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们讲究“耳大如轮,眼大有神”,注重以貌取人,认为耳垂小了是没有福气的象征。但是人一出世,天生的小耳垂,又有啥办法弥补呢?传说,只有戴上耳坠。才能把耳轮拉长。因此,妇女都喜欢戴一副耳坠。 问起这一风俗的来历,传说,还是三国时期貂蝉传下来的呢。 貂蝉原是东汉末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一名歌*,她长得相貌出众、能歌善舞,色伎俱佳,很受王允的宠爱,以亲女看待。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对他恨之入骨,但是敢怒而不敢言。王九为此事也闷闷不乐,终日不思茶饭。 貂蝉虽是女流,可王允的心事,她却宗宗看在眼里,件件记在心中。她很会察颜观色,为主人分忧解愁。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貂蝉在花园里设下香案,为主人祝祷。她虔诚地燃起三柱香火,仰天一拜说道:“明月呀明月,你虽昭昭洁白如洗,可知我家老爷心中烦恼?苍天呀苍天!我貂蝉虽乃女流之辈,老爷婢女,若能为老爷分担忧愁,我愿万死不辞。”恰在此时,王允因忧国心烦,夜不能寐,来到后花园赏月散心。他听见有人祝祷,连忙躲在一座假山后面,静听起来。他听完貂婶的祝愿,心情无比激动和感激,忙上前来,搀扶起这一歌女。 王允问貂婢:“你向苍天明月祈告,为我分忧解愁,可知我忧在何处?愁为何事呀!” 貂蝉说:“当然知道。” 王允又问:“既然知道,又有什么妙法替我杀了董卓?” 貂婢说:“只要老爷相信得过我,奴婢愿效犬马之劳,即使赴汤蹈火,也心甘情愿。” 王允听了,顿时为这女子的仗义和气魄所感动,当即认貂蝉为女儿。后来王允与貂蝉合议:先将貂蝉献于董卓,后再暗许吕布,以离间两人之交,让这董吕两人勾心斗角,互相杀害。 貂蝉耳垂小,怕自己美中不足,使董、吕二人看不上,使密谋落空。她想办法弥补,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良法,就在家中拿了些碎银子,叫银匠给自己作了一对银耳坠,挂在耳垂上。这样过了不久,耳垂果然变大了,为她的美容又增添了不少姿色。 董卓一见貂蝉大喜!吕布一见貂蝉着迷,使董卓和吕布因争夺这一美女而激烈相斗。又因吕布貂蝉私通,恐事发觉,心神不安。王允设计使吕布为内应,结果董卓被杀了。 从此,戴耳坠也就传到了民间。
清代妇女也有戴耳坠的风尚。考究者还注意耳坠与服装色彩的搭配。富贵之家的妇女,往往拥有几十付甚至数百付耳坠,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场合的不同,选择使用。替换方法十分简便,一般不用更换耳环,只要将耳坠连系在耳环上即可。 在满族妇女中,还流行着一个耳垂上悬挂三件坠饰的习俗,时谓"一耳三钳"。这是满族妇女固有的装饰习惯。乾隆时,一些新派妇女受汉族影响,也开始佩戴"一耳一钳",以至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因为这样一来,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妆饰习俗了。乾隆皇帝还专为此事下过诏谕,他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族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由于朝廷的干涉,这种现象才有了改变。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后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钳"的形象。进入民国以后,在东北满族集居之地,仍保留着这一风习。 近代妇女曾因反对旧的封建礼教而废止过穿耳。为了使不穿耳的妇女也能用上耳饰,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耳坠。这种耳坠的上部,不再做成圆环,而是用金属加工成一种弓型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松开轧头,套入耳垂,然后再将轧头旋紧即可。这种耳坠实物有大量传世。 元代耳环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面的弯钩和金代耳环几乎完全一样,区别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制成各式花样。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环就作这种样式。陕西西安玉祥门外元墓出土的耳环也是如此,只是装饰部分用白玉雕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环的连系,则用极细的金丝。 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甘肃兰州 上西圆明墓及上海肇嘉滨明墓出土的耳环,都是这种类型。在热衷诵经念佛的妇女中,还出现将佛像装饰在耳环上的情况。江苏无锡江溪陶店桥明墓就出土这种耳环实物,其制以金制成托座,上缀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莲花状;在佛像的顶部,还镶嵌着四颗珍珠。整件器物虽然不大,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态,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笔记小记中也往往有关于耳环的记载。如《天水冰山录》记严蒿被籍没的家产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环"、"金点翠珠宝耳环"、"纯金方楞耳环"、"金厢四珠宝石古老钱耳环"、"金珠串楼台人物耳环"、"金厢玉灯笼耳环"及"金累丝灯笼耳环"等,共几十种。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书中,也叙及不少耳环名目。其中有一种"丁香耳环"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很小,呈椭圆形。丁香耳环就是仿照其形状制作而成,在明代,这种小巧玲珑的耳环很受妇女欢迎。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喜欢戴这种耳环。只是所用质料不同,贵者用金银珍宝,贫者以铜锡玉石。清代学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曾谈及这种耳环:"饰耳 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除耳环之外,古代妇女也用耳坠。耳坠是连属于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即为耳环,下部悬挂着一组坠饰,因形而得名,故称"耳坠"。耳坠也来自于异族,本为男子所用,大约在晋六朝时传入中原,也为汉族妇女所采用。 目前能见到的耳坠,以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为早。墓主人髡发,面覆麻布,出土时两耳均戴着耳环,其中左耳环下另用皮条系挂一个铜质坠饰。据文物工作者分析,这是一座东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耳坠实物,在内蒙古境内的阿鲁柴登遗址以及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鲁柴登出土的一对,上部为金丝弯成的圆型耳环,耳环下缀有坠饰,坠饰上部由两头包金的绿松石构成,下部则垂悬着一组三角形金片;准格尔旗出土的一对也很有特色:其圆环上有钮,钮下的坠饰为金丝盘绕而成的两个圆锥体,其中一件还串有宝石。
现代时尚耳坠 珍珠耳坠的保养 祖母绿首饰。祖母绿的硬度略大于翡翠,但比翡翠要脆,所以比翡翠更经不起撞击和摔打。此外,祖母绿怕高温,遇火会使色泽减褪,在高温下容易炸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