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的由来

 胖门神 2011-12-28

宰相的由来

宰相,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是封建国家的最重要的行政官职。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
   
根据史料,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大师的官职,都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开始出现。在秦国最早设置丞相之职。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始终没有变化。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宰相。

  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由于宰相权力很大,也多有才能,古人用拜相一词来说明宰相一职对国家和皇帝的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