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看见就看我 2020-01-24

丞相一职设立的时候,他就不是封建王朝的二号人物。秦朝时代,相国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被称为相邦。从字面的意思看就是看守国家之人,必然是帝王身边的大管家。因为工作过于繁复杂乱,仅凭相国一人应付不来,于是乎设立丞相一职来辅助相国。还是从字面上理解,丞是帮助、辅佐之意,丞相意思就是辅佐相国之人。seo优化

宰相最初与丞相不同,古代贵族家里最终要的事情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在于宰杀牲牛,所以当时替贵族或者国王管理家庭事务的人就叫“宰”。秦汉以后,由诸侯国转为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权化家为国,于是替国王管理家庭的“家宰”便化身为国家的政治领袖,替皇帝管理国家,这时的宰相就是丞相了。在内称“宰”,在外称“相”,这就是“宰相”一词的由来。

从权限上说,西汉中期之前的丞相具备较大权力。所以汉武帝杀了不少丞相,又创造大将军的中朝制度以牵制丞相。东汉开始,分丞相职权为三公,从行政区块方面分割宰相权力,司徒管行政,司马或者太尉管理军政体系,司空管监察司法,大将军管军令体系,加上太监势力膨胀,首相的司徒已经基本边缘化了。

清代初、中期最高的权力中枢是内阁,但除了内阁外,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的南书房,它们都大大削弱了内阁和内阁首席大学士的权力。到了雍正时代又建立了军机处,从此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以至于后来慢慢淡出了权力中枢。但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并没有监督百官的权力。最多也就是有点议政权,但也就是提提意见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