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有效课堂教学谈“大洲和大洋”一节课堂教学设计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18-05-22

序言(写作背景):

1、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我校以年级专题课为主深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年”活动。其中初一年级的专题是“学会学习”。

2、2010年10月18日下午,鼓楼区教科所徐瑞泰所长给我校全体教师做了《说课设计及创新思维——追求形象与抽象的和谐》的报告。他认为人的最优化发展应该是形象与抽象的和谐发展。综合同构法是学科课程教与学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它是在特定的主题或专题下,紧扣关键性教学细节,维系上、下文知识网络,经过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精心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与主题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实现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多维同构,从而构建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发展融会贯通能力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七期教育科研招标项目立项,我组几位教师共同承担了《同课异构活动中的课堂教学研究》一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学校、备课组要求,我们初一三位地理教师将于本周对“大洲和大洋”一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下面就此节课的构想,做如下说明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一,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是对海陆分布的具体化。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三、教学重点

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能够落实在地球仪、地图甚至是脑海中。

四、设计原则

基于想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学(过程与方法)、能学(知识与技能)之上的有效的课堂教与学。

1、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根据对已有知识水平的检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针对不同组别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营造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2、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3、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已有经验以及与主题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基础上,实现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多维同构,从而构建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五、环节设计

 

环节名称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1

课时安排

2课时

 

2

新课导入

开学至今我们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如果说它们是学习地理的序曲,或者说是学好地理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话,今天我们才算做正式进入真正地理内容的学习。前面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你们后面学习的进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考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人类栖居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1、本单元内容的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基于利用地图来完成的;2、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人运用这样的导入语言一方面为了承上启下,另一个要意是强调学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更是教会初一学生“学会学习”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3

教学过程

一、已有知识经验的测试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  概念

2、  大小比较

3、  界线

三、位置(分布)

1、  纬度位置

2、  海陆位置

四、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水球?

五、一笔画世界

六、分组检测

1、根据对已有知识水平的检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针对不同组别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营造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按不同的认知梯度渗透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

4

单元小结

首尾检测数据结果分析

构建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六、过程设计

(一)已有知识经验的测试

学生独立完成填充图册P12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填写,交换批改,统计正确率,并按座位分成两组(全对的为A组,其余为B组)。

B组学生分六人分别读课本P29阅读材料。其中对“地中海”、“巴拿马运河”要求落实到图上,对“阳光灼热的大陆”利用已有知识给予解释。(设计意图:强调学会读图;知识的迁移;表面上看是为了帮助没有全对同学纠错,实质是教师巧设的关于“大洲的命名”知识点的渗透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概念

面向A组学生提问:“你们七大洲和四大洋填写正确非常了不起,可我有一个疑问:目前为止出现了这样几个名词——陆地、大陆、大洲,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在此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依次引出半岛和岛屿的概念。其中大陆、半岛、岛屿举世界之最为例,并在地图上落实相应的地理位置。大洲按面积自大到小以顺口溜的形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明确排序。

同样方法分别认识什么是海、什么是洋、什么是海峡。四大洋自大到小的排序、中东地区的主要海域名称、中国东部濒临的海域、世界重要的海峡(马六甲、土耳其、白令、霍尔木兹等海峡)

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目标2,扫清学生认知障碍;

为了更好表现知识前后的联系,已知为未知服务,旧知为新知作铺垫(如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是大洲的分界线,再如马六甲海峡是东方“十字路口”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地区石油输出的重要海上通道等等);

地图的选取也要别具匠心,如将以上列举的地理事物共同反映在世界全图上,同时分别选取东南亚和中国南部轮廓图,以更清晰地明辨有关半岛、岛屿、海、海峡等概念,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老师最后做范例,“日本不在亚欧大陆上,但它位于亚洲”让学生模仿造句。使学生在概念明确的基础上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融会贯通。

2、大小比较

此项教学内容已渗透在前一内容的教学之中,做为板书罗列出来是为了更好的强调。

3、重要的洲界

承转:既然大洲是人为划分的,就存在界线,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个重要的洲界。

设计意图:

此时谈洲界是顺理成章的事,知识的障碍得以顺利消除;

洲界从巴拿马运河谈起(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及,前面也要求学生落实到地图上)其次谈苏伊士运河(运河迁移运河)白令海峡(海峡中做过辅垫),最后到“鸣呜大哭”(一个谐音的玩笑话放松学生识记的疲惫,更便于对亚欧分界线的识记)。

(三)位置(分布)

1、纬度位置

教师做范例:穿过亚洲的重要纬线有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等,说明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学生对跨纬度最广如有疑意,可做与其他大洲的对比说明。没有疑意,老师强调跨纬度最广的含义并提出例证。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范例,分别说出其它各大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海陆位置

教师范例:亚洲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接壤。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范例,分别说出其它各大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设计意图:

地理位置的特征是研究自然环境本身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会判读并描述地理位置便来得首当其冲的重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培养学生判读并描述地理位置的重要意识,而在学生进入地理的开篇学习之时,这种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种设计可以将单纯的问“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横穿哪几个大洲?大部分在热带、几乎在温带、几乎在寒带的大洲分别有哪些?四大洋与大洲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等等问题有个高度的概括,同时站的高度也更胜一筹。

(四)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水球?

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一理由出发,放在开篇是必要的。而我将其调整到此时来学习,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整体认识。

(五)一笔画世界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4。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结合前面所谈的地理位置,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

设计意图:

对学生会学地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读图是基础,脑中构图更高一步。

似游戏的活动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六)分组检测

A组学生完成填充图册P12-13第2题,B组学生完成以下内容的检测。

1. 1)填图中七大洲:A        、B        、C        、D        、E      

F      G       

        2)填出图中大洋甲         、乙        、丙         、丁       

        3)亚洲东面濒临       洋、北面濒临      洋,南面濒临      洋。

4)图中 附近的海峡是     海峡,处于沟通       洋和       洋,      洲和    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5)亚洲是世界面积最     、东西距离最     、跨纬度最   人口最     的国家。

 图略 

 2.1)下图中乙图是     半球,主要位于该半球的大洲是                    

2)甲图是      半球,主要位于该半球的大洲是                 

3)跨经度最大的洲是字母     ,名称      

4)面积最大的洋是数码     ,名称      

5)跨经度最大的洋是数码     ,名称      

6)赤道穿过大陆部分的大洲分别是字母            ,名称            

7)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分别是是字母        ,名称分别是                  

图略 

设计意图:

分梯度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

检测本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尾呼应。

结束语: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我以为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和遵循教育规律,把每一次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想学、会学、能学继而坚持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的教学。

我们只有有效地提高个人课堂教学的效能和品质,才能真正突破自我,走向教育的新境界,从而尽早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教育的生命力、教师的魅力在课堂。我们不一定追求成为教师群体中的名师,但我们却一定要追求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名师或者学生生命中重要的引路人。

 

 

 

 

2010年10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