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师表叶企孙

 昵称4578990 2011-12-31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9-15 16:24:00 人气:31

一代师表叶企孙
虞浩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即将举行,全球瞩目。原因很简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是由于我国人民已认识并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带来的巨大成就。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为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时,党和国家向为我国科技和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精英隆重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的23人,大多数是清华大学培养的,而且大多数是叶企孙先生教导的学生,还有一些是他的学生的学生。另外一件令科学界钦佩的事是:率先以中国籍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两位青年也是清华培养的,均是叶企孙先生的学生。

不久前,家宝温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大批创新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只能是由掌握科技与教育规律的大师来培养的。名师出高徒!因此亿万人关注着清华百年校庆,期盼清华向公众展示培育科技精英的成功经验,使中华民族永葆民富国强!

1993年清华校庆时举行叶企孙诞辰95周年纪念会,众多老学者和资深院士纷纷到会追忆他光辉的爱国业绩。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朱基给大会打来电话致敬。当晚新闻联播郑重报道了纪念会实况及由我提供的反映叶师爱国业绩的珍贵照片,立刻引发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使得众多原本由于种种原因对叶师一无所知的人们,开始认识他的爱国业绩和师者情怀。

北平解放前夕,争取知识分子是决定人心向背的主战场,当时清华集中了全国最多、影响最大的名师,叶企孙先生是众望所归的“群龙之首”。国民党政府特派飞机接他,联合国也力邀他去担任教科文官员,他一生为人最重爱国大方向,认为教育关系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绝不可轻言放弃,因此他和清华师生留在原地不动不变,这不但稳定了整个清华的人心与教学,而且成为全国大学的表率!率军解放上海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亲睹上海各校稳定的现状,由衷钦佩叶企孙这位大师作为社会表率所产生的精神力量的巨大感召力,因此还专程到清华拜访并合影题词签名留念。

从1949年到1952年,叶师被全体师生推选为清华校务委员会主任,这段时期各种重大政治运动极多,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批判浪潮,大学的正常教学受到了严重干扰。叶师凭借个人的远见卓识、坚强的科学精神支持下的毅力和全校师生对他人格的长期信赖,成功地排除了各种干扰破坏,竭力维护清华的好传统。在这三年半中,再度创造了培育杰出科技精英的辉煌业绩,其中仅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10多名被选为中科院院士,且多数是两弹一星大功臣,如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周光召、接替王淦昌任九院院长的胡仁宇、与于敏一起设计氢弹的黄祖洽等;此外,有近10名被选为工程院院士。再思其后的风风雨雨,回顾这短短三年半的时间,不禁感慨唏嘘,一声长叹。

笔者于1987年得到平反昭雪,结束了整整30年与世隔绝的牢狱生活,开始大量搜集查阅各种书刊,寻访海内外校友、前辈,收到回忆叶师一生的400多篇信件、文章,并搜集到大量珍贵照片与叶师手迹,于1995年编辑出版《一代师表叶企孙》一书。众多情文俱佳从各个视角回忆叶师的信与文,反映出一位完整的贡献卓绝的大师形象,这本书也是百年清华学者们众志成城的心血结晶。这本书还有些欠缺,需要补充和完善,最近上海市委宣传部正在促成此书的再版发行,这将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给我国科教事业的最有价值的礼物!叶师的为人为师为学,该书已作出生动、丰富的说明,本文在下面略作些索引式的解说。

笔者是1948年从上海考入清华物理系的,当时铁路已不通,只得从海上冒险来到北平。进入校园,最使新生们感叹的不是气派非凡的西式大楼与皇家园林,而是师生间朴实无华、温馨友好的人际关系,与一路的艰辛相比,似乎围墙内是个世外桃源式的和谐社会。印象最深刻的是叶师邀请物理系新生到叶师家北院七号做客,30多个人挤满客厅,他老人家穿着中式旧长衫和蔼地逐个交谈,手拿一本小册子,逐一记下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但了解学习状况,而且关心战乱中每人的家境,询问入学后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他帮忙。从此,北院七号成为同学们常去的温馨的家。从1925年创建清华物理系的第一天起,叶师就是这样为师了,几十年如一日。许多老学长的回忆中也描述了这种情境,师生间不是父子却胜于父子,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的成才无比的关怀与爱护,是很多为人父母都很难做到的。清华物理系第1级学生王淦昌老学长与我谈了很多,并委托我记述他的回忆,这里就以他的回忆谈谈叶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1926年,他与同学韦杰三参加了3月18日天安门前的反帝游行,段祺瑞政府的军警向他们开枪,韦杰三中弹身亡,血溅他一身。晚上,他和同学向叶师讲述此血案,叶师激动了,大喊:“谁叫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要救亡图存只有靠科学!”说罢泪下如雨。王淦昌回忆说:“叶师的爱国激情,他对科学救国的卓识和对学生所寄托的厚望深深地感染了我,从此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我毕生的道路……叶师这番教导,我是回国30多年后才有深刻体会的,那是戈壁滩上空升起光辉夺目的大蘑菇云之时……陈毅元帅对我说:‘那个东西响了,我这外交部长就好当了!’在这个时候我不能不想起师长叶企孙教授。只要细看投身于两弹事业的科技骨干的名单,就会看出这些人大都是叶师创建的物理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是叶师的学生的学生。”《一代师表叶企孙》中有关赵九章以及王大珩、陈芳允等老学长的回忆同样反映出叶师关于科学救国的教导指引着他的学生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评定教育大师最主要的依据是讲课的教学效益。叶师在这方面提供了典范。1995年,清华决定在校庆时举行叶企孙铜像揭幕仪式,李政道学长接到我的函告,立刻传真来手书的致敬辞“万世师表”,最恰当地表达了大家对叶师的评价。叶师一生只要身在学校任教,不论工作多忙均必讲一门以上主课,他的课始终是最受全体学生欢迎的,被学生公认为收益最大的课程。就以我所在的班来看,我们1948年进校,正是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叶师又兼职极多,但他还是坚持讲物理系一门主课,对全系和全校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大学三年级时,热力学是主课也是最难的课,王竹溪是全国公认的这个领域的头号专家,这一次却是叶师来讲,全体听课学生一致庆幸。因为我班大一普物课是王师讲的,许多同学听不懂,逃课去旁听讲师何成钧为工学院讲的普物课,而有一些已学过普物的教师却来旁听王师的讲课,欣赏他的严谨。我班同学程度不齐,既有工学院转系过来的,又有留级生,但所有学生都听得懂叶师的课,认为是进大学以来收获最大的课程,把大家一二年级没有弄懂的课程知识也给补充完善了,是叶师的讲课“领我们踏进了科学殿堂的大门”。不少老校友的回忆与我们有同感。综合历届校友的信与文,笔者得出一些粗浅的认识。首先是:讲课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为师者充满为学生成才的感情,又要善于了解每一名听课学生的思绪和心理规律。不少科学上有成就的教授只懂得教书,却不会育人,只有把教书育人融为一体的才是教育家。叶师有好多位入门弟子,如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伟长等都从叶师的为人为师为学典范中继承了他的教育思想,他们都在致力于国家科技事业的同时又培育出大批爱国精英。

其次,叶师的讲课给予学生的远远超过书本的具体内容,与当年教过我们的王竹溪、周培源、余瑞璜等名师不同,他特别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为这比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李政道在纪念叶师的演讲和文章中多次强调叶师的这种教育思想,特别值得当前科教界重视。叶师在讲热学时不仅强调实验的重要,并联系实验现象来阐述原理和数学公式,而且还仔细描述温度计的制作技术细节,也就是强调理与工的结合,使学生达到理工会通和重视动手与动脑结合。叶师从创建物理系的第一天起就严格遵循麦克斯韦创建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办学原则行事,从第1级的学生王淦昌等直到1951年考入的第27级学生均要求理工会通,动手与动脑结合。叶师17岁时就利用暑假徒步考察了全上海的工厂,了解民族工业的情况,并提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重视清末洋务派大力发展民族 工业的重要价值。后来他到美国深造,深入了解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懂得了科技精英与民富国强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回国前,他专程赴英,考察培养科技精英最成功的卡文迪什实验室,麦克斯韦的一生及其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办学的事迹使他终生不忘,并把这种培养模式移植到清华。1977年,他告别人世前终于目睹了自己的入门弟子们为新中国建立的科技功勋,他也被誉为“新中国现代科技大厦的设计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84)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1.3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