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古代常识: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么不同?

 炫叶楓雪 2019-05-25

在一些历史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宰相和丞相这两个词,许多人往往会将两者搞混淆,甚至认为可以替换,其实并非如此。比如明朝时期,朱元璋虽然废黜了丞相制,但是明成祖推行的内阁制,内阁首辅就是宰相,张居正甚至说“我非相,乃摄政也”。那么,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么不同?

秦朝宰相李斯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宰为主宰,相为辅佐,因此宰相就是辅佐帝王掌管朝堂大事的最高官员的统称。不论是哪个朝代,只要是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显然,宰相更像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是最高官职的一个称呼,一个具体的官员,说得简单一点,丞相一定是宰相,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汉朝宰相萧何

秦朝时期是丞相制,有时候还设左右丞相,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西汉时期,朝廷担心丞相一人独大,于是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这也是君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汉朝“三公”指的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军委副主席、中央纪委书记,这三人都是百官之首,都可以称为“宰相”。

三国宰相诸葛亮

到了东汉,光武帝认为“三公”的权力太重,不容易控制,虽然“三公”之位依然还在,却将一切权力都划在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也可以说是“秘书处”,这样一来,尚书台就成为隐形的“宰相”,而“三公”只是名义上的宰相。到了魏晋南北朝,皇帝身边出现新的秘书机构,就是后来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朝宰相赵普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尚书令统领六部,更是位高权重,这些宰相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按制度来说,尚书省长官原本是尚书令,可是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所以之后再没人敢胜任,直接由两位副手左右仆射来负责尚书省的工作。

明朝宰相张居正

到了宋朝时期,君权安进一步加强,相权再次削弱,设定了“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务,中书省下的“同平章事”和五代时逐渐权重的“枢密院”共同承担了宰相的角色。元朝时期,或许皇帝觉得宰相都是家臣,不需要怎么提防,所以宰相机构只有中书省,也就是说,中书省下的长官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清朝宰相和珅

明朝初期,朱元璋虽然废除丞相职位,一人分担皇帝和丞相两职,但是到了明成祖时期,没有足够的精力应付政务,内阁制度从此崛起,内阁首辅也就成为宰相;清朝初期也是采用内阁制,内阁大学生往往就是宰相,但是到了雍正时期,权力归于军机处,只有身兼“内阁学士”和“军机大臣”才算真正的宰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