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冀东人们纪念的辽代“忠勤守节功臣”

 泉痴山人 2011-12-20


1995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白音罕山出土了辽代汉臣秦王韩匡嗣家族墓葬群。不久,又出土了《韩德威次子耶律遂正(又名昌)”墓志》。从而,在《杨家将演义》中“组合”式的反面人物——韩昌用“石刻”向世人展示了自我的真面目。结合《辽史》,不难发现,韩昌,不仅不该成为“令人憎恨”,而且值得人们尤其是值得冀东人们深深的纪念和缅怀。
一、韩昌简历
韩昌(通用名“耶律遂正”,《辽史、列传》中称“雱金”),男,契丹化汉人(原属汉族,1004年归契丹族)。生于辽景宗保宁七年(976年),死于辽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韩昌是大辽汉臣秦王韩匡嗣的孙子,开国公、上将军韩德威的次子。韩德让是韩昌的四伯父。圣宗统和年间,韩昌入朝为官,初任侍卫将军。因精诚能事,受辽圣宗赏识,升任契丹户部使兼飞龙院事,又转任知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副留守。任职期间,韩昌又受承天太后萧燕燕的重视,升为东京(今辽宁省辽阳)留守,后又任上京留守、中京留守(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西大名城)。
开泰元年(1012年),韩昌的四伯父辽国大丞相、晋王韩德让去世后,韩昌被调回朝廷重用,被封为北枢密院副使、北院宣徽使,位列九卿,与韩德让举荐的接班人耶律世良同掌北枢密院。之后,韩昌又升任南面都部署、顺义军节度使。又改任武定军节度使,后移任辽兴军节度使、彰武军节度使、五州制置使。
因功勋卓著,太平四年(1024年),辽圣宗复授韩昌为辽兴军节度使,封“忠勤守节功臣”,授平、滦、营等州观察、处置、巡检、屯田、劝农等使,加封崇禄大夫、检校太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衔同宰相),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侯。
太平七年(1027年)三月二十四日因病殉职于辽兴军节度使官邸,享年53岁。
韩昌妻萧氏封薛国夫人,生四子、八女。长女嫁予奚太师为夫人,次女嫁大国舅为妻,五女嫁兰陵王第二子,余皆早亡。
二、应有的客观评价
据墓志载:韩昌为官,“事简民安,政清吏肃。所行教化,随处民咏”。韩昌统军,“一斗胆万人无敌,三尺剑四海知名。临危而竭力输忠,率下而忧民恤物。”
韩昌前后两期在平州辽兴军为最高军政长官,政绩怎样?事实如下:
(一)辽宋之间和睦相处。韩昌继承其四伯父韩德让“结欢宋朝”的对宋外交方针,努力维护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促进辽宋之间亲和共处,为辽宋两国的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韩德让去世后韩昌大权在握的十几年间,辽宋之间一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军事冲突,这与在前沿主持军政大事的韩昌竭力维持是分不开的。
(二)使冀东地域的北齐长城等古迹得到保护。营、平(滦)二州在辽一代(190余年)统一政权下,长期在韩氏家族的管理下,避免了战火焚烧,北齐长城、卢龙城、临榆城、石城、建昌营镇等古迹得到保护。且在韩昌之前韩德让(耶律隆运、韩昌四伯父)、韩制心(耶律遂贞,韩昌从兄)、韩琬(韩昌从叔),之后的韩德凝之孙“(耶律)高十”( 韩昌从侄)等持续性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人口得到大量增长。平州归辽(于燕云十六州割让前五年)版图之初,,经早期卢文进、张希崇带领10余万人投唐,保定俘户置入,平州人口仅为2.5万户,约不超过15万人金初张珏投宋时仅追随者就有10余万之众,表明人口增长幅度相当大。这与平州地区保持长期安定的局面是分不开的。韩昌及其其他曾在此为官的家族成员功不可没。
(四)韩昌被当时的人们所怀念。据墓志载:“国人闻之(指韩昌死讯),咸云罢市;天子闻之,谓曰辍朝。”辽国上下,沉痛哀悼这位能臣干将。表明韩昌是很有政绩、很受人们拥护爱戴的人物。
三、韩昌家教有道
  韩昌妻肖氏封薛国夫人,生四子。除第四子早亡外,长子耶律元佐,为皇帝侍卫官,后加封保义推忠功臣、保大军节度使、鄜、坊等州观察、处置史,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使持节鄜州刺史、上柱国、漆水郡开国公。二子耶律宗福,封韩王。三子耶律元亨,官至奉先军节度使。
  据墓志载:韩昌为官,“事简民安,政清吏肃。所行教化,随处民咏”。韩昌统军,“一斗胆万人无敌,三尺剑四海知名。临危而竭力输忠,率下而忧民恤物。”令人难解的是:《辽史、本纪》仅有:“开泰元年……七月丙子……(耶律)遂正为北院宣徽使”的记载;《辽史、列传》仅有“韩德威……子雱金”, 像韩昌这样的大辽栋梁之臣,逝后为何未列辽传?这真是千古之谜!
五、韩昌与杨家将未曾交锋  
  《演义》将韩昌这样的亲汉和宋功臣视为杨家将的对立面,让他享受千载骂名,实在是一桩历史冤案。其实,在辽宋军事史上,韩昌与杨家将从未有过接触。《杨家将演义》中描述的“幽州之战”、“血战金沙滩”,其原型就是历史上的“高梁河之役”。公元979年五月,宋太宗统兵15万,北伐辽国,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六月底,宋军兵至辽军占据的幽州(今北京)城下,将幽州城围住,四面攻打。但幽州城地势险要,城池坚固,守将韩德让率众坚守待援。宋军连续猛攻半个月之久,始终无法得手。七月初,辽军名将耶律休哥率援兵赶到,与韩德让里应外合,向宋军发起反击,两军在幽州城西郊的高梁河展开激战。战斗当中,亲临督战的宋太宗被韩德让从地道出奇兵抄了后路。宋太宗被辽军乱箭射中,身负重伤,只得乘驴车狼狈逃跑。宋军失去指挥,四散溃逃,被辽军打得大败。从此韩德让声震天下。而此时的韩昌,刚满4岁,还是一个吃奶的幼童,根本不可能参与。
南宋话本《杨家府演义》中描述的“杨令公狼牙谷死节”之战,发生在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的“雍熙北伐”战争中。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趁辽景宗新亡,辽主母寡子幼,以为辽国政局不稳,有机可乘,决心发动二次北伐。宋军共出动30万,兵分三路,分进合击。东路,由曹彬担任主帅,直取幽州。中路,由田重进为主帅,攻向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由潘美、杨业统帅,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攻云州(今山西大同)。战争开始阶段,宋军进展顺利,全线告捷。其中,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声势最大。
韩昌之父、大辽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领兵从山西进军,反击潘美、杨业军队,大败侵扰山西之杨业部。当宋军主力惨败,全线溃退时,韩德威与辽军名将耶律斜轸合兵一处,乘胜进击,夺取蔚州。又与潘美、杨业交战于飞狐口。韩德威、耶律斜轸在陈家谷设下伏兵,诱使杨业部队进入伏击圈。杨业兵败,退至狼牙村,陷入辽兵重围。杨业身中流矢伤重被俘,其子杨延玉战死,所率宋兵全部被歼。杨业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这场战争发生时,韩昌年仅11岁,尚未成年,也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宋史》上的杨业之子杨延昭,生于958年,卒于1014年。杨延昭死时,韩昌尚未领兵,史料文献上也未见韩昌与宋军交战的记载。而历史上真正与杨业父子对阵交锋、拼命厮杀的辽军主将,乃是韩昌的四伯父韩德让、父亲韩德威等;至于摆设“天门阵”,只能是“澶渊之盟”后北宋在自己腹地的练兵演习吧!因此,韩延寿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是以韩匡嗣、韩德让、韩德威、康延寿(康默记之孙)等人为原型塑造的。
六、韩昌(演义中韩延寿)的艺术形象的原型
  韩昌的祖父韩匡嗣(918年—983年) 韩昌的祖父,是韩知古的第三子。因擅长医术,自幼在淳钦皇后述律平的长宁宫当值,皇后视其为亲子。辽太宗时,出仕为官,授右骁卫将军,任太祖庙祥稳。景宗即位后,授韩匡嗣始平军节度使,特进太尉,封昌黎郡开国公。不久又加封推诚奉上宣力功臣,随后拜上京留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临湟尹,再加开府仪同三司、政事令,又任燕(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幽州尹,封燕王。因其守卫南面边疆有功,加封匡运协赞功臣。景宗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九月,因兵败满城被免职。同年十二月,遥授晋昌军节度使,加尚父、京兆尹,降封秦王。乾亨二年,又委以专征之柄,授西南面招讨使。乾亨五年(983年,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八日,韩匡嗣病逝于神山之行帐,享年66岁。圣宗统和三年(985年)追赠为尚书令。
  韩昌的父亲韩德威(942年—996年),字可畏,是韩匡嗣之五子,于景宗保宁初年自燕台出仕。先后任西头供奉官、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侍御史、骁骥尉。因其武功盖世,谋略过人,授左羽林军将军、检校司徒。在任期间,办事严谨,勤于职守,保宁九年(977年),提升为皇城使、检校太傅、彰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进封开国伯,增食邑,赐“推诚忠亮功臣”。未满一年,封开国侯,又赐“竭节功臣”。乾亨元年(979年)加封检校太师,进封开国公。乾亨四年(982年),授云麾将军,任西南面五押招讨大将军。任职期间,征党项,袭河东,使西夏,败杨业,屡立战功,声名赫赫。圣宗称之“为将为相之材”。统和十一年(993年),又授复冠大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统和十四年(996年)病逝于天德部署内,终年55岁。
韩德让(941--1011年),即耶律隆运,韩昌的四伯父。他是韩氏家族的骄傲,是大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辽王朝二百多年间声名最著、权位最高的汉臣,是辅成大辽中兴的一代名相。初仕景宗朝,为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任上京皇城使,执掌皇都大内保卫事务,遥授彰武军节度使。乾亨元年(979年)七月,韩德让代其父为上京留守,在“高梁河之役”中临危不惧,坚守南京,使战局转危为安。又里应外合,大败宋军,一战名扬天下。因战功授辽兴军节度使。不久,升任南院枢密使。乾亨四年(982年),景宗驾崩,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同领顾命大臣,辅佐年仅12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即位,避免了皇室纷争与内战危险。因策立之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成为朝廷决策人物。统和四年(986年),宋太宗发动“雍熙北伐”战争,韩德让随萧太后、辽圣宗带兵抗宋。由于他谋划得当,指挥若定,大败30万宋军,使宋朝再也无力北犯,巩固了辽国南面边防。因功加守司徒,封楚国公,并与北府宰相室昉其执国政。统和十二年(994年),任北府宰相。统和十六年(998年),拜大丞相,总管南北二枢密院事,总揽辽国军政大权。他充分发挥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辅佐承天太后萧绰和辽圣宗推进辽王朝封建化改革。对内整顿吏治,立法修典,减轻税赋,科考选能。对外采取南和宋朝,西联西夏,东服女真的外交战略方针。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在韩德让的积极推动下,辽、宋之间达成“澶渊之盟”,实现了辽宋之间长达120余年的和平局面。使大辽王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中兴盛世”。他一生先后被封为楚王、齐王、晋王。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赐姓耶律,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即相当于辽太祖之父德祖的后裔),进身皇族,置宫卫(有王宫、军队),位在诸王之上。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初六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文忠”。随之,“蓟州玉田”韩氏子弟皆改姓耶律,时年二十八岁韩昌也改称契丹名“耶律遂正”。
  康延寿,与韩德让、韩德威同时的辽军将。《辽史、列传》载:(康默记)孙(康)延寿,字胤昌,少倜傥,谓其所亲:“大丈夫为将,当效节边垂,马革裹尸。”景宗特授千牛卫大将军。宋人攻南京,诸将既成列,延寿独奋击阵前,敌遂大溃。以功遥授保大军节度使。乾亨三年卒。
七、为韩昌竖起一座纪念碑
(本段据网络文章)
清代玉田出现了假韩昌墓怎样理解呢?笔者认为:这是清初满清统治者推行“怀柔政策”的产物。满清统治者出于促进汉族民众与之合作的政治需要,大力推崇异族合作的历史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昌这个戏曲与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便被化身为“夷汉合作”的历史人物推了出来,成为可供政治宣传的典范。于是,假韩昌墓便写上了《遵化州志》、《玉田县志》。可惜当时的编纂者十分缺乏历史依据,只能凭借道听途说胡编乱造。这样,便以讹传讹地将韩昌编造成“姓韩名昌字延寿,官拜辽国大都督”。为防揭伪,又掩饰为:“曾经有墓,不知毁于何时?”可见,造假者的心里也没有底气。
如今,由于考古成果的出现,玉田韩昌墓之谜已被彻底揭开。但韩昌,这个大辽国加宰相衔节度使、开国侯、“忠勤守节功臣”,这个曾为辽、宋和平共处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却是值得树碑立传的。
笔者殷切希望能在韩昌生前奋斗、直至鞠躬尽瘁、殉职后已的冀东大地树起一座纪念碑,实事求是地记录韩昌的生平业绩,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以昭示后人:对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