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包青天智联破奇案

 胖门神 2012-01-08

包青天智联破奇案


   
北宋著名清官包拯(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 今安徽合肥) 人,天圣进士,初因父母皆老,故朝廷授官,均坚辞不就,及双亲亡故,方出任地方官。他清廉、明断,颇有政绩,旋升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加强边备,反对岁赂契丹。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又知江宁(今江苏南京)、开封等府。在朝曾数论斥权幸大臣,上书仁宗明亲纳、辨朋党等,在地方则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平豪强,抑冤狱,因而贵戚宦官无不惮惧。由于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民间称之包待制包青天。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则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清官。
   
包拯幼年家贫,但学习刻苦,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及至长大成人,又于宋天圣年间考中进士。
   
宋仁宗年间,包拯任某地方官。有一天,包拯带着家人包兴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地方,天色将晚,只好投宿于一家小客店。他们刚进店休息,就听到店外传来一阵哭泣声。推窗一看,见一老者坐在客店对面台阶上失声痛哭。包拯忙出店门,问老人为何这般伤心。老者抽泣着说出一桩奇案来。
   
原来老者姓徐,夫妇年过半百,膝下仅得一独子,年方十八,正在寒窗苦读,幼年时曾同某世交订立婚约,姑娘出身书香门第,聪明贤慧,知书识礼,全家人都很满意。前不久,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婚之夜,洞房之中,新娘子知道新郎最近正在攻读,准备进京考试,一时兴起,出了一比下联要新郎答对,答对不出,则不准进洞房。
新娘子出的下联是:
   
点登阁各攻书。
     
”“同音,”“同音,”“又是( 繁体字为)”组字的一部分。对句也必须如此。对于这比叠音出句,新郎琢磨了半夜,虽苦思冥想,搜尽枯肠,还是对不出来,又羞又愧,只好到学堂里找几个学友挤宿。
   
新郎到了学堂,几个学友非常惊奇,问他:新婚之夜,不陪新娘,跑到学堂做甚?”新郎便将洞房试联,无法答对一事说了一遍。
   
第二天天一亮,新郎从学堂回到家中,仍是闷闷不乐。新娘见状,问其缘故。新郎说:为对不出你的下联发愁。新娘惊异地说:不是你昨晚已对出来了吗?为何又忘了?”新郎十分奇怪,说:昨夜我何时对出过对联?我昨晚挤宿学堂之中,对从何来?”新娘一听,方知被坏人钻了空子,悔恨交加,悲哭连天。新郎不知其故,再三劝说,新娘只哭不说话。新郎无奈,连忙去找双亲。谁知等他把父母找来,见新娘已悬梁自尽了。
新娘的娘家人闻讯,速赶来探问缘由,见他说不出所以然,便告他全家害死了新娘,告到县衙。知县不问青红皂白,把新郎抓去,屈打成招,问成死罪,打入死囚牢中,只等秋后问斩。徐老夫人闻讯,投河自尽。
   
包拯听罢老者申诉,忙劝老人不要哭泣,也不要张扬,说他自有办法查明案情,解救新郎。说完便到县衙去了。
   
却说包公听完老者的讲述,在去县衙的路上,便心中犯疑。谁是促使新娘冤死的凶手?他反复思索后认为,要破此案,还须先对出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住在徐老者家里,苦思怎样对出对句,在老者后院来回踱了一会,腿困了,便叫包兴搬来一把太师椅,倚坐在梧桐树旁,对月凝思。想着想着,他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对句:
   
移椅倚桐同赏月。
     
”“”“”3 字同音,”“同音,”“又分别是”“字的组字部分。对联想出来了,破案也就好办了。
   
转眼到了中秋佳节,县府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原来,包公在县衙内邀请了许多文人学士,要一同在中秋之夜赏月。当满城秀才们云集毕至时,包公开言道:圣上命我每到一地,注意留心贤才名士,广开才路,为国荐贤。今天老夫邀请诸位来一同赏月,请诸位八仙过海,各显本领,以便让老夫挑选贤才。
   
文人秀士们一听,高兴至极,一个个显能逞奇,有的献诗文,有的献书画,有的献乐技,不一而足。正在文人秀士们兴致勃勃之时,包拯止住众人道:老夫我今晚也特别高兴,想出一副对联的上联,欲请诸位各显手段。老夫所得上联是:
    
移椅倚桐同赏月。
   
众人一听,连称奇妙。这个说,切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那个说,同音叠韵,出句不凡。赞毕,又一个个抓耳挠腮,冥思苦想,都希望对出工称的下联,显一显自己的才华。这时,有一个书生站出来,得意洋洋地高声对道:
   
点登阁各攻书。

  
 关于此联来历,民间一说为佚名者撰。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移椅倚桐同赏月;等灯登阁各攻书。
    包拯闻对,高声叫道:对得好!”众人一听,也觉对得不错,自愧弗如。
   
包拯忙带这个书生到了后堂。书生原以为包拯要带他这个贤才到京城荐贤,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来到县衙后堂,包拯对包兴附耳低语一阵,包兴转身出去,不一会把新郎带了进来。
包拯问新郎:这个书生可是你那天晚上同宿的同学?”新郎点了点头。书生一听包拯这句话,知道自己的事败露了,不等包拯发问,便招了实情。
   
原来,这个书生那天晚上也宿在学堂里,听到新郎说的一番话,便牢记在心。等到半夜,跑到新娘房门口。新娘早已入睡,听到有人敲门,问是何人。这书生也不说话,只说了句:
移椅倚桐同赏月。
   
新娘以为是新郎对出了对句,觉得对句极好,很符合新婚喜庆的气氛,就信以为真,也未点灯,便开了新房门。
   
第二天,新娘一听新郎说他昨晚并未对出对句,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被歹人骗奸了,自觉无颜见人,只好悬梁自尽了。
   
案情至此水落石出,新郎已被无罪释放回家,真正的罪犯得了应有的惩罚。
   
世间之事,无独有偶。后来,包拯升任开封府知府时,又碰到一桩与对联有关的命案。
有一民女名叫张雪凤,年方二八,聪慧活泼,本是开封府西郊张家庄人氏,被东郊溪西村徐家公子娶过门。新婚之夜,新娘因在娘家时听说新郎饱读诗书,窃喜自己也粗通文墨,出了一比下联,要考一考新郎的才学。等闹洞房的宾客们散去,已过五更,金鸡齐唱。
   
张雪凤触景生情,出句道:
   
溪西鸡齐啼。
   
这比下联,除了叠韵之外,兼有嫁鸡随鸡、百年齐眉之意,又巧借了婆家的地名溪西。新娘当时开玩笑说:对不出来,不准进洞房。
   
谁知这徐公子虽饱读诗书,却是个书呆子,一时对不出来,竟认了真,赌气走了。
   
第二天,新娘见新郎背着手一边踱步,一边独自吟哦,愁眉不展,便问:有何心事?”新郎没好气地回答:还能有何心事?都因你出的好题目!”新娘禁不住噗嗤一笑道:有一比对句也就够了,何必再二再三?”新郎说:是啊!可惜半句至今仍无。”“唉呀,怪不得我听着口音……”新娘惊叫一声,便哭着奔出门,投井身亡。
   
出了人命案,徐家告到县衙,县衙觉得无法断明,交到开封府。包拯听完案情,心想上次所断那个案子,名声已传出去,再要如法炮制,恐难奏效,看来得采用新办法。对句究竟如何,新娘已死无从对证,看来只有从出句入手了。想到此,包拯已自有了主意。
   
包拯有一女,名叫春芳,尽管其父面黑,可这春芳却生得雪肌冰肤,美丽非凡,更兼知书识礼,聪慧过人,因而,芳名远播。包拯把女儿叫来,商量了一个妙法——选女婿,而且是对对联选女婿。听说,出句是包小姐所拟,一联定终身。这个消息一传出,整个开封城满城轰动,沸沸扬扬。
   
这天,包拯亲自主考,备选的秀才、书生等,至少也有一两千人。尽管他们都是寒窗苦读、满腹诗书之人,但一个个仍显得有些紧张。有些想入非非之徒,居然觉得比应殿试还要心慌。良辰一到,鼓乐过后,闹哄哄的赛场顿时鸦雀无声。包拯亮开洪钟般的嗓子,一字一顿地诵读出半联:
   
岸南船伴还。
上联一出,满场一下子乱了套,有人唏嘘,有人嗟叹,有人焦急,有人失望,竟无一人敢对句。这时,只见人头分处,走出一个清瘦书生,嘴角挂着一丝笑意,说了声:献丑了!”便分开众人,跨上半步,对道:
   
屋北鹿独宿。

  
 关于此联来历,一说为明代白衣御史徐作府吏时对某太守出句。另有传说称为明代神童才子祝枝山与杭州秀才斗对时所对。
    包拯一听,暗中叫好:静对静,动对动,两比各用叠韵,更有择偶之意巧含其中,真乃天造地设。但分明听出此人读屋北二字时,用的是同一声母,显然是凭借了吴中方言,与中原一带人的发音不同。
   
尽管满场人七嘴八舌,有的嫉妒,有的怏怏不快,有的自愧弗如,但却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包拯目光似电,发声如雷:来人哪,带下去!”张龙、赵虎二位从旁应声而出,带走了青年。经过一番审讯,这青年果然招了供。
   
原来,此人祖籍吴中,由于在家时寻花问柳,不务正业,被家人送到在京做官的姑父跟前,谁知他狗改不了吃屎,到京城后,仍是到处鬼混。那天,徐张二人拜花堂入洞房之后,他也混入人群闹洞房,见张雪凤生得俊俏,顿生邪念。是夜,闹洞房的人散去后,他一直守在洞房门外暗处偷听。听到张小姐出句后,见徐公子对不出,赌气出走,他乘机对了对句。张雪凤夜中不辨真假,被他骗奸,鸾凤和鸣不成,竟至冰消雪殒,酿成悲剧。
   
包拯这次为了不露破绽,虽然仍是以对对联破案,但方法不同。上次用了新娘出句的试对句为题,名义是选贤;这次,他知道再用旧法恐不灵验,便先定美人计,然后苦思冥想,拟出一比与新娘出句溪西鸡齐啼相仿的并蒂下联岸南船伴还,为的是不致于打草惊蛇,网漏真鱼。恶棍果然中计,自投罗网。真个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