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体重」不如量「体温」

 yagi1 2012-01-12

量「体重」不如量「体温」

「冷」等于体温低下,与各种疾病的起因有关,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现代人每天必须测量的不是体重,而是体温。

现今可能只有少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体温能达到36.5度;而几乎所有人的体温都只有36度左右,甚至不到35度。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畏寒、水肿、肥胖、过敏、胶原病、高血脂症、生理不顺、生理痛、慢性疲劳症候群、痛风、糖尿病等各种症状,甚至是肺炎、支气管炎、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不要以为低体温只是年轻人特有的现象,现在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几乎都是低体温,这样一来自然经常生病。

那么我们温热身体的「热」是从哪里来的呢?来源当然就是食物。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嘴里,食物就会在体内产生化学变化,就会产生热。

身体所需的大部分糖类来自于淀粉,藉由唾液和胰液中的淀粉酵素分解成双糖类的麦芽糖,但也有一部分糖类是从蔗糖(砂糖)、乳糖等双糖类中摄取。麦芽类、蔗糖、乳糖会分别由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从小肠进入血液。

而蛋白质则是由胃液中的胃液素,以及胰液中的胰蛋白酶等酵素分解成氨基酸,再从小肠吸收。

食物中的脂肪(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是由胆盐或胰液中的解脂酵素分解成脂肪酸和单酸甘油脂,从小肠进入淋巴管,蓄积在脂肪组织里。必要时会成为脂肪酸进入血液,与血清白蛋白结合,成为游离脂肪酸,被运送到各个组织,成为能量来源。

人体吸收糖类、氨基酸及游离脂肪酸等能量来源后,会经由各细胞里的小器官--「粒腺体」的「柠檬酸循环」氧化,产生能量。

身体就是藉由这种能量来维持骨骼肌的收缩或生物体的运作。热就在体内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的运作下产生,体温也就得以维持。

人在安静时,重量占体重一半的骨骼肌产生最多热量,而心脏重量只有体重的0.5%,却产生11%的热量,可见产能之大。此外,肝脏的重量虽只有体重的2%,生产的热量却达20%。

不过,当肌肉量多的人,一旦开始运动身体,肌肉产生的热量比率会提高到近80%。由此可知,要让体温提高,改善寒气,预防疾病,肌肉运动是多么的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