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三世因缘的传说

 昵称7772686 2012-01-11

 

苏东坡三世因缘的传说

[转载]苏东坡三世因缘的传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的前世后身之说,虽不是正史,但也决非杜撰的戏说;它是佛门以独到的智慧,对三世因果的真实洞察。末学还以为:苏东坡为我们演出的这三世大戏,实际上是为我们每个净土行人绝佳的示现,是极难得的以身示法!
 
   在一个古禅寺里,有位高僧戒禅师,是寺里的主持。
 
   他潜心办道,修为颇深,名震江南。
 
    戒禅师也酷爱词赋,参禅修道的闲暇,常常吟竹咏梅,与身边的同参好友明悟禅师品茗对阙,以辞论道,使得远离红尘喧嚣的清净中更添几分雅趣。
 
    这种清爽自在世外桃园般的日子,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有一次,戒禅师和悟禅师下山时,遇到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两人就把奄奄一息的这个女婴救起,转送给寺旁的一户人家收养。不曾想到,这一善举,倒为日后的戒禅师续了一段情缘……
 
    时光如梭,十几年光景一晃而过。
 
    这天,戒禅师闲暇无事,蓦然想到了十几年前曾捡到的女婴,不知现在生活的如何……
 
    戒禅师心血来潮,忍不住就出了寺院,来到这户农家:
 
    ——一个有着闭月羞花之貌的姑娘,似出水之清莲,亭亭玉立地出现在戒禅师眼前。
 
    姑娘名叫红莲,正是当年他和明悟禅师所救的女婴,如今,已长成了清丽可人的秀美少女。
 
    看到红莲的美貌,使得戒禅师心猿意马,这个名为戒的高僧一时竟乱了方寸,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定力全失!
 
    ……当他与姑娘同入帏帐,续了彼此的一场情缘时,也让戒禅师的戒体尽失。
 
    破了戒体的戒禅师,自以为与红莲的苟合人不知鬼不觉,就悄悄溜回禅寺;可他末曾想到,明悟禅师对此已经了然。
 
原来,这位与他亲密相伴的同参好友,是位与他有着非同一般深缘的高人。明悟禅师之所以长期“潜伏”在戒禅师身边,就是为了护持他的道业;而戒禅师对此却一无所知,还自我感觉颇佳,以为这位同参好友的道行最多也与自己不相上下。
 
    实际上,明悟禅师的境界远非他所能想象,只不过是应了那句:真人不露相!
 
    正在回味和痛悔中的戒禅师,见明悟禅师不请自来:要与他品茗对赋。
 
    戒禅师也似往常一样,来上一壶香茶,两人雅兴大发,妙诗相对;不露声色的明悟禅师以一阙辞赋应着好友,点出了戒禅师与红莲的鱼水之欢;戒禅师立刻清楚:自己的行径已败露;他心里羞恨交加,匆匆罢笔;
 
    点到为止的明悟禅师,也见好就收地告辞。
 
    独自一人的戒禅师,顿感无地自容,这身为一寺之主的高僧,今后还有何颜面混下去,罢罢罢!老僧走人也!
 
    带着这种且悔且恨的复杂心境,戒禅师要来了香汤沐浴,换上新净袈裟,在案前拈笔,一挥而就,做了一首“辞世颂”: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逼;
          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然后掷笔,盘腿一坐,结印入定,潇洒而去……
    明悟禅师得知戒禅师的坐化,清楚到戒禅师是带着孤傲与怨恨而去,他来生必定要与佛门恶心对立,不仅会给佛门造成伤害,也必将为他自己种下无间地狱的业因,而难以出离!自己唯有相随护持,才可避免这自以为是的好友免于沉沦。
 
    明悟禅师也香汤沐浴,坐脱立亡,紧随戒禅师而去。
 
    此两位名震四方的禅师,相继坐化,轰动朝野,上下前来朝拜者云集,成为一时的佳话。


        苏东坡的这生:

                    苏东坡的三世因缘的传说  
    在四川眉县苏洵家,这个书香门第、富足的官宦家中,戒禅师投生为苏东坡;因此,也诞生了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相应的是紧随其后的明悟禅师,也转身为谢公子,再次上演了一场觉者化导护持迷者的精彩妙戏。


    这场戏的开始,当然是苏公子与谢公子很自然的成为两个亲密无间的发小。


    他们一个是一心向道;一个倾心仕途;一个慈心不杀,力劝向善;一个恶习满身,頑冥不化。


    话说苏轼与弟弟随父亲进京大考,一举中榜;


    他自然想到好友谢瑞卿,也要把这个好友带到仕途;


    正赶上朝廷的一场法会,招募天下所有精英,苏轼知道好友有此水平,撺辍谢瑞卿去应试,一试即中。


    当时皇帝仁宗也到法会,谢瑞卿面目清秀,仪态端庄,吸引了天子的眼球,上前询问;谢瑞卿对答如流,苏轼在旁边极力应和,极尽其能;


    一时间,仁宗龙心大喜,金口御赐谢瑞卿出家为僧,法号“佛印”。


    苏轼此时懵然醒觉,自己的这般卖弄,却让好友从此要“青灯黄卷伴一生,永与红尘情缘绝。”


    他对好友深感愧欠,但以难以挽回:谁敢违天子之命呢?


    其实佛印禅师表面怨恨苏轼,内心却全然清楚:这戏正是以他的意愿而演。


    自知亏欠的苏轼;自然处处讨好、百般随顺好友;佛印则为他趁机讲述佛理佛法,此时苏轼只能洗耳恭听,全没了昔日的张狂。


    这样一来,苏轼在佛印的循循善诱下,逐渐改变了自己过去的认知,竟成了一位在家居士。


    后来,在佛印禅师的导化下,苏轼的修行也渐入佳境,领略到佛法独的特风光,成就了一个苏东坡大居士。


    苏东坡虽为一个在家居士,因有宿世善根,修为也很有境界;但他习性依旧:孤傲浮躁、自视清高、率性而为,在与佛印及禅门长老的诸多转锋斗机中,时常让人忍俊不禁,常常以自己开始的聪明,到最后的败北,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笑谈。这惟妙惟肖生动表演与传说,也反映出后人对他的爱戴之情。


    而在苏东坡身边云集的高僧大德,不断对他熏陶引导,潜移默化,使苏东坡具备了深厚的功底。但要彻底改变,让他脱胎换骨,要有相应的缘境作“催化剂”。


   “乌台诗案”正是苏东坡人生的转机。
 
    积累了佛法深厚底蕴的苏东坡,在命运遭遇突变时,在巨大的打击和挫折下,终于得到了生命中的转机。


    苏东坡身陷囹圄,官场上的残酷、血腥,击碎了他的勃勃雄心,生死边缘让他感悟世态炎凉;在他万般无助之时,佛印禅师为他展示出他的前世。
    此时苏东坡如梦初醒,幡然醒悟,他在诗中感悟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从此苏东坡开始了他的另一种选择:恬淡无求,念佛往生。


    他身背了阿弥陀佛得接引像,每到一处先安圣像念佛。当人们问他为何时,他答道,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据”。


    就是这样一位有深厚基础、精进念佛得净土行人,临终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竟然没有往生!


    苏东坡临命终时,有长老在身边,大声提醒他:“你要求生极乐净土啊!”


    苏东坡显得力不从心:“我也知道西方极乐,可是这里用不上劲”。


    善友也及时提醒他:“你一生都在为此努力,现在可要用力啊!”


    苏东坡显得很无奈得回答:“着力即差!”然后,竟撒手人寰。


苏东坡的后身为袁宏道
 
      到了袁宏道这一生,他的修行就稳定而成熟。


    我们看到他才华不凡,却少了苏东坡这一生的锋芒毕露,也使得他不如苏东坡的传说丰富生动,这才是求道者应有的状态:沉稳修行、埋头办道。


    不过我们还能从袁宏道身上看到苏东坡的影印:好禅喜文、才华不凡。当时的“公安三袁”正对“北宋三苏”。


    由此可以看出,在修行中凡夫的习性依然顽固难改。正如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袁宏道的时代禅宗盛行,他能由禅转净,证明他是有智慧的修行人;因为当时念佛被许多行人所轻,这不仅是对净土之理的错解,也是法缘所致。


    直到今天,净土理论的繁杂,使得净土行人难以抉择,人们深深感叹:念佛的多往生的少。


    袁宏道正是为我们表现了这一点。他宗门教下无一不晓,从他所著的西方合论中可以清楚看到:他旁征博引,学识渊博;无论是佛经论典,还是各门各派之理,他都面面俱到;洋洋洒洒地把佛陀一代时教导归净土之理,把净土为佛法的结顶归宗之义,说的很是明白。


    此著后为莲池大师所极力推崇,又被藕益大师收为《净土十要》中,成为净土论著中的传世论著。


    有其弟袁宗道在西方极乐游记中做过详实的描述:在袁宏道见到其弟时,还谆谆提醒:持戒念佛。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智慧与修为俱佳的行者,最终只是往生到了极乐净土的边地疑.                          

转文:来自幻影海潮音 

 

延伸阅读-----千古第一人---苏东坡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