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铨巧对传美谈 蒋士铨少年天赋聪慧,勤奋攻书,能诗善对,被乡邻称为“小神童”,引起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的注目。 有一次,上饶一位博学多才的老秀才到铅山游玩,一心要寻访蒋士铨。老秀才游历葛仙山后,从杨村经乌虎岩到铅山县城南门。恰巧蒋士铨当时也在县城南门游玩。经人介绍,老秀才与蒋士铨互相见面。一老一少寒暄几句之后,老秀才即以请教的口气说:“听说你是小神童。我游仙山,过虎岩,遇一人要我答对,我苦思冥想好几天了,答对不出,实在羞愧得很。不知小神童肯否指点?”蒋士铨听出了老秀才的话外之音,知道老秀才是有意要考考自己,沉思了片刻,谦虚而有礼貌地说:“不知是什么联句,我可一试。如不妥贴,还望老先生多多指教。”老秀才听了蒋士铨的话十分高兴。于是一手捻须,摇头晃脑地吟出上联: 虎岩无虎,呼虎成名——赵公元帅。 蒋士铨低头略一思忖,抬头遥望铅山县城西北面风波岭塔山上的宝塔,立时有了下联,脱口对道: 塔山有塔,托塔为神——李靖天王。 对毕,又谦虚地说:“不知这下联是否工稳,请老前辈斧正”。老秀才听了下联,翘首远眺宝塔,捻须反复吟诵了好几遍,惊叹不已,连连说:“哈哈哈,果然名不虚传,真神童也。只要苦读多思,日后必成大器!” 有一次,蒋士铨到城外去观赏田园风光。他顺着一条小溪,来到一座水碓边。忽听在碓上舂米的乡民一个个愁眉不展地反复念着一比上联: 水打轮,轮打碓,舂谷舂米舂糠秕。 蒋士铨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乡民们便说出了原委。 原来,几天前县官老爷乘轿经过这座水碓时,见乡民们在舂米,便出了这比上联要乡民们对,对上有奖,对不上要罚每人一担谷子。蒋士铨听完乡民们的述说,十分气愤,便对乡民们说:“我教你们对比下联,等县官再来时,你们好对付他。”说着,便把自己想好的下联教给乡民们念熟,牢记在心。过了几天,那个县官果然来了,还带来一帮衙役,说要来收对不出对子罚的谷子。乡民们齐声回答:对好了—— 人抬轿,轿抬人,扛猪扛狗扛死人! 贪婪的县官本想讹几担谷子,没料到反遭到辱骂和嘲讽,十分气恼,但又挑不出对句中的毛病,自己又想不出好的联句反驳,只好无可奈何地大骂几声“刁民”,狼狈而去。 有一年,蒋士铨从京城回家省亲。消息传到乡里一个豪绅耳中,这个豪绅正要做六十大寿,为了炫耀自己,故作斯文,便想求蒋士铨为他写副祝寿对联。豪绅带着礼品来到蒋士铨家。蒋士铨素知此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本想拒不相见,但又转念一想:“见见也好,也许可以借机刺一刺这个恶棍。”待豪绅说明来意,蒋士铨满口答应,豪绅见蒋士铨答应了,很高兴,又请蒋士铨届时“光临”。蒋士铨说:“无功不受禄。酒我不能去喝,就连你送的这礼品,我也不能收。你要的寿联,届时我派人送去就是。”恶绅更是高兴,便拱手告辞。豪绅生日那天,家中红烛高照,宾客盈门,一阵祭祖拜寿之后,家人手捧火红对联高喊:“蒋大人写的寿联送到!”恶绅一听,惊喜万分,急忙吩咐:“快!快将蒋大人送的寿联悬挂中堂!”寿联挂出后,众人一看,只见写的是: 雪逞风威,白占田园无几日;云倚雨势,黑朦天地不多时。① ①类似的祝寿讽刺联,民间传说不少。如陈百朋讽韦士沅、冯泮球一联:无端鼓角齐鸣,插雉尾,着龙袍,称王称霸,试问风光能几日?不觉鬼魔现象,假头衔,假面具,非牛非马,焉知世上少斯文! 在一旁围观的人多是酒囊饭袋,不懂装懂,纷纷拍手叫好。恶绅大字不识一个,听见人们拍手叫好,更加得意。有一年春天,蒋士铨刚回到故乡,就听说当时铅山县城西北面的风波亭上时常闹鬼。他根本不相信,就亲自来到风波亭,想看个究竟。 原来,不久前有3 个秀才在这风波亭里高谈阔论,吟诗作对。碰巧一个打鱼草的农民经过此亭,以为秀才们在讲故事,便想进亭子里听一听。一个胖秀才见他满身泥巴,一身鱼草味,也来凑热闹,很不高兴地说:“你坐在这里干什么?我们在此吟诗联对,你又不懂,还不快走?”打鱼草的农民一听,怒气顿生,思忖一阵道:“我虽不会写诗,却会出对。我有一上联,如果你们能对出下联,愿送鲜鱼300斤。要是对不出来,你们也别假装斯文,干脆跟我学养鱼算了。”3个秀才听了,放声大笑。胖秀才抢先说:“你尽管出句,我就是死了也要对出来。” 打鱼草的农民脱口出句道: 青草鱼塘,青草鱼口衔青草。 3个秀才一听,大眼瞪小眼,额头直冒汗,很久很久也对不出来。打鱼草的农民见天色不早,挑起鱼草道:“我要去喂鱼了,你们慢慢对吧!” 自那以后,胖秀才回到家中,日夜不停地念叨着这上联,直折磨得他坐立不安,饮食无味,后来竟忧郁成疾,病入膏肓,临死前叮嘱家里人说,死后要把他的棺材停放在家中,等有人对出下句再安葬。 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难免信迷信,硬说每天傍晚那个胖秀才的魂魄常在风波亭上念那上联,搅得四周百姓不得安宁,成了当地人的“心病”。 蒋士铨听完这段奇闻,笑着说:“没有鬼神的,胖秀才也太迂腐了。”他问了问邻近村庄的名字,人们告诉他叫“红花村”。蒋士铨放眼远眺,只见有一伙姑娘正在山下采茶,一个个戴红系绿,惊喜万分地说:“有了!我对一下联,解你们的疑心。”说着,吟下联道: 红花村庄,红花女头戴红花。② ②这个故事传至民间,历代为之足对者颇众。但均不及这比下联工巧、贴切。 据说,自从蒋士铨对了下联后,人们的“心病”果然消除了。胖秀才也得以安葬。“风波亭”上再也不“闹鬼”了。 有一次,江西督学金德瑛与蒋士铨相遇,出半联试其才: 霜降降霜,冻孀妇,双足冷。 蒋士铨闻句高声对道: 寒露露寒,袭焊匠,汗手热。 金督学见未难住蒋士铨,又出半联: 清朝坟,明朝坟,清明祭扫明清坟,坟前焚钱。 蒋士铨一听,知道这半联巧嵌明、清两朝代名,又巧嵌清明节,后半部又巧用谐音,词文吻切,难度不小。他思索一阵后,终于对出工对: 端州船,扬州船,端阳竞渡端扬船,船外悬艾。 金督学闻对,喜笑不止,连夸奇才,极力举荐他进京应试。后来蒋士铨果然高中进士,被授以翰林院编修之职。 蒋士铨后来任翰林院编修,与当时的著名学者王梦楼互亲互敬,过从甚密,情谊深厚,人称莫逆。王梦楼曾撰书一联,赞蒋士铨道: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事确有很多,但像蒋士铨与王梦楼这样“文人相亲”的例子也不算少。其宽阔的胸襟,值得钦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