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阅读

 指间飞歌 2011-12-20
 
白岩松谈阅读
    我的阅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工作性阅读,定下选题之后我就要为了做节目大量阅读,否则晚上直播我说什么?第二个是职业性阅读。我是一个新闻人,家里订有很多的报纸杂志,我没有一天不逛报摊的,包括上网。我要看每天的新闻每天的报道。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阅读。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跟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东西。我的乐趣来自“读与这个时代无关的、但作为一个人而读的书”。

    我在1985年~1989年期间上大学。那是一个“四年如果不阅读,从内在到外都没法儿活的年代”。80年代的阅读和教育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怀疑”。“怀疑”才可能使我们更努力地想靠近真实。那时有一本书我总在推荐给别人,叫《病夫治国》,现在又有了新的版本。《病夫治国》是一个医生写的,他以一个医生的角度去分析了20世纪的很多领袖,通过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这些病会导致他们哪些行为存在异常,这就改变了你的一种历史观——原来这些人作出某些决定是跟他们的疾病有关系。而过去根深蒂固地以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英雄是按照某种理想和理念创造的!

    我需要不同的角度,就像当初我看《胡适杂记》的时候,脑海中根深蒂固地认为社会进化必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书中出现了争论:谁说人类的发展一定是按照这个前进的?在同样一个时代里头,很有可能这几种层面都存在。如果没有触碰的话,就从来不会想思考。我觉得人的独立的思维是由独立的阅读开始的。

    书和书是不同的,有的书当你拿起了,翻过其实它就已经被读完了,它不值得你一页一页地全读完;有的书,其中的某十页你读了,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五你就已经读过了;有的时候,一句话就够了;有的书,作为文字之美包括它的很多细节,你要全部读完,但是你想全部记住也很难。

    类似《道德经》这样的书,里头好的东西太多了,但其中有五个字深深地改变了我,叫“无私为大私”。这就是阅读的乐趣,你一直朦朦胧胧的很多东西,你找不到与此相对应的东西,但是突然你在《道德经》里看到了这五个字,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将来会成为你立身之本。

    当我辞去很多的制片人头衔要歇一段时间的时候,恰恰是看到《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杯满则溢”。杯子满了就再也装不下其他东西了,怎么办,倒掉。阅读关键时刻如果找对了钥匙,会大大地帮助你。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对我影响特别大。《曾国藩》读完了之后我写了几千字的东西,自己写给自己的。唐浩明用笔很深,写曾国藩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那一瞬,就是有一天他伴君侧吃饭,皇宴,他达到了一生的至顶。我在看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在想,这很重要吗?我也永远忘不了读《许三观卖血记》那种巨大的焦灼冲击。我在飞机上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时候,热泪盈眶,因为其实你仔细去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一个悲剧,是一个巨大的反讽,所以你才会热泪盈眶。我一直在关注长篇小说。我现在几乎不看国外的书,翻译太烂。

    我现在只要不工作就在家,在家基本上就处在阅读的状态中。我从来不会正襟危坐地读书,躺着卧着各种姿态都有,而且都放着音乐。

    我们过多把创意当成了天才,但是我觉得创意是勤奋决定的。失去阅读必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我现在非常担心网络阅读的原因所在。最大的危害不是人们不看书,是过度被资讯俘虏,这个更可怕。 (记者 张彦武 实习生 商凝瑶整理 专栏主持:燕舞)

再谈阅读

2010-02-25 11:16:56
浅说阅读的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阅读的童年期,这个阶段的阅读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书中的人物角色和情感感兴趣、有共鸣。因此这时候喜欢的书一般都是与自己的处境有关。
关于爱情的,关于家庭的,关于事业的,关于励志的,关于发财的,关于恶作剧的书就会让其大感其趣,读时津津有味,读后沾沾自喜——好几天。
相反那些与自己的处境没有关联的书就读起来特别乏味,读这样的书必然使人觉得他们离自己的生活甚远,这种感觉会极大破坏人的阅读欲望,有死啃书本之嫌,
进而对书产生厌烦,觉得读死书还不如不读书,做个自然的人比做书呆子更逍遥自在,经世长存的道德箴言还有如层出不穷的鬼点子更合其口味。
因此,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就特别瞧不起爱书人,对花完自己的伙食费买书的人更是哧之一鼻,当然最终在心底却又说不服自己,毕竟读书也让其尝到过很大的乐
趣儿,因此难免让人倍感矛盾。不过一旦有什么别的兴趣把它从书本上拉开,他就可以决然的弃书于不顾,白得几箱子好书也比不上谈上一两个小时的恋爱、玩
上三四个小时的游戏、吃上四五根冰琪琳,于是他就走了……
因此,如果有人能因为机缘巧合坚持下来,那他才能进入下面这个阶段了。
2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中年期,这个时期人的阅读兴趣就会集中在作者的别具一格的才能、聪明和智慧,特别是写作的技巧,成书的方法等等。能进入这个时期的
读书人一般是心怀写作理想的人。这种理想对进入这个阶段至关重要,这个理想近乎于信仰。
当然,这里需要分辨一下,有这种理想的人并不都一样,并不都是从最初的文学理想主义者进化来的。有的人还是从别的艺术中进来的,比如绘画、比如哲学、
比如科学、比如音乐,从这里得到成功的启示,因而就有了写作的欲望,迫切想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用文学表达出来。因而能进入这一阶段的读书人五花八门,
来自四面八方。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我把它比作中年也有另一层意思,人在中年的时候生活是非常劳累的,各种生活琐事可以把人累垮,各种生活的技能让人应接不暇,各种复杂
的问题让人目瞪口呆、双手难擎。在阅读上也是一样。大量的写作技巧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接触到,接触到的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看穿。人如行在迷宫中,一天之中
就会连连碰壁,进入死胡同。好久也出不来,这要让人有多烦恼就会有多么烦恼。如果有人指点迷津那当然在好不过,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有指点迷津的能力呢?
所以为了把这阶段的烦恼度过去,亲自去写作就成了一种美好的调剂,只是注意不可贪慕高远,最好只写自己熟悉的喜爱的,有记录的冲动的事,没有激情的写
作会把人的写作欲破坏掉。
但是要说明的是,如果这个阶段的人无法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得到与生活的苦难相抗衡的乐趣,那这个阶段就不是中年期而是更年期了,人会变得脾气暴燥,
极难相处,他读到的书和写出来的东西里面除了火气和乖戾,就是一味的寒碜和悲苦。读他写的东西,所有人都会觉得很难下咽。而他读的东西对他来说也象
是大铁坨一样沉重,直把一头骆驼的脊背压弯。但是,这种沉重的生活和真正的苦难也必定可以使人对文学得到真正的铁了心的热爱,只要这个人真正尝过生
活之苦,品尝过死亡的铁锈味,并且对什么是幸福有了真正的理解,那他必可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当然,这没有什么可恭喜的。关于这个阶段再补充一点,这个阶段中哲学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不认为哲学认识所有的东西,但它可以让人把他接触到的东西辨
识清。因为处在这个阶段的人所具有的迷惑不解之处甚多,所以哲学中极为重要了。因此,从一个人喜不喜欢和需不需要哲学(不是那种学术性哲学,也可以
是那些哲理小品文)也就可以区别于他的阅读的阶段了。。
3
第三个阶段就只能称为老年期了,对于这个时期的读者来说,他对从书中领略的作者的个人聪明和智慧只带着冷静的态度来对待了。作者的聪明如果只是一种
炫技式的表演那就会惹人不快,所有那些卑微的雕虫小技,双关语、俏皮话、精心构筑的结构、故弄玄虚的深刻。相反,如果作者具有更高的才能,其运用的
技巧看起来就会是全出于随意、油然而生一样,并且与全篇配合的天衣无缝。
一般说对于那些成熟的作家来说,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是很容易看出来作者在技巧动用上的天才性的闪光的,这些东西既象高山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又象惊雷一
样突然而至,极难复制。关于这个可以参看纪德论陀斯妥耶夫的那个六次讲座。纪德对陀翁的天才认识是非常清晰的。纪德论陀斯妥耶夫斯基与波德莱尔论爱
伦坡一样,就象是两颗星之间的相互映照,他们总是能从自己心里看到对方的影响和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身影。
因此,这个时期的阅读就可以很轻松的领略的作者的才能,因而有一个更让人感兴趣的存在就会脱颖而出,那就是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情感魄力(实际上这
种魅力对读者来说之前一直是忽隐忽现的),并从作者的人格魅力上领悟到艺术和文明的真面目,领悟到什么样的不朽才是真正的伟大和什么样的传大才是真
正的不朽。说穿了,一个人的声名要配得上伟大的不朽,只有靠人格。这个世界上聪明之人太多,能摇动笔杆子的人又何止成千上万,但是人格庄严尊贵、崇
高到让人恐惧之人是极为罕见的,而且也与时世有关。再说了,人也只能用良心写良心,用智慧写智慧,用伟大写伟大,用爱心写爱心,用无趣写杂七杂八的
东西等等。
当然还是当然,伟大的人格并非一种,伟大的人物各有各的伟大,所以才会并存。如果伟大只有一种,也就说只有一个人能配得上,那就不值得人慕求了,伟
大是由所有的伟大之人共同塑造出来的,伟大的人越多,伟大就越坚不可摧——把所有的世俗的嘲笑象小虱子一样弹掉——越可以保持不朽,呵呵,这就越谈
越抽象啦,因此打住。
人格并非人生下来有的,人生下来都一样,就象自然万物,具有各种混杂的品性让人难以分辨,既象自然一样粗野,又比自然更轻率、任性和凶残,所有的特
立独行都不能超过一个动物的本性。只有艺术才能让人认识那些独立、完整和统一的人格,才真正成为人。同时又只有丰富的阅历才能让他人对这些与众不同
的人格加以理解。所以在阅读的这个阶段中的人一般都更喜欢美学。美学所提供的知识正是在于对人格的品调进行辨别。关于美学,最好是从绘画和音乐中去
领略,音乐家和美术家总是比文学家更显超凡脱俗,当然也更难得到世人赞赏。但是如果你真的在这一个阶段,那就仍然需要从前面两者的天才里受益,除此
并无其它道路。在这个阶段里的阅读是很让人愉快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可以与人相比,而人之最美妙的也就是人性的魅力了。与这些人格高尚的人
相处必可得到极大的愉悦,手握一卷他们的书,那就更是快乐无比了,肯定要胜过拿个酒瓶子。
4
在写作上务求清晰,尽量远离那种晦涩的文体,因为一个人既使说出的是金石之言,如果他裹在一个熊皮大衣里,那人家听起来也一律是“哼、哼、叽、叽”。
有时候因为人们离说话者太近,说者声音太高,那么他将什么也听不清,这时候没有别的办法,要想理解说者的话,也就只有退远一点才行。阅读也是这样,
对有些书尽管其有很高的价值,也要等到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再去读。
关于什么阅读体系,这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很难讲,我只能说我是怎么做的,就是尽量去熟习某一个喜欢的作家,把这个作家的思想作为中心,然后用他来丈
量其它作家与他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把其它作家各安其位了,就象是托勒密或哥白尼那样建一个群星体系了。
在关于王尔德的电影《心太羁》中,你可以看到一个镜头,就是王尔德在他的书房中读书,在他的书桌上打开了很多本,不过大多象蝴蝶一样反盖在那里,这
个非常有趣。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阶段必会觉得这个镜头分外有趣,至于为何有趣,此处就不必在说了。
谈阅读

靠自己的力

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
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再说,我们总有离开可以请教的人的时候,这时候阅读些什么,
非专靠自己的力不可。

要靠自己的力阅读,不能不有所准备。特别划一段时期特别定一个课程来准备,不但不经济,而且很无聊。也只须随时多用些心,不肯马虎,那就是为将来作了准备。
譬如查字典,如果为了作准备,专看字典,从第一页开头,一页一页顺次看下去,这决非办法。只须在需要查某一字的时候看得仔细,记得清楚,以后遇到这个字就是熟
朋友了,这就是作了准备。不但查字典如此,其他都如此。

应作的准备大概有以下几项:

(一)留心听人家的话。写在书上是文字,说在口里就是话。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听清楚,
不误会,固然第一要紧;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衡量,人家的话正确不正确,有没有罅漏〔罅(xià)漏:缝隙,比喻事情的漏洞。罅,缝隙。〕,也是必要的事。不然只是
被动地听,那是很有流弊的。至于人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特点,表现方法的优劣,也须加以考虑。他有长处,好在哪里?他有短处,坏在哪里?这些都得解答,对于阅
读极有用处。

(二)留心查字典。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有些字还有几个读音。翻开字典一看,随便取一个读音一个意义就算解决,那实在是没有学会查字典。必须就读物里那个
字的上下文通看,再把字典里那个字的释文来对勘,然后确定那个字何音何义。这是第一步。其次,字典里往往有些例句,自己也可以找一些用着那个字的例句,许多例
句聚在一块儿,那个字的用法(就是通行这么用)以及限制(就是不通行那么用)可以看出来了。如果能找近似而不一样的字两相比较,辨明彼此的区别在哪里,应用上有什
么不同,那自然更好了。

(三)留心查辞典。一个辞也往往有几个意义,认真查辞典,该与前一节说的一样。那个辞若是有关历史的,最好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把那个时代的事迹想一回。那
个辞若是个地名,最好把地图翻开来辨认一下。那个辞若是涉及生物理化等科的,最好把自己的生物理化的知识温习一遍,辞典里说的或许很简略,就查各科的书把它考
究个明白。那个辞若是来自某书某文的典故或是有关某时某人的成语,如果方便,最好把某书某文以及记载某时某人的话的原书找来看看。那个辞若是一种制度的名称,
一个专用在某种场合的术语,辞典里说的或许很简略,如果方便,最好找些相当的书来考究个详细。以上说的无非要真个弄明白,不容含胡了事。而且,这样将辞典作钥
匙,随时翻检,阅读的范围就扩大了,阅读参考书的习惯也可以养成了。

(四)留心看参考书。参考书范围很广,性质不一,未可一概而论。可是也有可以说的。一种参考书未必需要全部看完,但是既然与它接触了,它的体例总得弄清楚。
目录该通体一看,书上的序文,人家批评这书的文章,也该阅读。这样,多接触一种参考书就如多结识一个朋友,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向他讨教,与他商量。还有,
参考书未必全由自己购备,往往要往图书馆借看。那么,图书分类法是必要的知识。某个图书馆用的什么分类法,其中卡片怎样安排,某一种书该在哪一类里找,必须认
清搞熟,检查起来才方便。此外如各家书店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目录,如果认得清,取得到,对于搜求参考书也有不少便利。

以上说的准备也可以换成“积蓄”两个字。积蓄得越多,阅读能力越强。阅读不仅是中学生的事,出了学校仍需要阅读。人生一辈子阅读,其实是一辈子在积蓄中,
同时一辈子在长进中。

阅读举要

如果经常作前面说的那些准备,阅读就不是什么难事情。阅读时候的心情也得自己调摄,务需起劲,愉快。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
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

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口腔喉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
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
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胡里胡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什么,这是个好办法。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个办法可以使自己经常清楚,并且容易记住。

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
个人物?有些国文读本在课文后面提出这一类的问题,就是帮助读者回想的。一般的书籍报刊当然没有这一类的问题,惟有读者自己来提出。

读一遍未必够,而且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读过几遍之后,若还有若干地方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参考的工夫。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关于翻查
字典辞典,以及阅读参考书,这儿不再重复。

总之,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表达的意思。必须做到这一
步,才可以进一步加以批评,说他说得对不对,合情理不合情理,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全篇或者全书的主要部分,有力部分,表现最好的部分,这可以帮助了解,值得采用。标记或画铅笔线,或做别种符号,都一样。随后依据这些
符号,可以总结全部的要旨,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可以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分。

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
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
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读要不要读熟?这看自己的兴趣和读物的种类而定。心爱某篇文字,自然乐于读熟。对于某书中的某几段文字感觉兴趣,也不妨读熟。读熟了,不待翻书也可以随时
温习,得到新的领会,这是很大的乐趣。

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因为文言是另一种语言,不是现代口头运用的语言,文言的法则固然可以从分析比较而理解,可
是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

阅读当然越快越好,可以经济时间,但是得以了解为先决条件。胡里胡涂读得快,不如通体了解而读得慢。练习的步骤该是先求其无不了解,然后求其尽量地快。出
声读须运动口腔喉舌,总比默读仅用“目治”来得慢些。为阅读多数书籍报刊的便利起见,该多多练习“目治”。

阅读之后该是作笔记了,如果需要记什么的话。……

最要紧的,阅读不是没事做闲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就是读文艺作品如小
说诗歌等,也不是没事做消遣。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的立身处世都有极大的关系。

注:《谈阅读》节选自《中学国文学习法》(《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

**********************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本文中为中学生提示一些阅读原则和阅读方法,在今天看来仍是行之有效的。首先要记住他说的“阅读是自己的事”,即使有
老师帮你,也不能过分依赖老师,最终你得学会自己独立阅读;其次要循序渐进,本文提示的方法不可一蹴而就,有些方法一时难以实践,不要紧,慢慢来,阅读是终生
之事,阅读方法也得逐渐探索、掌握。


专家学者谈阅读 莫言曾尝试在雪上读书

2011年04月29日 17:28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与行走,人生两大乐事

  记者 刘建民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角落,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同时举办。

  4月22日上午,第1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阅读与行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第九届讲坛”在北京出版集团公司举行。这已是他们第9次举办世界读书
日纪念活动,“共议一个话题,营造一片书香”,9年来,围绕着“情系阅读书写人生”、“真实与虚构”、“阅读点亮童年”、“阅读新北京参与新奥运”、“厚重阅
读:让人生更厚重”、“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等话题,知名人士曹文轩、余中先、张守仁、钱满素、张洁、王小丫、刘庆邦、徐贵祥、范稳、李敬泽、李洱、徐坤、
蒋方舟等先后发表演讲。

  今年,在文学创作、旅行界及文化传媒领域等方面颇富盛名的作家、旅游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如莫言、马丽华、祝勇、曾哲,止庵,孙小宁等,先后在讲坛
上发表演讲,畅谈旅途中的阅读、书海中的行走。其开放的思路、广博的见闻,令人耳目一新。

  读与走相得益彰,带来不一般的心灵体验

  “阅读”与“行走”是生活中两种姿态,也是人的精神构建中的两大积极要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关于阅读与行走最流行的阐释,尽
管已经难以查到其最早的出处了。阅读与行走相伴随,相得益彰,会带来不同一般的心灵体验,开启全新的精神世界。

  讲坛上,北京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吴雨初开宗明义地说:“在最显而易见的层次上,我们行走,我们阅读,一切被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景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惊喜和新的
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的精彩,是通过行走和阅读呈现的。因为有阅读,我们的行走有了目标、有了内涵、有了陪伴。总之,没有阅读的行走只是把自己搬来搬
去,没有行走的阅读不能领悟阅读的真谛。”

  吴雨初认为:我们说阅读与行走,同时,也说的是行走与书写。除了康德这位哲学大师因为身体原因终生没有离开过他生活的哥尼斯堡这个特例外,绝大多数文学家
思想家都游历甚广,是阅读驱动了他们的行走,是行走丰富了他们的思想。由此,带给读者优美的游记、真实的记录;通过亲历的感觉和灵魂的拷问,建立起他们思想和
精神的大厦,成为我们今天阅读的经典。

  学者、自由撰稿人止庵在演讲中说: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是并列关系;另一个呢是读了万卷书,还
得行万里路,是递进关系。所以过去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然我认为最好的是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读书。法国哲人加缪说过“重要并不是活得最好,而是
活得最多”,假如我们能够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那是最好的了。

  “把青藏高原全部看过”并著有《走过西藏》、《风化成典》的女作家马丽华,以最宽泛的概念界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顾一路的足迹,回顾这大半生的经
历,我觉得最享受的是眼睛,我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值,看过这世界最壮丽的高山大河,由此也看到了不同国度,不同人群的各色人生、命运种种,我认为这是广义的阅
读。

  资深媒体人孙小宁把阅读与行走作为探求生命答案的两种路径,认为它们会带给自己双重的生命经验,让人成熟起来,成熟地看待自己,理解别人,也成熟地理解世
界。

  孙小宁说,阅读与行走,对莫言、苏童、阿来等作家而言,都意味着写作的丰富。而对大多数非创作者来说,更多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印证。因印证而有省思,生命境
界变得阔大,让自己活得更自在通透,对事物少含偏见。阅读与行走,真的是人生两件最美妙最不可或缺的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今有不同

  岁月的更迭,科技的发展,时空观念在古今人那里,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著有《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的知名作家莫言说,我们当今的人阅读是为了把行走进一
步扩展。不仅仅是两脚丈量祖国大地才叫行走,我们坐在飞机上也叫行走,我们坐在火车上、轮船上,骑在快马上也叫行走,那么这样行走中的阅读我想很多人都在做,
在飞机上读在火车上读。

  演讲中,学者、自由撰稿人止庵慨叹我们现在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经和古代人不太一样了。曾有个出版社请止庵沿着孔子走的路走一圈然后写本书。止
庵说这根本不用走,只要找个吉普车,一天就转完了,孔子一辈子走的路就山东西边,河南东边,安徽北边,就这么大地方。古代人出门相当的困难,现在来说容易多了。
曾哲先生、马丽华老师去西藏也不是出门就到,也要通过飞机、火车,把没意思的事情带过,然后再到有意思的地儿。如今人们便捷了,把过程给省了,过去去南极根本
不可能,去西藏,可能是一辈子才去一趟,现在呢,大家上午还在开会,下午可能就到上海,到日本了。过程被缩短、省略了,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干更多的事情,
但省略之后我们也会丧失很多乐趣,读书也是这样。我们无法拒绝很多便捷,但是不要因此而失去了读书与旅行的真正乐趣与意义。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只是一个传说?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知名作家莫言平实、率真的幽默发言,不仅让在场的听众笑出声来,还常常修正着我们的惯常的说法。作为一个作家和读者,莫言对阅读
方式表现出好奇并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他说:“《三字经》上曾经给我们列举了很多古人阅读的榜样,有的人把隔壁的墙壁凿一个洞偷光阅读,有的人趴在雪地上借着雪
的光阅读,有的人骑在牛背上把书挂在牛角上阅读,有的人捉了很多萤火虫用布包起来借萤火虫的光阅读。但后来证明很多方式都是不可行的,有人捉了数百个萤火虫包
起来,发现这集中起来的光不足以照亮书上的字。我亲自趴在雪上看过书,其实书上一片模糊。而把书挂在牛角上阅读更是胡说八道,那还不如捧着书阅读,书在牛角上
要下垂下去的。只有把邻居的墙壁凿开一个洞比较可行,但这基本上也是一个想象,古人在农村都是一家一个院子,怎么会有邻居呢?即便有邻居,那墙壁厚的也有一米,
要凿穿很不容易,而且不等你凿穿就被人抓了去。所以我想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古人在《三字经》上这样说也无非是告诉我们不要怕贫困不要怕艰难,只要有可能就要尽
量的读书,然后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谈到具体的阅读方式和习惯,莫言表示,实际上关于阅读有很多的方式,起码有一半人都习惯了躺着阅读,尽管卫生专家反对。更多的人是在上厕所的时候阅读,这
更遭到了医生的反对。尽管是医生反对的事,对健康不利的事,但对思想有利,所以禁止不了,因此如厕的时候捧一本书读的人比比皆是。

名人谈阅读

来源:山东学前教育网   编辑:吴群玲   更新:2010-6-6 23:38:02
        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
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
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
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
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
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哪?——  作家.毛姆

  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
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
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  作家.于丹

  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我们少年的时候,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
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于阅读,
更来自直接的经验。这时候的阅读是一种理性的信赖,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
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
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
 ——  作家.王安忆

  一本好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
为家族争光。遥远谱系中的好书不会使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会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一种陌生的异国风光。——  学者.周国平

  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就像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它们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任何读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阅读它们,是为了
寻找自己曾有过的忧伤和欢乐、失望和希望。阅读时,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思考,并为别人的命运哭泣和欢笑。——  作家.余华

  有一本好书在家静静等着,手边的琐事都会变成音乐。犹如甜蜜的幽会守在你将要经过的街角,你心中贮存了那么多情感准备与他同行。

  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悲剧像乌云一样不可避免,你想扔下书逃走,但你不能,正如你不能逃脱你自已的命运。——诗人.舒婷

  有些书是与黑暗有关的。它描绘了小到人性深处、大到世界万物中极端的、匪夷所思的事物与情感。就像杜拉斯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写作就是黑夜,必须经过
黑夜。如果说写作是发现与记录生命,那么阅读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启示。读这样的书,就像你好好的活着,却真实无比地去地狱里走了一遭。

  还有些书里有温和的阳光普照大地,有一刹那刺目的光,还有最终没有忍住的眼泪。如果说,有一种写作就是——“生活感动了你,然后你再去感动他人。”那么,
这种阅读就是人被一种虚拟的美好世界感动的过程。——作家.朱文颖

  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
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作家.毕淑敏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多少有点像运动一样:你的热心、知识和敏捷都有关系。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 展开来。你自己的
想象力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道飞翔,甚至超越他的。你的经验和作者的比较起来,所得的结论可能一样也可能不同,但了解了他的 观念就可以建立起你自己的观念。
——佚名

  像一个人的记忆一样,书就是人类的记忆,因为在书里,包含着人类的历史,进化发展的过程,年代累积的知识与经验,也描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 优美,借着书的帮

助,人类度过了多少难关,抚慰了多少忧患和悲戚,使忧伤的时光重沐愉悦的阳光,借着书的启导,使我们获得较完美的、较爽朗的 思想和满脑子的概念,而使得个人能
超越自己。——哲学家.洛克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书籍与其他信息来源的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
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艺术工作者是处理情感的,但是因为不阅读、写作,不与自己交谈,没有养成感受和体悟自身心灵的习惯,所以情感是粗糙的,严肃的思考与对真实内心的表达和触
摸就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心灵敏感之程度,或洞悉人情世故的经验,很多都来自阅读。——电影导演.贾樟柯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
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
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
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全体研究生

  对学术性的书,不应说“读”,而是“思索”,“求了解”,“试图伸引”,有时“将书掩起,试图重新建立书中的论证”。——物理学家.吴大猷

  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思想家.恩格斯
 

 
名人谈阅读:有担忧也有期待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3日 15: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深圳特区报

-

余秋雨

王跃文

阎晓宏

  书博会中,名人的活动是一大亮点。余秋雨、王跃文、迟子建等名人以及新闻出版总署的官员,纷纷通过新浪微博“微访谈”、中国出版集团“大佳网”和书博会“读者大会”
等平台,谈阅读,聊创作,说出版。他们的声音中有对当下中国阅读状况的叹息和担忧,也有对中国未来出版事业的期待和信心。

  余秋雨:记忆是历史荒原上仅存的绿色

  问:我想问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中国人的读书时间少得可怜,即使看书也有一大部分人在读一些毫无营养的网络图书,不知您对此事有何看法?另外,对于古代文化又持
何种观点,应当复兴吗?又要如何复兴?

  余秋雨:完全赞成您的判断。成天乱读,比不读还差。历来的圣贤为什么比我们伟大?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文化垃圾。年轻人应该拒绝那些无益信息,留出绝大多数时间与
天地对话,与自己灵魂对话。另外,“文化复兴”不是复兴古代文化。开历史倒车,结果只能是一种虚假的游戏,枉耗了无数年轻的生命。

  问:您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还有一个注脚“从北大到台大”,请问您是要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大学进行比较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记忆吗?如果是,您能用简
要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咱们中国人最需要拥有的记忆呢?

  余秋雨:记忆是历史荒原上仅存的绿色。中国文化活在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现在的文化记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不能以改朝换代的记忆来冒充文化记忆;二、文化记
忆要经过筛选,不应该杂乱无章;三、在记忆中进行文化选择,需要动用仁爱标准、理性标准和美学标准。

  王跃文: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问:请问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作品成为畅销书?

  王跃文:我曾经说过一句幽默话,好的作家不论在哪里写作都会写出好作品,不好的作家在竹简上也写不出《史记》。

  问:你们如何评价现在的青春文学类小说?

  王跃文:所谓青春小说的说法,我认为有点滑稽。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红楼梦》就是青春小说,这显然是很荒唐的。我非常不同意目前的出版界和媒体以题材为文学作品贴标签。

  问:王老师,我周围99%的同学认为去书店买书是一件浪费钱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同学甚至连书店都不曾进过。您认为当代青年不读书的弊病是因为什么形成的呢?

  王跃文:年轻人不读书,肯定是一件不正常的事,这也许同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有关。因为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读的都是粗糙的教学课本,且需要考试,这败坏了年轻
人的阅读兴趣,所以就会看到高考后的学生焚烧课本的新闻。假如我们从小提倡多读真正意义上的书,比如文学经典,我们会觉得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阎晓宏:电子书很有发展前景

  问:我是一个纸质书爱好者,但是同时又很想拥有一台便携智能的电纸书,可是电纸书价格还是略高,总觉得花钱不合算。请阎副署长预测下电纸书以后的发展是怎样的?

  阎晓宏:电子书在数字图书产品里是很有发展前景的,首先它是非常便携,第二内容容量大,同时价格也比纸质书便宜,对社会来讲它也是绿色和减排的。因此它既有社会需
求,也有发展空间。这次书博会,电子书也是一个亮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日本富士通签订了电子书3.0战略合作协定,推出了新的电子书产品。

  问:数字阅读现在发展得那么快,侵权的事件也不少,阎副署长怎么样看待新形势下的版权保护呢?

  阎晓宏:数字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的难点是既取得合法授权,又能够海量使用作品和广泛传播。现在,传统的授权方式受到了挑战。我们正在和权利人,
和使用者共同积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