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中外文学名著

 风虎神韵114 2011-12-29
如何欣赏中外文学名著
来源: | 作者:甘桂玲 | 日期:2011.06.02 |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学多以大团圆结局,西方文学真正好的作品是以悲剧结局。古希腊文学的代表就是悲剧。这是每个民族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决定的。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以前我们讲二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讲诗书传家,讲半耕半读。中国人抱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心态,讲究完美的结局。如《窦娥冤》——一个少妇被冤死,一个无助的、无任何反抗能力的、善良的小女人形象,她的善良让我们为之心动:她临死前只有一个请求,游街时不要经过她家门口,以免她婆婆看到伤心。最后他父亲中了状元,当了官,把陷害她的人全都绳之以法。中国读者才出了口气,讲因果报应,除恶扬善。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以捕鱼为生,一艘船出去不知今天能否回来,不知彼岸在何处——危险性大,是悲剧文化。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文明,希腊就在海边,海洋文化是希腊文明的本性,主调是悲剧,所以西方名著大多是悲剧,在悲剧中发人深思。如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科学家——天体物理学家。有一天伽利略发现哥白尼是对的,宇宙是以太阳而不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日心说(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地心说,从此科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这惹恼了教会。当时的意大利是政教合一,宗教裁判所给伽利略的条件是:要么放弃日心说,要么被烧死。伽利略处于两难选择之中:要么放弃科学,要么放弃生命,他遇到了坚持真理还是保住生命的考验。他当时七十多岁,有多种老年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忏悔了。他的忏悔使意大利科学界很难过,后来伽利略被流放到一座森林里面,他孤苦伶仃,没人去理他,以前的朋友、同仁、学生都看不起他,大家认为他是变节分子。他非常非常地寂寞,就在这痛苦和寂寞中他写了一本更伟大的天文学巨著。这本书传到他的学生手中时,学生困惑了——我的老师当初该不该忏悔呢?如果不忏悔,他肯定死了,如果他死了,就没有了今天这本书,但他的忏悔又让科学家的人格和气节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在固守人格和延续生命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做?给我们以思考。至今有人还说,伽利略是科学上的巨人,人格上的小人。
    再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一部没有争议的最短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一部经典文学。这本书的大意是: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的劲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在返航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历经一番艰辛,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可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这个老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说他胜利:他治服了一条难以想象的大鱼,今天能治服一条鱼,明天还能。海那么大,他还会出海,他代表着人类的不屈不挠。说他失败:他得到的是一架鱼骨,他那么大岁数了,可能只有这一次了,他孤苦伶仃,没有妻子,一个人住在海边很失败的形象。胜利和失败这两种结局可以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优秀的作品是没
    有结论的,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作者把胜利和失败两座山峰同时推到面前,把是死还是生的抉择推到你的面前。
    中国文学很少有这样的结局,但《红楼梦》是个例外,他把读者推到两难之境,使读者死活放不下。
    如黛玉和宝玉的结合问题。我们都想让他俩结婚,因为中国有句话: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我们再为他俩想想,他们结婚后怎么生活?且不说谁做饭,谁洗碗,谁洗尿布——这由丫鬟来干,就他俩那个性格能长久吗?两人都具有很多美好的品德,偏偏不具备做丈夫和妻子的任何品质。他们一结合就完蛋。你想,黛玉如此小心眼,如此多愁善感,动不动就使性子,让人赔不是;宝玉呢,如此花花草草,如此心猿意马,这日子有法过吗?日常生活是琐碎、具体、麻烦的,需要两人相互宽容和包涵,他们能做到吗?《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让我们做不了正确的选择。《红楼梦》的悲剧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悲剧,这个悲剧不能由一个人来承担,一个人只能承担局部责任。不可避免的悲剧是伟大的悲剧。
    一般作品只能表现人和生活的单方面,而伟大的作品则表现出人和生活纷繁复杂的多面——使读者感到生活本身的丰富,能把读者卷进去。
    我们的生活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文学作品也应是复杂多变的。
    比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正的方面来讲,科举制度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许中华文明也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一样会中断。中国科举制度大受西方人赞许,现在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大都借鉴于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推行1300多年,使无数男人不论贵贱,不分籍贯,通过文化考试就可以走向管理社会的岗位。从反的方面看,1000多年,无数中国男子在过这个独木桥,少数人如愿,多数人终其一生,一无所成。如《范进中举》、《孔乙己》——我们要用两种眼光来评判一个事件。
    再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当总统时,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当天半夜,里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我知道美国人都没有睡。我今天的讲话是对孩子们讲的,我知道你们的父母都能明白这一点,但孩子们可能受不了。我要给你们讲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里根讲得非常好,做得很到位。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没有中止航天试验,而且报名做宇航员的人数几百倍地增长。失败和成功就这么复杂地组合在一起了。
    现实生活是复杂、丰富的,让人难分对错,好的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好的文学作品是雅俗共赏的,是人人叫好的。如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世界文化的最高代表者,他是英国人骄傲的资本。
    我们来看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作品大意:李尔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他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他准备把国土分成三份,分给三个女儿,让她们自己去掌权。在分国土之夜,李尔说你们三个给我说点儿好听的话。大女儿说:是您给了我生命,我会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您,我将如何如何孝敬您……二女儿说:我要说的和姐姐完全一样,只有一点不一样,一就是我比姐姐更爱您几分。三女儿说:爸爸,我很爱您,但我不能把我的爱全部给您,因为我要结婚,我要留下一部分爱给我未来的夫君和我的孩子,所以我只能给您做为女儿所能给爸爸的那份爱。李尔听后有点生气,我把国土和权力全都分给了你们,你却只能给我一部分爱。你改不改口,你不改我就改了。三女儿说不改,我说的是实话。那好,国土一分为二,给大女儿和二女儿,三女儿什么也没有。一个法国王子知道此事后,认为小女儿真诚,就娶了小女儿。后来两个大女儿不断地迫害父亲,终于有一天李尔无处可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森林中疯了。远嫁法国的小女儿知道了此事,就请求已当上皇帝的夫君带军队来救爸爸了。在战斗中小女儿死了,这时爸爸抱着小女儿的尸体说:“我发现了真正爱我的人。”
    那么聪明的李尔王当初为什么分不清真假呢?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处于最高权位上的人是不需要真话的,他需要假话。中国封建社会有多少皇帝不也是这样:把真话当坏话,把假话当好话。只有把李尔变成一个普通人(剥夺他的权位),让他去承担生命的磨难,他才会清醒,才懂得真实的重要,才有他最后的那句话,而这时他已经疯了,他只有疯了才懂。
    好的作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审美需要。第一层:一般读者看到了一个糊涂的爸爸,两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第二层:政治家只有把封建的集权剥夺之后,他才知道真实是什么,他才知道什么是真假,他的脚才落到地上。否则他则在云里雾里。第三层:当一个人处在权力的高层,有话语权的时候,他不了解真情,了解真情时他已没了话语权。
    好的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欣赏的,文学作品带给人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是人类精神的超越,是由心而发的思考。没事时常看看经典文学作品对我们有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