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学科:历史(人教版)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谢立 期数:0108【同步教育信息】 一 . 本周教学内容:复习第1~12章 1.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 政治:禅让制棗世袭制;分封制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3. 经济: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江南经济的开发。 4. 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棗秦汉棗三国两晋南北朝各阶段的特点。 5. 文化: (1)各阶段领先于世界的文化成就。 (2)各阶段文化成就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之间的关系。 (3)各阶段文化特点。 6. 魏晋南北朝基本线索: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37×2棗74分) 1.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下列各项,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 半坡氏族 B. 河姆渡氏族 C. 大汶口文化 D. 炎黄部落 2. 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本质含义是( ) A. 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化 B. 生产工具形态的转化 C. 亲属世系关系的转化 D. 所有制关系的转化 3. 在下列各时代中,金属工具已经基本上取代了非金属工具的是( ) A. 大汶口文化晚期 B. 夏朝 C. 商朝 D. 东周 4. “禹……既服九州,乃收天下之铜,铸九鼎,以象九州之物。……禹致(召集)群臣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以下各项解释不符合这段材料含义的是:( ) A. 表明由石器时代向金属器时代的过渡 B. 表明由原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过渡 C. 表明由氏族制度向早期国家的过渡 D. 表明由分裂割据向中央集权的过渡 5.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展了周的疆域。而在西周后期则成了王室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 ) A. 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在分封制度下诸侯的权力太大 C. 西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破坏 D. 少数民族对王室和诸侯的进攻 6. 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发生的地点位于今天的( ) A. 山西省 B. 河南省 C. 山东省 D. 安徽省 7.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 A. 统治阶级的提倡 B. 国家分裂的影响 C. 社会人口的增加 D. 奴隶制度的崩溃 8.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要求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 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C. 建立地主阶级的专政 D. 确立国君的绝对地位 9. 《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 A. 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 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影响 C. 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 有财力的富商能够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10. 以下关于秦朝修筑长城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 长城起到了保护中原人民不受外敌侵犯的作用 B. 修筑长城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速了秦统治崩溃 C. 长城对于保护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D. 长城限制中国的国际交往,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11. 如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建立于( ) 12.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1)大泽乡起义发生 (2)秦二世继承皇位 (3)刘邦攻占咸阳 (4)项羽发动巨鹿之战 A. (1)(2)(3)(4) B. (2)(1)(4)(3) C. (2)(1)(3)(4) D. (1)(2)(4)(3) 13.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段话的最根本的含义是( ) A. 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社会秩序安定 B. 减省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 秦朝养兵数量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 秦朝的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14. 西汉初年形成地方王国威胁中央的局面的原因是( ) A. 西汉的皇室子弟被册封为王 B. 以封国制度为地方行政制度 C. 封国拥有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D. 宦官外戚导致中央政府的混乱 15. 西汉政府经济上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同时,在其他方面的活动有( ) A. 以武力征服南方少数民族 B. 开始建立对西域的控制 C. 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 着手解决王国问题 16. 以下对于西汉前期政府征收田租数量很少以至于不收田租的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由地主收取高额地租来弥补政府收入的不足 B.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希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C. 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是以土地税为主的 D. 以人丁为标准的税和役在财政上更为严重 17. 王莽改制的根本目的是( ) A. 缓和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 掠夺财富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统治 D. 压制豪强地主以巩固中央集权 18. 两汉初年统治者调整政策,没有采取的措施是( ) A. 为恢复生产提供相对安定的环境 B.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保证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D. 限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19.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问题与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对中央政府统治影响的不同之处是 ( ) A. 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B. 威胁和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C. 影响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中央政府被上述势力把持 20. 刘邦与刘秀的相似之处在于( ) A. 出身于农民阶级 B. 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政权 C. 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完成国家统一 D. 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21. 西汉的疆域西达( ) A. 今陕西西部 B. 今甘肃临洮 C. 葱岭一带 D. 葱岭以西 22. 西域都护的最初设置是在( ) A. 西汉前期 B. 汉武帝时 C. 西汉中后期 D. 东汉前期 23. 汉朝国际交往中的下列事件,发生在东汉建国以前的是( ) A. 接待欧洲国家使节来华 B. 派遣使节前往欧洲 C. 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D. 册封日本倭奴国王 24.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在于( ) A. 奠定了中医病理学的基础 B. 确立了中医传统的诊疗方法 C.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 初步建立了中医的专业分科 25.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荀况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 A. 认为精神随肉体死亡而消亡,没有鬼神 B. 人能够战胜自然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C. 特异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人间祸福的征兆 D. 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26. 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1)三顾茅庐 (2)蜀汉建国 (3)赤壁之战 (4)东汉灭亡 A. (1)(3)(4)(2) B. (4)(1)(3)(2) C. (2)(1)(3)(4) D. (4)(1)(2)(3) 27. 以下对曹操统一北方后到赤壁之战时政治格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刘备占领四川地区 B. 孙氏兄弟建立在江东的统治 C. 袁绍割据河北地区 D. 曹操的势力未能达到长江流域 28. 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 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 D.都对当时政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影响 29. 匈奴起兵反晋前,曾表示“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这表明其起兵的实质是( ) A. 反晋复汉的斗争 B. 汉族与匈奴族的矛盾斗争 C. 晋统治者内部斗争 D. 不同民族间贵族的争权斗争 30. 祖逖北伐未获成功的原因是( ) A. 人民群众不关心王朝间战争 B. 祖逖部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C. 东晋政府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 D. 北方人民希望摆脱民族压迫 31. 从东晋末年到陈朝,频繁的朝代更替所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 士族的衰落导致政局不稳 B. 北方的军事压力导致政局不稳 C. 南方地区民族融合程度较低 D. 大将拥兵夺权导致政局不稳 32. 下列事件,与北魏政权建立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是( ) A. 刘裕建宋 B. 祖逖北伐 C. 东晋建立 D. 淝水之战 33. 以下各项,不符合北魏均田制的情况是( ) A. 官僚地主的土地没有受到触动 B. 均田令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 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D. 农民未从均田制得到实际利益 34. 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 ) A. 少数民族全面接受汉文化 B. 内陆人民和边疆人民的相互迁徙 C. 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 D. 各民族间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互接近 35. 北魏解体以后,控制江淮以北的沿海地区的政权是( ) A. 东魏和北齐 B. 西魏和北周 C. 东魏和北周 D. 西魏和北齐 36.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朝的相似之处是( ) A. 都建都于洛阳 B. 都一度统一过中国 C. 都控制过统一的黄河流域 D. 都因权臣篡位而灭亡 37. 以下对《齐民要术》一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 B. 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经验 C. 反映了北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 D. 系统地记载了北方地区兴修水利的方法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摘自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秦之时,羞文学,好勇武,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即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材料二: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之时也,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末卒于口而为戳没矣。 材料三:摘自《前汉书》卷14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看法有何异同?(6分) (2)材料三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以上各材料对秦亡原因的说法哪种是不对的?(1分) (4)你认为以上各材料对秦亡原因的分析是否提示了问题的本质,为什么?(3分) 39.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平(年号,公元184?/FONT>189年)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食蒲蠃(蚌类),民多相食,州里萧条。 摘自《资治通鉴》卷62 材料二 今承大乱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 摘自《三国志》卷15 材料三 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曹操部下),建置屯田。太祖(曹操)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例置田官,所在集粟,仓廪皆满。 摘自《三国志》卷16 材料四 卫觊书与简或曰:“关中膏腴之地,倾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为业,诸将各竟招怀,以为部曲(私人武装),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有变动,必有后忧。夫盐者国之大宝也……使者监卖(派人专卖),以其值益市(买)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远民闻之,必日夜竟还,……则诸将日削,官民日盛。”或以白太祖(曹操),太祖从之。 摘自《三国志》卷21 根据以上材料,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条件和政策。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 40.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即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 摘自《史记》卷129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FONT>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年?/FONT>465年)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畴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运输)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44 材料三 [大明二年]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毫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没无敛 摘自《宋书》卷6 回答:(1)依据有关材料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3分) (2)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三. 问答题: 41.自春秋以来,我国逐渐向统一国家过渡。试概括从春秋到秦统一,有利于统一的各方面因素。 42.当代历史学家评论汉武帝说:“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经营西域,出兵南越(广东)、闽越(福建),通西南夷,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他还多次救灾、移民、穿渠、筑城。加之武帝穷奢极欲,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建造大量离宫别馆、亭台楼阁,……把文景时期积累下来的财物消耗殆尽,西汉政府面临严重的财危机。”叙述汉武帝一生的主要活动。应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功过? 43.黄河流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时期,也出现过几次统一的局面,分别说明各次统一实现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试题答案】 1.A 2.C 3.D 4.D 5.B 6.C 7.D 8.B 9.A 10.D 11.C 12.B 13.B 14.C 15.D 16.A 17.C 18.D 19.D 20.D 21.C 22.C 23.C 24.C 25.C 26.A 27.B 28.D 29.D 30.C 31.D 32.D 33.D 34.D 35.A 36.C 37.D 38. (1)材料1和材料2都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箝制言论,不纳忠言;(2分)但材料1认为这是由于秦朝崇尚法家,“贵治狱之吏”造成的,(2分)而材料2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秦俗多忌讳之禁”造成的。(2分) (2)材料3认为秦灭亡原因在于没有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拱卫中央。(2分) (3)材料3的看法是错误的。(1分) (4)未揭示问题的本质,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阶级矛盾尖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3分) 39. 背景、条件:北方地区群雄并起,发生了严重的战乱。各路武装因为缺乏粮食而纷纷溃败;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流离失所;大量土地成为无主荒田。 政策:实行屯田,招募流亡农民耕种土地;实行食盐专卖,向屯田农民提供生产工具;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和削弱割据势力。 40. (1)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4分) (2)南朝时期,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的土地开垦出来,与其他地方的物资交换发展起来,贫富分化现象显著。(4分)变化的原因是:大量的北方人口南渡,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统治者的政策相对宽松。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4分) 41. 在春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的数目减少了;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保进了民族融合。 战国时,诸侯国数目进一步减少,兼并为七个大国;七国之间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比较繁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为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秦国经过变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法家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为统一作了理论准备。 42. 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和削夺一些王侯爵位的手段,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开凿六辅渠、白渠等水利设施,治理黄河。反击匈奴取得与内陆的联系。采纳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建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体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营建宫殿,追求长生不老。 汉武帝在加强民族间的联系,恢复边境地区的安宁,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功绩应该予以肯定。但过分的使用民力,耗费财物,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坚强思想控制也不利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43. 第一次由乱到治的局面是从黄巾起义失败到曹操统一北方。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东汉政权遭黄巾起义的打击而迅速瓦解,北方各地方军事集团为争夺地盘长期混战。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了有效措施,逐渐强大起来,消灭群雄,统一北方。为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西晋短期统一。三国后期各地遭受战乱之苦,西晋灭吴,终于实现统一,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统一是短暂的,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大批内迁。 第三是前秦的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很多政权,北方陷入各割据政权混战的十六国时期。由于氐族贵族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四次是北魏的统一。苻坚要吞并东晋,强征各族人民去打仗,淝水之战彻底失败,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和割据状态。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经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公元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这一次统一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的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五次是北周的流一。北周武帝的各项改革措施,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军事力量加强,为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