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妙联巧讽卖国贼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衣帛相将,将来怎样?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也无妨。” 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我国人民的 强烈愤慨,有人就以签约者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对话口吻撰成此联。上联用的是伊藤博 文的口吻,讽刺了清庭腐败,前途不堪设想;下联用的是李鸿章的口吻,揭露了卖国贼 假装宽宏大度的无耻嘴脸。联中的“将”、“量”两字反复叠用,特别是末尾“将”、 “量”两字,笔锋陡转,极有份量。 “卯金顺写是劉,劉将军镇守台湾,应赐永福;子木逆书为李,李傅相出卖祖国, 当罪鸿章。” 这也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人嘲讽李鸿章的一副对联。对联中嵌入了“刘永福”和 “李鸿章”两个人名,把誓死保卫台湾的刘永福和出卖台湾的李鸿章作了鲜明的对比, 也表明了人民群众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对保家卫国者应赐以永福,对出卖国家者应彰 示其罪,万民唾弃之。对联巧妙地使用了合字、镶嵌等手法,使对联妙趣横生,回味悠 长。 “老女字幼樵,无分老幼;东床配西席,不是东西。” 这副嘲讽李鸿章的对联写得别具一格。李鸿章嫁女于某翰林(字幼樵),当时此人 为李鸿章“西席”(家塾师或幕友代称,时该翰林在李幕中襄办文牍)。以“西席”为 “东床”,此巧合为撰联者提供了嘲讽的素材。对联巧妙地利用“老幼”和“东西”二 字,反复用于对联,构思奇特,引人入胜。 2、章太炎长联骂慈禧 章太炎,就是章炳麟,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是著名 的国学大师。因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曾七次被捕,三进监狱。1903年6 月,因 “《苏报》案”与邹容同时被捕,次年旧历10月10日,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大搞庆典, 章即书下此联,为之作贺。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此联较长,揭露了慈禧太后祸国殃民的罪行。上联写出她一天到晚不理朝政,只知 个人享乐,到处游玩。其结果是,老百姓的血汗都只为她一人而流,末句趣改“一人有 庆”这一成语,可谓画龙点睛。下联点明了自从她垂帘听政以来的卖国行径,好好的中 华在地,在她执政期间,被列强分割将尽,她倒有了“万寿”,边疆却日益危急,末句 妙改成语“万寿无疆”,正是点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一边是大搞庆典,一边是大割 国土,她的快乐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一切不言而喻。对这种民族败类、吸取民脂民 膏的吸血鬼的揭露,作者只是摆出了一系列不可辩驳的事实,一针见血而又一切尽在不 言中。 当然,揭露慈禧太后罪行的人很多,远一止章太炎一个人。 清代文廷式《闻尘偶记》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和议以后,慈禧太后居然粉饰太平, 大庆万寿,有人在城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 求和。” 同时社会上又流传着一副对联:“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这些对联,都作为战斗武器,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慈禧太后一边卖国,一边庆寿的 可耻行径。 最后,她死后也落个遗臭万年。有人为她的事,撰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垂帘廿余 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因为慈禧死后谥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封号是十六 个字,而每一个字都是弥天大谎。 同时,在四川成都市有家人也写了一副挽联来挽慈禧太后:“洒几点普通泪;死两 个特别人。” 因为在慈禧死前不久,光绪帝也死了。成都官府衙门要求每家都要写一副挽联,人 们实在是没什么可写,就写了这样一副特别的对联。 3、乡民学对骂贪官 乾隆年间,江西省铅山县来了一个县官,此人是个贪官。 有一次,他到城外游玩,见几个乡民在河边舂米,就打起了鬼主意。他对几个乡民 说:“我这里有个对子,你们对得上来,本县有奖,对不上来就要受罚,罚你们每人一 担稻谷。”他的上联是:“水打轮,轮打碓,舂谷舂米舂稻糠。” 说完,他领着手下得意洋洋地走了,并留下话,一会儿回来的时候,乡民们必须对 出下联。 一般的乡民哪里会对对子,这分明是敲诈,几个人一边愁眉苦脸地舂米,一边不停 地念叨着上联,可怎么都对不出来。 恰好此时有个读书人路过,见几个乡民不停地念叨着什么,好生奇怪,便上前打听。 几个乡民把事情的缘由讲了一遍,央求读书人帮他们想个下联。 这位读书人决定借机教训一下这个贪官,便问:“他是骑马还是坐轿来的?”众人 回答:“坐轿来的。” 这位读书人低头想了想,告诉了乡民们一个下联,几个乡民虽十分高兴但却为难地 说:“我们可不敢这样对,若骂恼了他,那还了得!”读书人说:“不要紧,到时候你 们就说……” 不大一会儿,县官回来了,便问对上下联没有,几个乡民齐声回答:“想好了,请 老爷细听:“人抬轿,轿抬人,扛猪扛狗扛瘟神!” 县官听后大怒:“大胆刁民,竟敢辱骂本官!给我狠狠地打。”乡民们见状齐声说 :“老爷暂且息怒,这对子是一位名叫蒋士铨的人教给我们的,他还说你要是生气,就 到城南去找他算帐。” 县官一听,傻了眼,因为蒋士铨是铅山县的名士,任翰林院编修,他哪里敢去找皇 帝身边的人算帐! 4、改联骂财主贪官 从前,有一家财主,父子俩都不学无术,却想科场中举,光宗耀祖。于是用银两买 通主考官,中了两个进士。由此,财主的妻子和儿媳妇也就成了贵“夫人”。有一年除 夕,为了炫耀他们父子两人都中了举,财主在他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 进士,父子齐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同夫人。” 此地有一个精明的老农,对这父子二位的“进士”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深恶痛绝, 故此将对联添了几笔。把“士”字下边的笔画添长一些,变成了“土”字;又在“夫” 字上添了一撇,变成了“失”字;在“人”字上添了两横,变成了“夫”字。第二天早 上,大年初一,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 同失夫。” 粗心大意的财主父子居然没看出来,让这副对联在大门上原原本本地写着。他们还 以为,这还是昨天写的那一副对联呢,还在沾沾自喜,陶醉在“父子齐进士”,“婆媳 同夫人”的喜悦之中。周围的人很快就把这一笑话传开了,纷纷跑来看这一“妙联”。 他们对着对联指指点点,暗暗地笑。财主一家人也陪着他们笑。直到第二天,老财主不 知为什么抬头看了看对联,才发现不对劲!这下把他气得暴跳如雷,虽说没有“进土”, 也把他气了个半死! 无独有偶,清朝时有一个贪官,实在是贪得无厌,只要是财,没有不要的。真正是 “为官一任,吃掉一方。”但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有一个春节,他在家 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有一个人深知他的底细,为了揭露他的虚伪和贪婪,半夜三更地起来在他的对联下 添了几个字,把对联改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 山,其为山乎?” 这个贪官早上起来一看,大吃一惊。苦心撰写的一副对联倒成了揭露自己贪得无厌 的罪证,只好悄悄地把对联撕去,重新贴上一副表示吉利的其它对联。 后来,这个贪官死了,那个好事者又送了他一副挽联:“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 日地无皮。”可谓一针见血。 另外还有一个书生,也为他续了一个;“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 职而已矣;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性也哉?” 从前有一个不会过日子的人,到过年的时候,无钱买年货。他自宽自慰,在门口贴 了一副对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一位了解他的人看后,便在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主人出门看后,感慨良久。 5、农夫智对酸秀才 有一个穷酸秀才,读了一辈子死书,没有什么成就,就只考中了一个秀才功名。但 是,他在穷人面前却装着一个读书人的样子,自视清高,自以为了不起,很是使人讨厌。 有一次,他从一条田间小路经过。不巧的是,路边有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在那 里左想右想,想不出办法。田里有几个栽秧的农民,见他无计可施,便好心告诉他: “你跳一下就过去了。”秀才于是抬起一条腿,向上一跳。只听“扑通”一声,掉到水 沟里去了,惹得几个农民哈哈大笑。秀才气急败坏,爬起来骂道:“几个不知书的乡巴 佬!害得我摔一跤。单脚为跳,双脚为跃。明明该跃嘛,怎么说跳?”几个农夫不服, 与他争论起来。其中一个还说,你知书,为什么没中举人呢?秀才恼羞成怒,提出要对 对子,想出一下他们的丑,于是指着旁边小河上的小木桥,出一上联:“弯木搭桥,两 头落地。” 其中一个农夫见秀才的背有一点驼,便随口答道:“驼子睡觉,四脚朝天。” 正在此时,对门山上的小庙里敲起了钟鼓,秀才又以此出一上联:“沿江山上响钟 鼓,惊动螃触虾公。” 那个农夫见秀才长着一张大大的鲇鱼嘴,又以此对出下联:“腰塘底下开闸口,活 捉鲇鱼嫩子。” 秀才见农夫对答如流,又暗暗讽刺他的弱点,不由得涨红了一张脸,夹着尾巴逃跑 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