治则治法  给予益气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基本方为:黄芪30g、当归30g、桃仁15g、红花15g、土元15g、水蛭15g、川芎15g、酒大黄15g、赤芍15g。挟寒者加炮附子12g;气虚者黄芪用至60g,加用党参15g、白术15g;挟痰湿者加茯苓15g、法半夏12g、天竺黄10g;气滞者加香附12g、木香15g、郁金12g;挟热者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血瘀甚者加乳香12g、没药12g。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等酌情加减药物用量,忌口凉、腥、猛辣。


        2  观察方法
        予患者组方之中药按法煎服,日1剂,早晚2次分服;注意休息,取5日为一疗程,每5日复诊1次以调整药方,每2个疗程做相应部位血管彩超1次。以做彩超显示血栓消失为痊愈,血栓减少1/2以上为明显好转,血栓减少1/2以下为好转,血栓无变化为无效;观察时间为6疗程,30日。
        3  结果
        观察30日,其中痊愈37例,明显好转1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放弃1例,治愈率63.8%,总有效率达93.1%。观察期间未见有出血表现的患者。
        4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是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论治的代表方,方中黄芪大补脾胃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活血化瘀而不伤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应用了酒大黄以及加用破血消癥之水蛭、土元,活血祛瘀效果尤佳,共凑气旺推动血行无阻的功效。根据西医药理研究,补阳还五汤对本病有以下方面疗效:(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1]。(2)可以改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全血还原比粘度[2]。本组方中加用的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成分,能阻碍血液的凝固[3];土元中含有丝氨酸蛋白酶,对人体血液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与尿激酶相似,另含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香豆素等成分,可以有效的溶解形成的血栓和防止血液的凝固[4]。以本方为基础加减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令人满意,且并发症少,不愿手术以及行西药溶栓治疗的患者用本方加减治疗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治疗应用时应该注意:一、仔细辩证加减,辩证有正气未虚、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等情况均慎用或忌用,因黄芪量大补气效果较强,且易助火伤阴;二、此熬制的药汁入口有苦腥臭味,需提前告知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三、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变化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参 考 文 献
[1]《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学杂志》.1985,1:9.
[3]雷载权.《中药学》.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220.
[4]雷载权.《中药学》.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213-2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