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三伏天

 书海遨游 2011-12-16

 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今年,我们这里的初伏天可不是太热,几乎天天下雨。以往伏天最热一般可到摄氏三十七八度。

伏的产生

有潜伏的意思,从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的角度看木、火、土、金、水,是依次相生的。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相生。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从秋到冬,冬到春,春到夏,都是相生的。但由夏到秋则相悖,因为火克金。夏天是秋天的克星,因此秋天它不敢出来,只好潜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于是,五行家们便在四季之中又安插了一个季节叫做长夏,也就是,这个季节属土。这个土是夏火所生,又能够生出秋金。如果没有这个,五行相生就循环不下去。

对于伏天的起始日期

    数伏不像数九的起始日期那么好记,数九的起始日期就是冬至这天。然而数伏的起始日期与夏至有关,但不是从夏至这天开始数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习俗,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因秋天属庚辛金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入伏要从庚日开始。于是规定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公历每年88日前后)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这其中,中伏有可能是十天,也有可能是二十天。

     每年的夏至大致在公历622日、21日或20日,今年的夏至恰逢622日,农历的五月二十一,用干支纪日法,该日为戊申日,其次日(23日)为己酉日,第三天(24日)是庚戌日,这一天恰恰是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十天后的74日是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即庚申日,再过十天,714日则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该日为庚午日,从这天起开始数头伏(即初伏)。初伏为期十天,十天后的724日(庚辰日)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日开始二伏(即中伏)。同时历法还规定,三伏(即末伏)起始日期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此今年的末伏是在公历813日,农历的七月十四日,是日为庚子日。
     
一个推算庚日的简便方法,由于十天一个庚日,而一年(回归年)为365天,虽然不是庚日周期的整数倍,但相差半个庚日周期,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推算哪一天是庚日了。比如,2005年的715日属伏,是个庚日,则2006年的710日必定是庚日,而2007年的715日又将是庚日,依此类推,不是很容易推算庚日吗?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公历有闰年,每一个闰年为366天,2008年就正好是闰年,这也好办,凡是闰年就多推算一天,比如2008年若不按闰年推算,710日应是庚日,可是这年的二月分多了一天,则把这天算上后,79日就成为了庚日,2009年又可以按前面的办法推算,714日为庚日,2010719日为庚日,直到2012年再往前调一天,718日为庚日。2013713日数伏,2014718日数伏,……

     三伏天最热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闷热。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每当人们处在酷热难耐的伏天,大家都企盼早点出伏,只要知道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日期,那么出伏的日期就不难算出了,譬如今年的末伏是从813日开始,那么822日是末伏的最后一天,当然823日就算出伏了。。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伏天的养生

从字义看,不宜动,指天气热了,最好不外出活动;从字的结构来看, 旁,实为指事,意即人如犬一样趴着,潜伏不动,换言之,如此天气是不宜动作的,只能休养生息。但,这还不是意的全部,实际上,这个字,是指伏邪 ,就是中医所说的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而伏邪,就是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邪火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是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养生必须从当下做起。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三伏天防暑小常识

酷暑临近,感冒、发烧、头疼、胃肠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渐增多,有的老人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防暑降温呢?在此中医专家提供一些夏季防暑的小常识帮您安度盛夏:

    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夏九九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数伏越数越冷,数九越数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