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圆壶
|
|
通高14.7cm,口径8.5cm 镇江博物馆藏 壶为鼓腹,短颈,平底,浅挖假圈足,有扁圆形泥条柄。壶流短直,上细下粗,壶嘴前端平削,与壶口平。盖钮中心有一圆形排气小孔,
钮下有一圈凹槽,可供系绳便於提携。制作工整。壶底有一葫芦形戳记款 。1965年镇江市水泥厂出士。
|
图片[1]
 | 陈鸣远-莲形银配壶
|
|
陈鸣远-莲形银配壶 通高8cm 清代、陈鸣远制 苏州文物商店藏 壶身呈莲蓬形,鼓腹下部渐收敛。壶身四周饰八片宽体莲瓣。壶嘴短,饰荷叶纹。壶盖面上以六颗莲子装饰在圆形钮四周,钮和莲子均能活动。壶盖和壶口结合紧密。壶肩部装有一藕节形的银配。在壶身一莲瓣上刻有“资尔清德烦暑成涤君于友之以永朝夕”铭文,并列有陈鸣远名款及二篆书印“陈”、“ 鸣远” |
图片[1]

图片[2]

| | |
|
|
|
清-扁壶 通高5.5cm,口径7cm 准安市博物馆藏 泥质为淡赭色,器面呈星点状壶身扁圆,敛口短颈,鼓腹,短流,圆把,流、把高度与壶口相平,流内壁为一眼。壶底内凹,中部刻阴文 楷书“大彬”二字。此款系仿明代宜兴制陶名匠时大彬之款,与真品相比,在起笔收笔处运刀不够利索,略显滞软,但在仿品中为佳作。此壶1986年1月从准安市河下镇清王光熙墓葬中出士,同时出土曼生三足扁壶及王氏各种印章三十一枚。 |
图片[1]

|
|
|
清-扁壶 杨彭年制 通高5.5cm,口径6.8cm 南京博物院藏 造型为扁鼓形,敛口,平肩,侈腹折收成平底,假圈足。盖表饰凸弦纹一道,钮为乳钉状。管状流,环形把。制作精致,质地细腻,色泽暗红。把下端钤有“彭年”二字阳文隶书小印,腹壁镌刻行书“止流水以怡心”,署“曼生”。底钤有篆书阳文“阿曼陀室”方印。
|
图片[1]

|
束竹柴圆壶 高7.7厘米 宽9.3厘米 明 陈仲美 此壶造型是仿自然形一束竹柴,材质为紫砂团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生趣盎然。形制以年久风残的竹柴组成壶,刻划精细入微。壶身有竹枝作壶嘴,把手亦拗竹枝制成。整体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形像真而悦目。这是陈仲美的佳作之一。陈仲美到宜兴专事紫砂,把瓷雕艺术和紫砂壶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仿自然型的新风格,同时又是将刻款和印章并用的高手。壶底刻有“万历癸丑陈仲美作”八字楷书款。癸丑为公元1613年。陈仲美原为江西景德镇制瓷高手,后移居宜兴,在此专心制作紫砂壶和香盒、花杯、狻猊炉、鹦鹉杯等玩器,重锼叠刻为其技艺的最大特点。《阳羡茗壶系》称之陈仲美作品为“神品”。 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
图片[1]

|
圆珠壶 高9.6厘米 宽8.9厘米 明 邵亨裕 此壶泥质呈紫褐色,圆珠造型,素面素心,无一点装饰,其壶口、盖、钮、嘴、肩、把均配合得十分协调和谐,匀称流畅,给人以“珠圆玉润、稳、匀、正”之感。壶身为大圆珠,壶钮为小圆珠,成趣对应;壶流伸曲自然,壶把端握便利,简洁圆润可爱,品茗赏壶摩挲,呈珠光宝气则更宜人,接触此壶似乎感觉到一点紫砂茗壶的灵气。壶底有“邵亨裕制”四字篆书款印。 邵亨裕,又名文银,明万历七年至清顺治四年间(1579-1647年)人,原籍江西婺源。与邵亨祥(文金)同胞兄弟,都是时大彬的弟子。亨祥仿古大彬汉方壶独绝。亨裕制作文巧,饶有时门风格。 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
图片[1]

| | |
|
明-球形壶
通高12.8cm,口径7.6cm, 镇江博物馆藏, 壶腹为球形,无颈,俗称“一粒珠”。:三弯式管状流,流口略低於壶口。柄外圆内扁平,壶底内挖假圈足,略内凹。壶盖已失。口沿外刻五圈极细的弦纹。1965年江苏省丹徒县辛丰山北公社前桃村古井中出土. |
图片[1]

|
近代-扁掇球壶 通高8.1cm,口径8.4cm 陈寿珍制 镇江文物商店藏 陈寿珍是近代制壶名匠,他的壶除用料精细、做工考究外,更以造型的简朴厚重见长。此壶腹部扁圆,肩有圆棱,平盖,。底部印:“冰心道
人”阳文篆书款,壶盖内及壶内底心内有“寿珍”篆书印款。 汉扁壶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万泉有此壶式,受曼生壶式影响,较早出现流线形。程寿珍汉扁壶总结前人经验,反复造化精炼,使款式成为线型变化处理和造型艺术的典范。壶身扁,口盖大,是民国初年赏壶标准,方便冲水、利于倒置茶叶。程寿珍之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构成划时代光素器代表作,掇球壶圆韵可亲,仿古壶气雄大度,汉扁壶端庄挺拔,为艺界人士称道,是近代设计思想融注于紫砂壶设计的丰硕成果。 |
图片[1]

| | |
|
邵全章~梅花周盘
此壶盖款全章,底款艺光陶厂,听徐可棠老师说,这是当年他父亲徐祖莼前辈在宜兴开的陶器店的名字
刻绘没有艺人的落款,上面有【瑞元先生清玩、弟邵全章敬赠】的字样,目前还不清瑞元是何许人也,邵全章的作品台湾流传比较多,当年有多作品都是为国民党的政府官员做礼品而定制。
壶上有戊子年的落款,那么这把壶是1948年制作的,当年邵全章36周岁,是他的本命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