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我的时尚书馆 2012-01-11

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以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下面谈谈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几种视角。

 一、生态学视角

 随着生态学及生态主义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以生态学视角来看待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被视作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事件等子系统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同时,这个小系统又受到大系统、外系统和中间系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将教学放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考察,而且,要注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将教学放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系统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整合各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关系,求得教学的最优化,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案例1:《等高线的判读》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利用示意图帮助学生弄清楚等高线与等深线的概念,教师展示山体模型,并指模型讲述:模型上最高的部位是山顶。那么如何在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顶的位置。全班学生无人应答,教师进一步做启发:请根据等高线的特征进行判断?其中一位学生说:山顶等高线的特征是闭合。另外一位学生说:等高线没有重合,越往上越高。教师作总结,等高线闭合,而且越往上海拔越高,表示的地形是山顶。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地形是盆地,等高线的特征应该是怎样的?生答:越往内数值越低,等高线都闭合。教师讲述:同学们读等高线地形图,可要看仔细呢,闭合的等高线,并不一定代表山顶,还要看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

从以上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对话,教师权威被消解,形成了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地理概念,教师、学生、课程、目标等地理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整合,达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文化学视角

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价值取向并存,形成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活跃、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地理学科教学文化应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教学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储存知识信息,教师教的文化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文化活动,教师是课堂文化活动的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打破这种单一、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文化,依托新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课堂教学文化的改革,努力形成新课堂教学文化在整合、互动、合作、探究等方面的新亮点,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因此,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关注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致力于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教学新文化。

 案例2: 《七大洲的分布》教学实录

教师提出问题:七大洲的分布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读图得出结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请部分学生起来回答。有的说:南半球的大洲比较少,有的说有的大洲位于西半球,有的大洲位于东半球。教师看到大部分学生无从入手,便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教师指图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然后把七大洲的轮廓图卡片分发给学生,进而提出问题: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哪一个?教师要求学生举轮廓图卡片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然后,要求学生进一步读图,明确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亚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接着让学生把七大洲轮廓图卡片贴在黑板上正确位置上,拼合成七大洲分布图。

在以上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七大洲的分布具有什么特征?这一探究性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得出问题的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提出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答案,针对教学实际,帮助学生复习有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拼七大洲轮廓图卡片这一游戏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建立七大洲分布的空间观念。从教学实施过程看,教师遵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充分交流到问题解决这一探究性教学思路,着眼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文化的构建。

三、心理学视角

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历来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以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的原理与研究成果历来被用来作为各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依据。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最新心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从心理学路径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案例3: “亚洲的地形”课堂教学设计

读一读:请学生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从图中可获取哪些有关亚洲地形的地理信息。说一说:组织学生上台把所发现的地理停息,板书在黑板指定的位置上。

理一理:组织学生对各种看法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读有关地图,然后小结如下: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高,除南极洲以外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起伏状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主要地形:高原、山地为主。

地形分布:高原山地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大陆周围。

在以上学生读图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教给学生归纳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的方法,教会学生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势、主要地形、主要地形的分布等方面分析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能够以亚洲地形为案例,教会学生构建学习区域地形特征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符合心理学的原理,因为,脑科学认为,只有建立知识结构,学生的记忆才是最牢固的,学生也才能运用此知识结构进行迁移运用,解决新情境下的地理问题。

四、地理学视角

从地理学科所蕴含的 “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与创造素质”价值的角度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应当一以贯之的基本视角,也是体现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基本策略之一。学生学习地理,会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地理学习的对象具有区域性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要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地理学习的对象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去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因联系。学生学习地理的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在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时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词,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避免走弯路、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加强对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地理教学实际及地理教学改革形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