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则没有日本综合商社这样的组织。中国企业更多涉及的是企业管理、企业竞争,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然后再去谈宏观经济,汇率和GDP。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但是没有中观,商社其实就代表着中观。中国现在还处于企业竞争的时代,还没有人想到真正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竞争。如果占领了某个产业在全球的市场,这个产业很自然就能盈利。如果在这个产业中我们被压在最底层,这个产业中的上下游企业实际上最多只能苟延残喘。
中国如何借鉴
中国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已有10家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每天还有数以亿计的民间资本奔突欲入。但另一边,高昂的硅原料成本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两头在外”的格局也给光伏厂家戴上了无形的箍套;而前段时间多家中国光伏企业IPO“破发”的尴尬,更彰显了这一行业残酷的一面。
光伏界一向有“拥硅者为王”的说法。随着近年来光伏行业的爆炸式增长,上游硅料的紧缺更推高了中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令后者利润受到严重挤压。
光伏太阳能最主要的原料是多晶硅,日本多晶硅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三菱电机拥有业界最高效率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而中国光伏太阳能产业的核心装备、零部件几乎都是从日本进口,这直接导致国内太阳能成本的上涨。
同时随着大量资本向上游领域渗透,有关光伏企业更适合一体化还是专业化发展的争论,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话题。所谓一体化,是指打通光伏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即一家光伏企业既做上游也做下游,实现一体化发展;所谓专业化,则是指仅仅从事产业链中某一段的生产。
显然我们可以轻易看到一体化模式更有竞争力,也更有生存空间。若只做产业链的一段,抗风险能力就很差;而一旦上下游产业链打通,对企业来说就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尽管理论上专业化分工更合理,但由于原材料供应不充分,市场又受到政策因素的左右,光伏行业抗风险的要求就比专业化要求更高。因此,很多公司也是被迫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而且国际上对这种上下游打通的企业认可度更高——因为它可以拿到稳定价格的原料,能更好地控制成本,由此供货状况也会较好。
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虽被称为制造业大国,却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与核心技术。中国现行的经济形态更注重概念性而忽略了可持续性,企业应该从各自为阵的竞争方式转而联手打造全产业链模式的竞争方式。
由于国内众多太阳能光伏企业的无序竞争,很多商机、价值都被内部消耗掉了。与此同时,日本近年来节能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大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日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晋身新能源大国的行列了。
中国目前尽管已经成为新能源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不能进行技术革新,规模再大也是为他人做嫁衣,新能源革命光鲜的背后,恍如烟花散尽般的空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