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矣焉哉朋友的孩子读到初三了,要我辅导一下。 孩子告诉我,他读古文,不会断句。 古人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要断句。 古人的虚词,就是语法词,英语叫 structure words, function words,其实就可以起标点符号的作用。 ☆ ☆ ☆ 常见的文言虚词不多,掌握了它们,就会断句了。 常见的文言虚词
☆ ☆ ☆ 最常用的虚词,不过就是七、八个:夫、之、乎、者、也、矣、焉、哉。 夫,是发语词,通常是句首。 之相当于今天的“的”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把句子变成定语从句。 者与也连用,“者”后是逗号,“也”后是句号。 矣、焉、哉,则根据上下文,后面可接句号、问号或叹号。 ☆ ☆ ☆ 焉 1.语气助词。 乎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矣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哉1. (形声。本义:语气词。《说文》:“言之间也。”表感叹) 2. 同本义 [alas] 3.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美哉,我少年中国。——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4. 又如: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 5. 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 6. 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 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岂独一琴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 岂独一箸间哉。——清· 周容《芋老人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 又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 8. 表示测度,相当于“吧” 我其试哉!——《书·尧典》 9. 又如:我岂有所失哉! 10. 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 者(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6.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环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记》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