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二、几类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指导 考点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1)弄清词语的本意(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考点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 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诠释深层含义。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文章开头,内容:(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 结构: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 文章中间,内容:(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 结构:承上启下(过渡)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文章末尾,内容:(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结构: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②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如: 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作者观点,感情,加强节奏感等。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考点3、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例如:2009浙江省义乌市中考题(《温暖的扑克》)第7题: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为此类型的题目。 考点4、提炼中心思想 (1)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2)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 考点5、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例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 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标题有时候还具有提示文眼的作用(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如王剑冰《绝版的周庄》。“绝版”一词就是文眼,它一在表明周庄的不可复制性,二在表明作者对江南古镇周庄被现代商业日渐侵蚀的忧虑。这也就是文章所主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考点6、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 点明时间、地点,增加事件的真实性; 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会环境: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等的描写。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考点7、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3)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表现方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设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联想想象、象征等。 考点8、个性解读和迁移拓展 这一类型的题目往往是要求针对文章作者的的观点、思想倾向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独特的评价。如2009年江苏淮安市中考试题(《光明里那手绘的花朵》)第12题: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迁移拓展是在理解、领会文章意义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心得,是对文本阅读的超越。解答此类题型要求我们融入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1) 材料探究题:从表现内容、思想感情、蕴含哲理等方面综合分析文章和材料谈思考和感悟。 (2) 联系实际题:应立足于文章的主旨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3) 拓展积累题:如对名言警句、作家作品的积累,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读书卡片等等。答题时,首先应该明确要求,然后锁定范围,有针对性做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