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养生修炼

 博云揽胜 2011-12-22

 

    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很多,如行气、导引、内观、存想、服食、辟榖、外丹术、内丹术等等,其要在于动静结合、少思寡欲,其旨在于保持健康、长生不老。下面,略为介绍几种。

     1.行气: 行气也称炼气、食气、服气等,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的功夫,乃早期道教的重要修炼方术。

        早在战国时期,这种修炼方法即已流行于南方吴越地区,如《庄子?刻意》曾载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士。所谓「吐故纳新」,即吸入天地日月精华之新气而吐出体内脏腑烦浊之故气,如《淮南子?泰族》言:「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这种「吐纳」实需配以意念引导,并可将气「存」于疾患之处以疗病,故有人以为其要在于: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  历史上道教的行气法有很多种,如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的吹、呼、唏、呵、嘘、呬「六字诀」,《云笈七籤》卷五十八中的「尹真人服元气术」,等等。

     2.导引: 导引是一种通过俯仰屈伸运动以求活动肢体、摇动关节、振动血脉而致祛病延年的养生术,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理而来。这种养生术起源也很早,如《吕氏春秋?古乐》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鬱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这类古人为渲导阏气、通利筋骨而制的「舞」,实即后世导引术之源头;《庄子?刻意》所载「熊经鸟申」之术,也属此类。道教的导引术有很多种,如《抱朴子内篇?杂应》所记龙导、虎引、熊经、鸟伸、龟咽、燕飞、蛇屈、兔惊,《养性延命录》所记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多为模彷动物姿势。此外,《太清导引养生经》中又收有「赤松子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宁封子导引法」、「彭祖卧引法」等多种导引法。在诸种导引法中,以三国华陀所创「五禽戏」及北宋出现的「八段锦」最为着名。   

     3. 内观与存想: 所谓「内观」,即收心内视,令心定神静、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存想」又称「存思」,即在内观的基础上集中意念去观想某一物体或神真的形貌等,其对象包括日月星云等天象、人体之五脏,以及体内体外的各种神灵等。若单存想体内体外之神,则谓之「存神」。据说,内观存想可以安魂制魄、调节机体、消灾治病、延长寿命,甚至可以得天仙接引而飞昇上天。这种方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很流行,乃是上清派所推崇的求仙之道,其种类甚多,如《大洞真经》所载的存五方气五神法、存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法,以及存思日月法、存二十四星法,等等。

 

    4. 服食: 服食又名服饵,即服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药物以求养生成仙。通过服食药物以求长生的思想起源很早,如《史记?封禅书》载战国神仙家言海上有「三神山」,上有神仙和「不死之药」,齐宣王、齐威王和燕眧王皆曾派人入海求之。《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黄帝杂子芝菌》与《太乙杂子黄治》等,也属服食类着作。后世道教用作服食的药物,大体可分为草木药与金石药两类。草木药如《抱朴子内篇?仙药》所载的五芝、茯苓、地黄、枸杞、甘菊、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天门冬、黄精、松柏脂、松实、朮、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以及其他书所载的人参、大枣、甘草、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金石药则如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誉石、云母、慈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等。上述诸药多可单服,但也可配合复服,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所列之「安和脏腑丸方」及「治润气液膏方」,即为草木药复方,而魏晋名士所喜服用的「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则为五种未经烧炼的石药合研而成的散剂。

 

    5.辟榖: 辟榖又称休粮、绝粒、却榖、断榖、绝榖等,即不食五榖杂粮。道教认为:人体中有能阻碍人长生成仙的三虫(又称三尸或三彭),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专靠人肠中因食五榖杂粮而产生的「榖气」(秽气)生存;为了求得长生,即须辟榖以灭除三虫。如《太清中黄真经》言:「但学绝粒,则魂魄变改,三尸动摇。……三十日上虫死,六十日中虫死,九十日下虫死。」又言:「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在辟榖过程中,需配合以饮用药汤来止飢止渴,如《太清中黄真经》所教的「胡麻汤」之制作法为:「取上好巨胜三大昇,去皮,九蒸九曝;又取上好茯苓三两,细研为末。先下巨胜末,煎三两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数沸,即入少许酥蜜。遇渴时饮一两盏」。

 

    6.房中术: 房中术又称阴道、黄赤之道、溷气之法、男女合气之术等,乃依阴阳之理而来的性生活养生术。此术源于战国神仙家,以容成公、务成子等人为代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藉,也多有关于房中养生之内容。后世道教所行的房中术,实多以节欲慎施、还精补脑等为主要内容,讲究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而与社会人士所理解的「御女术」并不相同。

    7.外丹术: 外丹术是用炉鼎来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规律来运用「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务」。道教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坐变化的物质(如水银和铅粉等),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徵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如「九转还丹」)之后,即可随之回复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外丹术虽在追求长生成仙上遭到了失败,但其对古代化学的贡献却很大,一般认为它乃是近代化学的先驱。

 

    8.内丹术: 内丹术乃是比附外丹术原理而来的修炼方法,它以人体内的精、气、神「三宝」为炼丹所依赖的药物,以人之身体为炼丹所用的炉鼎,而以意念的强弱为炼丹之「火候」,并认为人如果能按照阴阳五行等规律来进行修炼,就可以使体内的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还于虚,最终合于大道、超脱成仙。唐末五代时,内丹修炼理论已较为成熟,其以为:人体乃宇宙的缩影,人生命之形成亦如「道」之造化天地,各以禀自父母真气的真阴真阳为性命之本,元阳真气藏于肾府,元阴真液源于心海,阳昇阴降、气液传导、水火既济而推动人的生命活动;修炼内丹即盗取逆转生命之机,于静中引出肾海中所藏元阳真气,然后法天地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循严格的法则度数而令精气沿任督二脉运转于下中上三丹田,以致阴阳(真气与真液)和合、五气(五脏之气)朝元、三华(元精、元气、元神)聚顶,最终凝结成「胎仙」而返归虚无之道。更可「调神出壳」而令「阳神」从顶门自由出入,从而生死自在、永享仙寿。这个「阳神」,又称「真我」,实际上乃是承担成仙一事的主体。也就是说,唐末以后内丹家所主张的成仙并不是肉体的长生,而是灵魂(真我)的不死。总之,道教用以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方法是很多的,各个道派在不同时期的修炼方法也各有所偏重。不过对于修炼者来说,多学习一些方法却是必要的,如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虽力主服食外丹才是成仙之正途,但却也要求信徒应「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