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丘逢甲才名震宝岛

 胖门神 2012-01-12

丘逢甲才名震宝岛


   
清同治三年(1864),恰恰是60年一轮回的甲子年。这年12 26(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午夜,福建省台湾府(今为台湾省)淡水厅双峰山下的铜锣湾里,万籁俱寂,辛苦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在李氏家塾设馆教书的穷秀才丘龙章家里,仍然灯火通明。忽然,一声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又一个新生命降世了!仿佛是要庆幸自己生逢甲子一样,刚刚坠地的婴儿,声音是那么洪亮。丘龙章(1833—1911)又名元宝,字诰臣,号潜斋,时年31 岁,元配妻子胡氏生下长子先甲后不久就辞世了,这是他的续弦陈掌妹给他生的第一个孩子,新生婴儿降世在这人们都说大吉大利的甲子年,使曾在科场失意的穷秀才丘龙章乐得合不拢嘴,猛想起延平郡王郑成功也是在甲子年降生的,于是他灵机一动,给儿子取名为逢甲,乳名秉渊,一心期望这孩子将来能科甲及第,青云直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丘氏的远祖是河南卫辉府封丘县人,后举家迁粤,到丘逢甲的曾祖丘仕俊,才定居台湾,因此丘家在台湾算是客家人。丘逢甲的祖父丘学祥会祖传的拳术,内外功兼修,喜欢扶弱抑强,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侠义闻于一方,连丘逢甲同父异母的哥哥先甲也自幼随祖父习练拳术,舞枪弄棒。丘龙章秉性斯文,不愿习武,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到咸丰六年(1856),他考中了秀才,后又被选拔为贡生,这样,丘家才算有了文人。3年后,丘龙章到福建参加乡试,落第归来便做了自食其力的塾师。乡村塾师很清苦,不过是个半饥半饱清闲客,丘逢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丘逢甲(1864—1912)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名气的人物,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字仙松,号沧海,一生作过近万首诗,诗作近于散文,有《岭云海日楼诗抄》传世。丘逢甲幼时十分聪颖,又兼勤奋好学,所以早岁便很有些名气,遍传宝岛台湾。
   
丘逢甲的启蒙教育,是从家庭中开始的。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能过目不忘,两岁时,丘龙章抱着他指着李氏祠堂大门上的等字教他辨识,过后再问,竟能百试不误。稍长,丘龙章又让他跟着私塾里的大孩子们一道读《三字经》、《千家诗》,读过之后,他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如流。穷秀才出身的丘龙章把希望寄托在了小逢甲的身上,便细心地随时加以点拨,因而丘逢甲进步极快,“6岁能诗,7岁能文9 岁时,他写了一首题为《学堂即景》的七言诗:
   
三落书房菊蕊开,玲珑春色满园堆。儿童扫经尘埃地,灌者观花影上来。
   
丘龙章见他小小年纪就能把学堂前菊花盛开的景况描绘得这样真切、形象,自然有说不出的欣喜,他想再考考丘逢甲,便以万寿菊为题,要丘逢甲用字韵再写一首。丘逢甲思索片刻,便提笔写道:
   
采见南山几岁童,古色古香艳秋容。爱花合为渊明寿,酒浸黄英晋万钟。
   
丘逢甲小小年岁竟能如此文思敏捷,且勤奋好学,丘龙章愈加喜爱,要求他也就格外严格,他不论走到哪里,总要把逢甲带在身边,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启迪和教育,给他耐心讲解祖国的历史和古代先贤的故事。这使丘逢甲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劳苦民众的疾苦和耕织稼穑的艰难,都有了较具体、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1872
年冬,丘逢甲的祖父病故,丘龙章按照父亲的临终遗言,携家回到台湾彰化县老家定居。次年春,丘龙章去彰化三角庄(今台中神冈)魏家设馆授业,丘逢甲也随着父亲在塾馆就读。三角庄是个文风鼎盛的地方,当地有一家吕姓望族,藏书之丰,达数万卷。在吕家坐馆的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市)举人,名叫吴子光。这位先生学识渊博,弟子众多,有不少著述,更与丘龙章相交甚笃,丘逢甲常随父亲出入吕家,很快便与吕家的汝玉、汝修、汝城三兄弟结为好友,同拜吴子光为师。丘逢甲此时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借阅了吕家丰富的藏书,大大扩展了知识面,弥补了家学的不足。吕家还建有一座文英书院,并组织了一个名叫文英社的小文学团体,丘逢甲参加文英社课艺,他写的《继而有师命》文笔奇丽,被誉为社中之冠。
   
光绪元年(1875),丘龙章转到离家较近的新伯公刘氏家塾教书,这里学童较多,当时虚龄才12岁的丘逢甲竟然能一边刻苦用功读书,一边帮助父亲课童,当起小先生来了。丘逢甲虚岁14岁那年(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 ),台湾府衙所在地台南举行院试,丘逢甲年龄不足报考却跃跃欲试,再三恳求父亲让他前去应考。丘龙章拗不过儿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丘逢甲的年龄虚报成16 岁,亲自送他去府城应考。从他家到台南,一路全是山,步行要走六七天。由于家贫,无钱雇轿、骑马,父子二人翻山涉水,晓行夜宿,第3天才到诸罗(今嘉义)县境。年幼的丘逢甲从未走过这么长的路,体力不支,双脚打满了泡,实在走不动了,丘龙章只好背着他赶路。途中正好遇上丘龙章的老友黄明修,两个老秀才聊了起来,黄明修关切地问:背着孩子到哪里去?”丘龙章照实说:带他去府城应试。黄明修惊讶地问:年纪这么小就报考?”“他喜欢,就让他试试吧!”黄明修眯着笑眼拍拍丘逢甲:果真有才学,那我就出一比对句你对对,好吗?”丘逢甲点了点头。黄明修便出句道:
   
以父作马。
   
明指丘逢甲让老父亲背着赶路之事,实是有意打趣。丘逢甲头一偏,略加思索,马上应对道:
   
望子成龙。

   
民间所传丘逢甲所对此联联句有异。作:将父作马;望子成龙。关于此联来历,民间传说不一。或曰明代杨升庵幼时对某官出句;或曰林则徐幼时对某宗师;或云蔡锷幼对自己的老师樊先生。所对联语也各有差异。《七修类稿》则指为明代四杰和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何景明事。何景明幼时聪异好学,某年入场应试,因年龄太小,其兄只好背着他去赶考。御史见之,出句道:弟骑兄作马。何景明应声对道:子征父攘羊。攘羊语见于《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言因羊来入自己家,父即取之。御史没有想到自己据实顺口说出的半联戏语,倒引出少年何景明一番引经据典的对答。再一细问,才知何景明年岁虽小,《四书》却读得很熟,且能运用自如。半副对语,也表现出何景明这个小小书生正直的品德。
   
不仅对得工整贴切,而且暗喻父亲苦心栽培的心情,回答了出句的问题。黄明修听罢眼睛一亮,连连点头称赞。应考那天,丘龙章的心情比他当年入闱应考还不安。一大早,他就唤起丘逢甲,左叮咛,右嘱咐,直把他送进学政衙署考棚。这时,恰逢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本科主考官、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亲临考场巡视,便亲自测试。丁日昌问了丘逢甲的名字及其由来,觉得逢甲这个名字起得很有意思,便出了:
    
甲年逢甲子。
   
半副相当难的上联,要丘逢甲对出下联。丘逢甲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并未觉其难,在巡抚大人面前半点也不慌乱。他沉思道:今年是丁丑年,主试学台大人姓丁,何不——,灵机一动,应声对出下联:
   
丁岁遇丁公。
    真是天衣无缝,妙趣天成。丁日昌听罢大为欣喜,见他文思如此敏捷,当即令人摆出文房四宝,以《全台利弊论》为题,要丘逢甲应试,进一步测试他的才志。
   
丘逢甲当时虽年未及14 岁,但他平日里善于观察、思考,留心国家大事,知识面又比较宽广,因而成竹在胸,提笔疾书二千言,文不加点。文章还未写完,丁日昌就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凑上前去观览,并连连颔首称赞:奇童,奇童!”之后,又让丘逢甲作咏台湾风俗的竹枝词,丘逢甲竟一口气作了一百首,丁日昌大为惊异,称赞不已。日已中天,喜出望外的巡抚兼学台丁日昌命设宴款待丘逢甲父子。可当午后卷完,通场交卷者尚寥寥也。当日考场放门时,道府诸官入见,丁日昌手持丘逢甲的试卷向他们一一展示,官员们听了,无不同声连赞奇童!”丁日昌当即对众人宣布,丘逢甲为这一科院试第一名,并亲自赠送东宁才子石印一方,以资鼓励。东宁是台湾的别称,东宁才子也就是台湾才子的意思。从此,东宁才子丘逢甲的美誉便在宝岛台湾的士林学子中传开了,这为他后来号召和组织台湾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起到了很好的舆论作用。
   
丘龙章这次带儿子到台南府应试,本意只是想让他去开开眼界,没料到儿子竟真的金榜题名,初试得志,成为台湾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一名秀才。
   
中法战争不久后的光绪十一年(1885)秋,丘逢甲首次横渡台湾海峡,到省城福州参加乡试,初试不利,他在福州稍事休息和游历后就返回台湾继续攻读。这年10 月,台湾改建行省,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不久,在中法战争中请缨赴难立有军功的唐景崧升任台湾兵备道,后又兼任台湾省学台。唐景崧本来出身翰林,颇有文才,喜欢舞文弄墨,到台湾任职后,四处寻芳揽胜,罗致文人,结交雅士,时常邀请僚属到官邸举办文酒之会。因丘逢甲早有神童才子之称,加上他有一次看到一本吟咏台湾风土人情的《台湾竹枝词》小册子,感到十分新艳,访知是东宁才子丘逢甲的手笔,便立即请丘逢甲到官邸叙话。一席交谈,唐景崧觉得这个年轻人出语不俗,才智过人,十分欣喜,当下就收丘逢甲为帖拜弟子。由此,唐、丘两人便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光绪十三年(1887),丘逢甲的三弟树甲(崧甫)也刚满14岁就获全台童子试之冠,所作《芦中人赋》深得刘铭传、唐景崧赞赏。兼管学政的唐景崧便命丘逢甲携弟弟树甲去他主持的台湾最高学府海东书院深造,攻举子业,并延聘丘逢甲入幕佐治文书。唐景崧有一座题名万卷楼的藏书楼,藏书极丰,丘逢甲当了唐景崧的幕僚之后,便有机会在这里再次博览群书了。这时的丘逢甲已具有相当的阅历和学识,更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这次读书机会,比之他少年时代在三角庄吕家更为难得。
   
唐景崧与当时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关系密切,是个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较为开明的洋务派官员,他的藏书种类繁多,既有民间难得一见的官方典册文书,也有许多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译著。丘逢甲钻进万卷楼里废寝忘食、如饥似渴,于古今中外朝闻国政,及百家小说,无不览,亦无不记。由此,学识更是突飞猛进,景崧有所疑,问之,答如响。但他并不是立志做个书虫,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思考和探悟新的道路。他在这里写成了一篇很有见地的文章《中国学西法得失利弊论》,洋洋万言,能会中西之通,唐景崧读罢连连称赞夸耀。由于丘逢甲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且兼通中西之学,因而深得唐景崧的赏识。有一次在酒宴上,唐景崧当着众宾客的面,吟诵一联,盛赞丘逢甲:
   
海上二百年,生此奇才;腹中十万卷,佐我未能。

   
有民间传说称,唐景崧赠丘逢甲的这副对联,是丘逢甲考中进士,辞官回家乡执教时。因丘逢甲立志家乡教育,培养国器,开发民智,振奋民气,服务乡梓,故唐景崧在联中云佐我未能
   
众宾客听罢,赞不绝口,咸以为允恰。但一贯虚怀若谷的丘逢甲却连声说:过誉了,过誉了。小生不敢! ”其后,唐景崧又手书此联,赠给丘逢甲。
   
光绪十四年(1888)夏,丘逢甲再次横渡台湾海峡,赴福州参加乡试。这一次,他同儿时的好友吕汝修同榜中举,丘逢甲榜列第28 名。俗话说,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丘逢甲中举归台,有钱人家争相以优厚待遇礼聘他去任教,有志科场的童生也常以礼敬请他批改诗文,因此,他的家境也由此渐渐宽裕起来。
    1894
5月,朝鲜爆发东学党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借口保护日本侨民,突然派出重兵占领了仁川到汉城的军事要地。7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28日又出动陆军4000多人向驻扎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对中国不宣而战。清军在前线战败的消息接踵而来,继牙山、丰岛惨败之后,黄海失利,旅大吃紧,辽东告急。全神观注着战局发展的丘逢甲此时如坐针毡,他料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台湾势必难逃战祸。可是,环顾台湾防务,驻军仅数十营,约三四万人,守备十分薄弱。丘逢甲心情十分沉重,想到国难当头,平生抱负此时不施更待何时?于是,他下定决心,毁家纾难,投笔从戎!
   
这年8 月间,布政使唐景崧受命帮同台抚邵友濂办理台湾防务,丘逢甲得他的同意后,倾家财以为兵饷,开始招募义勇,举办团练。此举得到了他父亲丘龙章的支持,一门子弟能执干戈者,尽令从戎。丘逢甲为此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不辞劳苦,四处奔走,晓以大义,动以利害,发动青壮年踊跃从军。
   
丘逢甲素以诗文饮誉全台,尤其是考中进士后,他弃官从教,服务乡梓,多年来主讲台中、台南等处书院,门生弟子和诗友遍及台湾各地,无论在士林中还是在一般民众中,他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在这国难、台事危急的紧要关头,他以守土拒倭作号召,立刻引起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响。一时间,爱国忠勇之士群起响应,从者如流,很快就组织起一支人数众多的团练队伍。唐景崧在送呈清廷的奏折中称:臣于闻动之初,即商邀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遴选头目,招集健儿,编伍在乡,不支公帑,有事择调,再给粮械。现台湾府所属4县已挑集140000 人,编为义勇26 营,造册前来。南北两府,并令丘逢甲一体倡办。该主事留心经济,乡望式符,以之总办全台义勇事宜,可经备战事而固民心,于防务不无裨益
    10
月中旬,台抚邵友濂调往湖南,唐景崧奉命署理台湾巡抚,随即奏准朝廷,于11 月间正式委派丘逢甲招募义勇,以备择调,并将团练改称义军。在丘逢甲的积极组织和发动下,各地义军人数与日俱增,声势浩大,号称10 万之众,被编为140多个营。义军基本上是当地农民,各营首领大多是秀才以上出身的爱国知识青年,其中不少是丘逢甲的门生子弟或亲朋。丘逢甲的哥哥丘先甲就是字营统领,三弟树甲则是全台义军营务处帮理。因而一时间丘氏三杰在义军中传为佳话。
   
丘逢甲倡议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坚持抗御外侮,虽兵败受挫,但英勇悲壮的爱国精神,通过他的大量诗作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表现了出来。写诗之余,丘逢甲也常写对联,成为台湾有名的制联大家。
    1895
8月初(光绪二十一年),丘逢甲一行抵达福建泉州。在台湾连续数月的繁剧忧劳,本已使他身心憔悴,抵岸后,他触景生情,想到国破家亡,不禁气急攻心,竟连日呕血数升,卧病不起,直到半月之后才动身返粤。这年9 月中下旬,他们回到了广东镇平印山村。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当年就是从这里东迁台湾的。印山村的居民大多是丘逢甲的同宗亲属,在父老乡亲们热心帮助下,丘氏兄弟在印山村以西的庐山脚下,买了一片古姓废墟,建起了山居,他为这座新居取名心太平草庐,名其堂曰培远堂,还自书门联一副:
   
培成国器;远大家声。
   
后又请潮州知府李士彬和编修吴道熔为两侧书房各题一副匾额。右为念台精舍,左为岭云海日楼,并将村名改为淡定。此时的丘逢甲,心情极愁苦而又十分矛盾。他蛰居山乡,更村名为淡定,取庐名心太平,但内心却既不恬淡也不平静。他毕竟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对台湾故里有着深挚的感情,更何况国恨未雪、壮志未酬,他怎么能,又怎么能”?他告诫子侄:台湾同胞400 万,尚奴于倭,吾家兄弟子侄当永念仇耻,勿忘恢复!”近代杰出诗人、卓有远见的政治家、新闻记者和颇有建树的外交家黄遵宪,与丘逢甲是一对挚友。在此期间,他二人经常在黄遵宪的人境庐中会晤,畅叙友情,宏抒国事,感叹时世,慷慨悲歌。
   
人境庐无壁楼上,至今还保存有丘逢甲撰赠黄遵宪的一副对联:
   
陆沉欲借舟枳往;天问翻无壁受呵。
   
用语巧妙,构思不凡,是一副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对联艺术佳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丘逢甲当时的思想和生活。由于连年为国事、教育忧劳奔走,丘逢甲积郁成疾,就在南京会议期间,他突患严重肺炎,口吐鲜血不止。1912 1 月下旬,他告假南归,途经厦门,听说福建局势不稳,甚为焦虑,扶病电劝福建都督孙道仁,促其迅即召开省议会。舟至潮州,丘逢甲接到他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的来电,而且说他将被推举为广东都督,一时间,京、穗两地函电交驰,敦请丘逢甲前往赴任,这时他因身患重病,不得不急返镇平山居调养。是年2 月上旬,丘逢甲返抵淡定,过了五六天,病情突然恶化,2 25日凌晨,丘逢甲勉强说出他最后的两句话:死了必须南向而葬,我不能忘记台湾啊!”一代才子丘逢甲与世长辞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思念着故土——宝岛台湾。这时,他年仅49岁。
丘逢甲英年早逝,南北为之哀悼,居住在广州等地的台湾同胞尤为悲痛,联名敬送挽联、挽幛、挽辞。有一副挽联写道:
   
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只手难支新建国;
   
痛今日大星殒地,只剩二三遗老,北面同哭故将军。

   
这副挽联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寄托了台湾同胞对这位东宁才子革命大绅和杰出的爱国者的无限哀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