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康有为“圣人”名不虚

 胖门神 2012-01-12

康有为“圣人”名不虚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运动领袖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中进士,1888年他30岁时即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变法图存三项建议,因受阻未能上达。1890年后,他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培养变法骨干。其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等。1895年,康有为赴京会试,时值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之时,因此,他与梁启超等联络18 省会试举子1300人,上万言书,要求拒约、迁都、变法,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该万言书亦因故未能上达。
   
中进士后,康有为被授工部主事,但未就职。是年5 月,他又第三次上书,得以上达,受到光绪皇帝嘉许。是年7月,他与梁启超主办《中外纪闻》报,后与文廷式、陈炽等在北京、上海组织设立强学会,出版《强学报》,宣扬和推动全国的变法运动,成为清末维新派首领。戊戌政变失败后,他又转而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宣扬尊孔复辟,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述多种。
   
相传幼年时代的康有为即聪明过人,博览群书,抱负远大。南通大实业家张謇,也是赞同戊戌变法的维新派人物,当他在南通操办工业与文化教育之时,康有为正为维新变法之事在江南奔走。后来康有为过江到了南通,这就免不了要去拜访一下在南通颇有声望的张謇。
    对于康有为前来拜访,张謇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情。他有他的想法,康有为虽然在光绪皇帝跟前提出了一套变法维新的主张,但这只能说明此公胸有大略,足智多谋而已。至于他的文才,只怕比不过我状元公吧!有道是君子以文会友,我张謇今天倒要考一考他这位大名鼎鼎的康圣人!
   
这一天,康有为被张謇府里的管家领进了客厅。张謇见了康有为,只是简单地寒暄了几句,便话锋一转,单刀直入,出一比上联,考起康有为来了:
    
四水江为首,四方南第二,先生从江南来,还居第一,还居第二?
    这个……”康有为心里一怔:好厉害的状元公啊!”他明白,张謇分明是在出句刁难自己,他若答不出个来,只怕今天连个座位都找不着呢!文人相聚,吟诗作对,这倒不足为怪,问题是状元公这比出句太绝了。四水,指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大运河),江为其首,这点常识难不倒我康有为。四方,指东南西北,南为其二,这更不在话下。不过,状元公的出句并不是要我康有为来讲天文地理,而是要自己这个从江南来的回答自己是居第二还是居第一。若论,自己当居第一;但若论,自己又当居第二。自古以来,居第一者为上宾,若居第二,那可真够丢人现眼的了!很显然,自己要想在这位文名赫赫的状元公面前不失体面而又不卑不亢,必须对出一比同样厉害的下联来。也许,作为主人的状元公张謇,此刻正在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呢!想到此,康有为认真思索起来。他真不愧是康圣人,一刻儿功夫,他的下联就想好了。只见他对张謇略一躬身,便笑呵呵地对道: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是儒人,不敢在后,不敢在先!

   
民间又传此联系梁启超对张之洞出句。联语与此略异。作: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后,岂敢在前!关于康有为与张謇所对此联,民间所传,联语亦有异处。为:四水江为首,四方南第二,先生从江南来,还居第一,还居第二?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是儒人,不敢是后,不敢是先! 可能因出句中有老夫居江夏一语,民间疑为张之洞在江夏(即武汉)时出句,但未见所本。另一传为: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纲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后,不敢在前。还有传作: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后,何敢在先!
    妙对啊!妙对!”张謇脱口连连赞道:先生果然是个圣人,适才张某慢待先生,望乞恕罪!”他一边说,一边将康有为请到贵宾的座位上,连声呼唤家人上茶。
   
张謇之所以能因半联妙对而如此敬重康有为,就是因为康有为所对的这比下联着实不简单。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儒教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夫子所创立,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所以历代读书人均被称为儒人三才,指天、地、人。康有为说自己是个儒人,当然名副其实。那么,既然为儒人,论,康有为当居,所以他说不敢在后;而若论,康有为则应在,所以他又说不敢在先。这两个不敢,十分巧妙地回答了张謇提出的两个还居,不但保住了自己的面子,而且表现出作为儒人的水平。
   
张謇、康有为所对的这副妙联,乍看上去,似乎不过是宾主间的一问一答,仅仅是座次之论而已。然而,正是这一问一答,才足以看出其问得有趣,既刁钻又困难;答得巧妙,既圆滑又不失大家风度。足见二人文才、智慧之不凡。
   
后来,康有为曾为北京袁崇焕庙题写了这样一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辽东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是明代抗金英雄,天启六年(1626 )抗后金获宁远大捷,升任辽东巡抚。次年又获宁锦大捷,崇祯皇帝授以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 )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讯星夜督师驰援,谁知崇祯皇帝误中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而杀之。这一冤案,对明朝来说是在存亡未卜之时自毁长城。康有为依据袁崇焕生前的作为,中肯地指出其身世重系着中夏存亡的国运,这样的人应当长命百岁,可惜当时乃蒙大难,惨死非命,巨星殒落,真是死重泰山!所以为英魂修建了千秋享庙,其香火当万年不衰。尽管如此,我们这些后死者如果再听到战斗的鼙鼓声,定会想起防守辽东的将帅来,他一夫当关就能隐若敌国,可是我们到何处寻觅呢?怎样才能更得先生您呢?上联写袁崇焕死重泰山,下联倾诉后祭者之哀情,语重情深,感慨良多,催人泪下。
   
有一次,康有为游九江,曾为当地一名官员题赠对联一副:
   
左江右湖,兼领庐阜;荻花枫叶,且官浔阳。

  
 据吴恭亨《对联话》。
   
以极切其地而久负盛名,故吴恭亨在其《对联话》中赞此联:十六字如铸精铁,且不能搬向他处。真是一语中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捕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废除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诏令。戊戌变法遂告失败。戊戌六君子遇难后,逃亡日本的康有为曾撰书一联,表达自己对后党的无比愤恨和对死难者的无尽哀念。联云: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己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
   
虽仅数十字,却包涵了丰富的内容,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预见,又将其与六君子的被害联为一体,集成巨观,不愧为哀挽联中的宝墨。他还专为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写过一副挽联,久传不衰: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复生是谭嗣同的字。作为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康有为运用嵌字格将谭嗣同的名字嵌在联首和联腰位置,哀悼死者不能复生;下联则以自己的名字嵌在相同字位上,检讨自己的没有作为。上联为哀悼语气的陈述句,感情真挚,极度伤心;下联是感叹式疑问句,含义深沉,耐人寻味。采用嵌字格撰写挽联,本不多见,而此联更显得天衣无缝,实乃最大特色,非大手笔不能为矣。
    1917
年,康有为60岁生日时,曾撰制自寿联一副,贴在祝寿戏台上。联曰:
   
傀儡曾遣登场,维新变法,备历艰辛,廿年出奔已矣!中间灰飞劫易,几阅沧桑,寿人笙磬忽闻,北海劫来如梦幻;
   
歌舞业经换剧,得失兴亡,空劳争攘,一世之雄安在?此时雾散烟消,徒留感慨,老子婆娑未已,东山兴罢整乾坤。

   
对他当年政治活动的失败,吁嗟不已。
   
康有为擅长联语,除上述者外,还有一副很有名气的对联,是贺吴佩孚50 岁生日一联:
   
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此联切合吴佩孚的身份,又点出是其50 岁生日以及做生日的地方——洛阳,还写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堪称佳作,一时传遍天下,但也有得太过之嫌,故康有为随后又写了一联赠给吴佩孚: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虽周公之才美,使骄吝不足观矣;
   
闻过则喜,见善则拜,若诸葛之公明,能集思庶广益焉。
    则是对吴佩孚的刚愎自用加以劝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