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白渡桥:此岸而彼岸的上海故事

 情系故乡 2011-12-30

    望着窗外流动的人潮和流水,我们很难分清,在这座百年老桥前,究竟谁才是看客?

    桥边:城市的象征和骄傲

    百老汇大厦俯瞰着外白渡桥,在日出日落的周而复始中,有着“革命”的激流、孩子的彷徨和城市的生长。

    无论是跨过还是不跨过外白渡桥,只要到了这里,就会深切地感觉它的存在,我指的是当年百老汇、而今的上海大厦。

    这幢大厦与外白渡桥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它早早地就成为了上海图腾,对于城市的颗颗普通之心来说,外白渡桥加上海大厦,便等同于城市的象征和骄傲。

    现在,且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67年1月的某个极其寒冷的上午。

    那日,风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汹涌地扑来,江水、河水全都在零下5摄氏度的气温中瑟瑟颤抖,但一路吵吵嚷嚷而来的男女对此毫无感觉,他们扛着鲜艳的红旗,摩肩接踵地翻越着外白渡桥的桥面,“革命”所激发的狂热让他们全然忘却了严寒带给身体的感受。

    那时那刻,我却深切地感觉着这个尖锐的冬季,在盲目但兴奋地一路尾随着游行队伍来到外白渡桥后,我的身子因严寒而剧烈地颤抖不止,同时感觉到上海大厦高耸得犹如一头巨兽。

    我接着看到了大厦顶层有人影晃动,随后传单便雪片般地飞撒而下,成人们爆发出欢乐、急切的呐喊,人们在我身边奔跑而去,他们双手伸向天空,争抢着飘忽的传单,我也伸出手去,试图抓住那张张缓缓降落的传单……

    少年王唯铭是否抓住传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海大厦不动声色地俯视着这一切:1967年1月外白渡桥周边疯狂而混乱的一幕。

    俯视着外白渡桥,俯视着苏州河的上海大厦那时叫作百老汇大厦,它诞生于1934年。

    百老汇大厦的总造价是白银500万两,大厦设计师名叫弗雷泽,走的设计线路是“ARTDECO”。

    也就是说,大厦立面构图为中高两低的跌落式,从11层起开始逐层收缩;大厦所有顶部沿口均饰以几何形的连续装饰图案,这使得大厦的轮廓线格外的丰富;大厦的外墙底层为暗绿色高级花岗石贴面,上部则为浅褐色泰山面砖贴面,色调呈现的是1934年上海滩最为流行的那种从容的黯然。高达77米的百老汇大厦最初设计的功用就不只是酒店,它亦是上海滩最高级的公寓楼,整个大厦有单身公寓式住房99间。

    1937年8月13日,大厦诞生的四年后,上海爆发了“淞沪之战”。8月17日中午11点,日军如狼似虎地进入了百老汇大厦,命令非日本居民全部撤出,随后在大厦顶部升起了日本国旗,炫耀着日本武力对整个西方世界的鄙视。

    1938年4月,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经过上海,特意在百老汇大厦前作了停留,目睹着其时上海第二高度的大厦顶部飘扬的日本国旗,他的神色有着相当的得意,他当然没有看到帝国军旗灰飞烟灭的一幕。

    1945年秋季,中国政府重新接管了上海。工部局将百老汇大厦的部分租给了外国记者,其中大厦靠近顶层的四个楼面做了“外国记者俱乐部”。对此,美国记者约翰·罗宾逊称之为“亚洲最好的记者俱乐部”,他们是“从头到脚都被仆人伺候着”。

    百老汇大厦的更多地方则划归美军所用。一楼至五楼由美军在华军事援助集团的400名美军官兵入住其中。曾经在百老汇大厦内住过一阵子的美国战斗机飞机员比尔·邓回忆道:“刚刚进驻时候,大厦房间里没有一张床,因为日本人习惯的是睡垫子。我们赶紧联系酒店经理,一个白俄罗斯移民,他叫来了一大批中国人为美军一一地布置好了床。”

    1949年4月30日,当陈毅的部队已经由多个方向进入上海后,汤恩伯的残余部队还一一地占领着苏州河沿岸的制高点,其中百老汇大厦中便有千余名国民党军人。他们埋伏在大厦各层,妄图作着最后抵抗,以阻止陈毅的部队通过外白渡桥。

    当时,约有200多个外国人被困楼内,美国人彼得·唐森德回忆道:“当你把头刚刚伸出阳台栏杆的时候,一颗子弹便从你的头上呼啸而过,这让你以最快的速度缩回脑袋,赶紧将双手抱膝,乖乖地缩成了一团。”唐森德还回忆道:百老汇大厦里不断有国民党军人上吊自杀。

    1949年5月28日,当百老汇大厦被陈毅的部队占领后的第二天,上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将百老汇大厦更名为“上海大厦”,他同时入住了其中的1119房。

    楼与桥:瞬间的恍惚 百年的风采

    在77米高空俯视,你的视野有多宽阔?苏州河第一桥见证了历史上多少风烟,唯有河水的流淌永远是这样平静的一个节奏,但它真的波澜不惊吗?

    站在上海大厦18楼阳台俯视眺望,你的视野竟是如此的开阔,让你竟然会产生飞翔而去的感觉。

    时间是2011年的8月18日。天色有点阴沉,但7月以来的酷热却因此消减不少。上海大厦公关部主任陆旖看到我和摄影记者施培琦拿出照相机时,她有些认真地说:“倘若不是采访,拿专业相机的人,站在这里要付两万人民币的。”

    刚才,陆旖陪同我们参观了大厦中的种种精彩东西:陈列在大厅中的黑色钢琴,是在1932年期间,从德国的汉堡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甚至早于百老汇大厦的开张;大厅墙角处端立的老式留声机,1917年由美国新泽西而来,当沙哑的英文歌从机身下的黑木盒子内飘扬开来,你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叹息;紧傍大厅的有纯英国风格的酒吧,酒吧深处摆了一张斯诺克球台,也是1934年从英国进口而来;而在18楼包房中,我们又看到了郭沫若、刘海粟的作品,凝视着大师们留下的这些笔触,恍惚感觉到了大师们的不凡气韵……

    陆旖将我们领到了18楼阳台上,当我们全体眺望着眼前上海的阔大气象,听到陆旖如此说道,望着这个庞大的上海,有时竟然会产生如许“张狂”想法,这个上海仿佛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这只是一种戏言,但眼前辽阔而雄奇的视野,真的会让你产生君临天下的这番虚幻意念。

    我看到当年的外滩公园此刻全然不是20世纪初的那个模样,是好、是坏历史自有一番评说;我看到俄罗斯领事馆的三色旗在楼下飘扬,那幢建筑也是老上海历史的一部分;我看到苏州河水此刻波澜不惊,如此的平静其实暗藏着上海往事的另一种注解;我看到铅灰色天空下外白渡桥很矜持地跨越着河的两岸,钢结构桥身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有着节奏的美感和韵律的诗意。

    具有104年历史的外白渡桥再次地修缮一新了,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第5次的大修。

    说起外白渡桥的维修,第一次发生在1947年,也就是通车后的第40个年头。其时,当局做了一次检查,发现桥基较之建桥之初已经下沉了12.7厘米,便于那年6月对外白渡桥进行了一次大维修。

    随后是时光如水般地流去。

    2007年3月,有封重要的信件由国外寄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某个部门。发信人是当年设计外白渡桥的霍华斯·厄斯金公司,它在信中提醒着上海:外白渡桥已经到达当初设计的使用年限,即100年。请注意大桥的维修。

    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这个提醒,他们先是找到了当初全英文的外白渡桥设计图纸,仔细地作着比对;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尽管桥龄已逾百年,但即使不对桥梁进行较大维修,外白渡桥仍然能够安全地使用30年。但为了让这座百年大桥能够更好地为全民共享,百年来最彻底的一次维修便付诸实施。

    这次大修的彻底性,首先体现在重达1000吨的全桥桥身整体移位于上海船厂。

    其中一个细节是:外白渡桥的桥身原来共有16万枚铆钉固定,这16万铆钉需要更换许多。由于时代大幅度变迁,目前大桥固定普遍使用的不是铆钉而是焊接,也因此,为更换铆钉,有关人员专门去外地寻找到了60部铆钉机,又将它们空运到上海,制作了需要替换的铆钉达63000枚,占大桥原来铆钉的百分之四十。

    另一个细节是:对大桥进行了重新粉刷,专用的银灰色防锈涂料使得外白渡桥再次呈现出百年前的风采,这风采亦可以说是今日上海与历史上海的一次勾连。

    那日,当我们站在上海大厦18楼阳台上,眺望着横跨苏州河两岸的外白渡桥,它那油漆一新的银灰色桥身,真的能让人感觉到时光仿佛退回到1907年的那个通车日子。

    退回只是刹那,而且也只是瞬间的恍惚。

    因为,由桥而向前望去,那草木葱茏处有着的当年英国领事总馆,虽说外部立面和造型还是19世纪晚期的模样,但内里早已摩登成21世纪的新气象了;这就宛如在桥的这边,那幢巴洛克风格的理查饭店,立面上的陶立克柱子似乎依然诠释着古典时代的意趣,但走入里面,孔雀厅的投射也已相当的斑驳和相当的模糊了。

    时光年轮在不断地转换,岁月的流水在不断地流淌,欲望生生死死,人生明明灭灭。对我来说,一切尽在眼前,又仿佛远离身边。能够把握和控制的,唯有上路,唯有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