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的由来 宰相,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是封建国家的最重要的行政官职。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始终没有变化。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宰相。 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由于宰相权力很大,也多有才能,古人用“拜相”一词来说明宰相一职对国家和皇帝的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