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如何看懂“毕加索大展”?(图)

 華登 2011-12-28
 从10月18日至明年1月10日,“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将在中国馆举行,共展出62件毕加索绘画、雕塑作品及50张照片,展品均为毕加索博物馆的法国公共收藏品,总价超过6亿欧元。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毕加索作品展,这无疑将成为上海的一件文化盛事,但同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毕加索绘画也存在着一定的“鸿沟”,究竟如何看懂“毕加索大展”,还要做哪些功课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毕加索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画展必须要看”

  刚从欧洲写意归来并举行画展的海上著名画家杨正新,谈起即将举行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无疑感触颇深。早在1983年,他也曾在上海看过首次在我国举行的毕加索画展。虽然已经过去了28年,但是杨正新还是表示:“这些年给我刺激最大的还是毕加索,因此今年的毕加索画展必须要看。”

  “毕加索是我最尊敬的画家之一,我每次到欧洲就跟随他的足迹寻访,他在哪个城市生活过,我就去追过去,参观那里的纪念馆,观摩他的作品,考察作品生成的环境。这是将作品放在一个大环境里来分析的。结果我发现毕加索在学生时代的画并不出挑,但后来越画越好。为什么?就因为他敢于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他是一位风格多变的大师,一生有六七种风格之多。但我最喜爱他的最后一种风格,进入天堂前十年的作品,完全是一种自由王国的心画。”杨正新说,“毕加索说过的一句话给我极大的启发,他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能否保持他们这种天性。这也让我想起中国的老子名言:‘能婴儿乎?’其实道理就那么简单,谁能保持童心,以孩子的眼睛观察艺术、表现世界,谁就是大艺术家啊。”

《抽烟斗的男孩》(Garcon a la Pipe)毕加索一幅1905年的油画作品

2004年5月5日在纽约苏富比(Sotheby)拍卖会中,以104,168,000美元售出,创下了当年单幅画作拍卖的最高金额纪录。毕加索在24岁时画了这幅画,画里面的是一个年轻的巴黎男孩左手拿着一个烟斗,头上带着花环。画中男孩名叫“路易”,毕加索后来形容这名男孩是最常拜访他的访客之一。

  多读传记了解人生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逝于法国木甘。在他92年的生命历程中,有80余年都与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其艺术天赋在人生道路上夸张而充分地展现,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跟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毕加索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因此,对于准备参观此次画展的观众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阅读有关他的传记书籍,这样无疑可以使你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
画风转变值得关注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的展品贯穿了毕加索一生中各个主要的创作时期:蓝色时期、粉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蜕变时期……除《赤脚女孩》、《雕塑家》以及《朵拉-玛尔画像》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外,还有与毕加索的人生起伏紧密相关的画作,如《玛丽德雷的肖像》、《坐在红色座椅上的女人》等具有特殊私密性的作品。

  从早期到晚期,毕加索的画风转变得很多,早期和晚期的两张画,很难相信是同一人所为。所以他部分画作,一看就讨人喜欢,也有的画要求观者有相当审美水准,知道其历史背景,或是知道象征和隐喻,才能看得真切。对于观众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了解各个时期他的绘画的特点,以及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风格变化的缘由,比如他画中的马代表什么,牛指涉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看过之后一头雾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