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物流的最大缺失

 好就来115 2015-10-06

新朋友,点击图片上方【民兵智库】免费订阅

中国物流的最大缺失


外资在华物流产业扩张加速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之所以加入WTO,是期待以平等的贸易伙伴身份和西方进行贸易,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拿回技术。因为根据规定,加入WTO后,中国便取得了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而西方国家需要的,则是中国巨大的市场。

然而,“入世”这十多年,中国得到了什么?我们真的拿到了国外技术吗?我们真的完全进入国际市场了吗?

实际上我们是给人缝裤子缝鞋。处于贸易环节的最低端,产业链最低端。我们的劳动力实际上是被廉价使用了,资源却控制在人家手里。

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则是,“入世以来,国外产品大举进入中国。我们可以发现,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尤其是洗发水、奶粉、汽车等商品,位居前列的似乎均是国外品牌。当然,这仅是表面现象,商品背后还有他们的服务,这个服务就是物流,就是供应链。由于紧攥着供应链这张牌,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渐增强。随着2005年年底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物流业全面开放,外资在华扩张步伐明显加速,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战略资源和市场话语权。

传统制造业与物流业正在加快融合发展,物流和供应链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产业甚至一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力量,像是一个人的“血管”和“神经系统”。一旦链接产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渠道掌握在他人手中,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必定受到影响。


日本物流体系的集大成者

“入世以来,虽然各方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都十分关注,但谈论最多的几乎都是以四大快递巨头为代表的国际物流企业,而这些其实都是简单的物流,真正复杂的物流在日本。日本的物流企业表面上看就是一家独立的物流公司,实际上物流企业与制造业、综合商社之间有较深的关联。

在日本,物流企业与综合商社、制造业形成了网状结构,这种物流的网络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大、更密、控制力更强。因此,日本物流业真正的“大家伙”并非宅急便那样的物流企业,而是日本综合商社——它像影子一样,隐没在全球93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角落。

全球钢铁、石油、煤炭、铁矿石运输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形同影子,从不轻易崭露头角,同时又不单单是影子,还是日本企业在华运营背后强大的靠山和输血系统。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为外向型贸易格局,其综合商社多发端于贸易公司,而发展到今天,这些公司已经远远超出贸易公司的经营范围。日本综合商社扮演着产业培育者的角色,就像一个“母体”,不断培育新兴产业与公司,是产业的组织者和联络者,打造“全套完整产业链”是其理想。这足以让其“孩子们”(旗下企业)大展拳脚,进行贸易代理,参与生产、金融服务、仓储运输、科技开发等领域,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联领域着手控制产业物流。

此外,日本物流企业的结构是金融、商业、产业资本相结合,这种模式的渗透力和组织力极强,一旦在中国形成网状结构后,相互之间的结构就显得非常牢固;而财团间物流企业相互扩张、相互配合,也在挤压着中国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

日本的综合商社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化物流体系的集大成者,靠的是金融资本对这些产业的链接能力。如果物流孤立于产业,与上下游产业没有持股关系和长期的合作协议,而是一单一单地接业务,就不成其为物流体系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在中国有40000家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综合商社这个产业组织者提供的物流服务而高效协同起来,以实现对整个产业的主导权。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各个企业之间交叉持股以实现企业间利益的捆绑。在中国,则没有交叉持股的出现,在利益上也就无法联系起来。


物流业应是“产商融”结合的平台

中国古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将中国企业缺乏协同意识的一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同一个产业或者行业里,中国企业之间往往互相抵触,甚至为了各自利益而相互践踏;走向国际市场,也同样出现了“单兵作战”的窘境。

面对外资企业的打压和包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的败北,有的则深陷在一个小范围内始终不能大展手脚。没有协同,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外援支持,只能单打独斗,而不是群体作战、协同互助,因此在业务上很难有更大范围的延伸,进而导致了中国的产业链之困;身在其中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发展壮大受阻。

我们还可以发现,日本的企业往往不是平面的。金融、商业和产业的公司之间相互持股,通过相互持股,使企业成为了立体的;并且,财团内的企业群体会将集团外部的中小企业群作为长期稳定的交易对象(外包公司),也就是将它们纳入自己的业务经营范围。

这些外包公司有的向着水平方向延伸,如三菱公司旗下囊括了190家成员公司;有的朝着垂直方向发展,丰田公司下属175个初级供应厂商和4000多个二级供应厂商就是最好的佐证。此外,在主要的制造商和全国几千个零售商之间还存在着销售联盟,就如同铸造了铜墙铁壁,刀枪难入。

更出人意料的是,不同的商社之间也存在表面竞争却私下合作的情况。而且商社负责人会定期聚首共商事宜,通过协商和利益均分,确定各自的客户群体和目标市场。这些企业之间都互相交叉持股,有效地保证了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共生共荣。这些都值得中国企业认真参考和借鉴。

“入世”十多年来,外资企业依靠强大的资本和经营实力,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张布点,抢占稀缺的物流网络资源,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优势。在此期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虽然有目共睹,但发展水平整体仍然不高。

国内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不应再仅仅停留于仓储、运输等方面,应该意识到物流具有更为广泛的作用和含义,真正的物流产业应是将产业、商业、金融结合起来的平台。物流产业应该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第一产业,我们应该将物流上升到新的高度,因为只有将物流搞好,做好国民经济的后勤保障工作,才能实现产业升级。(本文摘自《财团就是力量》)

———————————————————————————————

民兵智库创始人-白益民同志新著《财团就是力量》,当当、京东隆重推出~

“日本衰退”的瞒天阴谋

安倍晋三背后的财团魅影

日本财界谋划“战胜中国”

怎样学日本,怎样防日本

用“国民一体”筑起中国经济新长城!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15年全面上市,当当、京东抢鲜品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