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咏物格言说:“鞭炮—因不冷静而自毁一生。”所以我们今天来谈冷静。
冷静是人在遇难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能使人在混乱中做出理智的选择。
当你在一场火灾中时,当你在一场大地震中时,当你在一场大海啸中时,你是慌忙的东奔西跑,还是做出理智的选择,全在你是否冷静面对了。
冷静像一根救命毫毛,它能在你危险的时刻救你一命。冷静像一道通往光明的道路,指引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冷静又像另外一个自己,它能让你三思而后行。
在日本,人们随时保持冷静,因为那个地方常常地震,所以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在地震期间逃跑所防备的食物,一旦发生地震,人们就提着包做好了一切防地震工作后,连忙逃跑。
鞭炮总是轰轰隆隆,因不冷静而自己毁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我们时刻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还有什么灾难能夺取我们的生命呢?!
《谈修养》之谈冷静读后感 |
2011年10月18日 来源:浙江后勤 作者:大华饭店客房部 申文雅 |
文章中一句一个人多在文艺方面下功夫,常容易养成冷静的态度。让我看到此句实感羞愧,不是不愿意做一个“古典的”性格青年,只是现在的青年人的性格常偏于“浪漫的”,这也是和教育和环境方面有关系的。 那怎样的环境和教育才能两者都可兼得呢?带着疑问,我们去书中寻找“颜如玉”吧。 书中说到文艺方面只要下功夫了,才能养成冷静的态度,想到这里似乎和自己完全不搭边。为什么呢?理由全推到了一个借口上,90后嘛。说到90后,这不是令人羡慕和值得炫耀的称谓,相反,它甚至是异类、颓废和堕落的象征,也是人们炒作、恶搞和做秀的对象,甚至是某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90后的人在大人眼中都是不冷静的,缺少理智的,头脑不够清醒和豁达的,受了很好的教育,写出来的也都是火星文的。80后的偶像是张海迪、小虎队、刘德华,而90后的偶像是韩寒、郭敬明、周杰伦、李宇春,受他们的影响,90后开始变得狂傲。都属于冲动型人物,谈什么冷静呢。但是看了这篇短短的文章之后,和自身相比较了一下,说的还真是贴切,太符合90的状态了。我不会彻底的人看清“我”,也不会妥帖的处理“我”,因为我不知道我自己,我不能丢开“我”去看“我”, 生活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相似的生活经历和阅读口味导致了90后在追求自我的同时却忽视了各自的特点,以至于摆在我们眼前的作品均有似曾相识之感。 作者开端就以奥林匹斯和狄俄尼索斯精神来告诉我们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精神所在,同时也借用这两个形容词来谈人的性格。“浪漫的”带着些稚气,“古典的”则是成熟的境界,成熟,似乎离我又很远,这不免让我想到我的上级经常教育我的一番话,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做事都不能太浮躁,不然不仅会给他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永远都无法改变现状,人做事不能冷静下来去衡量这件事到底对还是错,自己尚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怎能控制旁人或控制环境呢?说的深一点,处处显得粗心浮气,不能冷静真的是整个性格修养上的欠缺。 当然,我也常常因为自己的不冷静而吃亏,我也常常因为自己的逞意气,易受欲望的冲动而和别人相冲突,仔细想想,执迷不悟是人所常犯的过失。冷静才能客观、缜密、谨严。 |
谈冷静
十六岁以前,我还是个孩子(自以为如今我已长大)。尽管对生活充满热情,为人处世却横冲直撞,直率是没错,但出的乱子也不少。于是,我明白冷静是成功的基础。
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终成霸主。诸葛孔明,不费一兵,大唱空城计,得幸退兵。这都说明,大难当前,需要冷静。当然,在成功到来时,也要冷静。
冷静让我从容的面对接踵而来的问题,冷静让我们不因荣誉而喜形于色。冷静让我们胜不骄,败不馁。于是,冷静对于一个人,一支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良好思想品质。
冷静是一朵百合,清新而美丽。冷静是一汪清水,沉稳内敛,细细流淌,无声无息地滋润万千花草、万亩良田,所谓“润物细无声”。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在冷静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明确目标,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冷静让你保有心志的纯净,心灵的透明,最终笑得如花般烂漫。
冷静,是我人生的转折,实当长久保持。
由“冷静日”谈冷静
前段时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在国会演讲中提出“冷静日”一说。提倡在竞选活动结束后 ,也就是大选前夕,选民将有一天的“冷静日”,来慎重考虑明天到投票站,该给哪党哪派哪个侯选人投下神圣的一票。其实,这种做法,在新加坡的商业领域已有先例,职总工会为了照顾消费者,避免人们被强迫促销昏了头,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而规定的冷静日。当然,这类冷静日是不止一天的。
姑且不去谈论大选、商业中设立的“冷静日”的用意如何,但就从待人处事,尤其遇见让人情感潮涌,心绪不宁的情景,确实还真应需要“先退一步,冷静下来”的这一过程。
当一个人急火攻心,悲伤欲绝,狂喜狂悲的时刻,必然会大脑充血,,,发热发涨,头皮发麻,心绪不定,向来理智的高度判断力,都给抛到九霄云外,那时刻的任何起心动念,犹如电扇火花,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言行,往往是一时的冲动。
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从大脑皮层接触到外部信息始,心理起了反映,思考如何回应这一信息,到真正付诸行动止。这当中总有一个理性的程序,必须要思考,反复斟酌,需要时间来作出决定。然而,当异常的情绪爆发,一切都乱了套路,这时的心里就像着了魔一般,很容易有极端的想法。在汹涌激荡的内心怒火之间,如果没有旁人的好言相劝,来个醍醐灌顶,就会演变成极端的行为,酿成连自己都后悔不及 的苦果。
有理由相信,社会上的的悲剧,很多情况便是在“一时冲动下”发生的。比如受了各种打击而选择自杀的,甚至有的愚蠢到带上孩子“上路”,或者其他种种“爆发式偏激行为”,全是缺乏冷静下不幸发生的。倘若这个时候,尚存一丝理智,让他平静下来,或者有朋友在旁拉他一把,在即将爆发的情绪上浇灌“清凉的井水”,或给脱缰之马的失控情绪,拴上“理智的绳索”,后果必然大不相同。
曾经读过一个典故,是说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次,他在街上走,一个无赖踹了他一脚,就走开了。亚里士多德轻轻拍掉身上的尘土,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往前走。他的一个朋友看到,就过来气愤的问他:“那个人踹了你一脚,为什么不还手?”亚里士多德微笑着对朋友说:“一头无知的驴子踹了我一脚,难道我还要跟他一般见识,回踹它吗?那我和他又有何分别呢?”诚然,在一些人眼里,亚里士多德的行为给人一种可欺的表象,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事之大道,是内在修养境界的外在体现,理智离不开个人修为。
纵观中国古今史,忍辱负重的典故比比皆是,“胯下之辱”是当中的典型,算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假如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忍让,人类文明史上,也许就会缺少一个让人敬仰的大哲学家;如果没有韩信的忍辱,就不会有后来汉王朝的开国大将军。(大将军,是汉朝军衔最高级别)
近来读报,看到有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凡夫俗子的心,都是被烦恼覆盖着的污染心,这颗心的行踪飘忽不定,不受制约,很多时候作为主人的你,连它去了哪里都不晓得,又遑论如何降伏它、操控它,发现心有偏离时,即刻把它拉回正轨。”
“拉回正轨”,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必须按部就班的“修行”。释家学说中的禅宗,他在陈述禅道进修的各种比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牧牛图”。《遗教经》把修行者比作为一个永不失敬觉心和耐心的牧牛者,他手握鞭子,从不让牛走失,无时无刻不把“心”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