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很多人認為,年輕人為了存第1桶金,應該盡量節儉度日,是嗎?
答:如果你月薪不到4萬元,我認為你就不要去儲蓄、不要累積財富、不要跟會,也不要寄回家裡,要把薪水花掉,去擴大自己的視野、交很多朋友、累積很多知識。如果只賺4萬元,要儲蓄、要拿回家裡,那會過得很慘,年輕就是要擴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縮小。
我都這樣勸我的朋友,否則出社會以前,爸媽會給錢讓小孩去補習,什麼錢都在花,可是出社會以後,卻要孩子拿錢回家,一下子把孩子綁死,為什麼?至於要儲蓄、要寄給爸媽,我認為等月薪達到6萬元以後再做。
但我不是要大家不要累積財富,而是要增加自己的能量,像去登聖母峰、單車環島,都是增加能量,能量增加後,就會有非常多累積財富的機會。錢要花在擴大自己能量,我創業的時候一塊錢都沒有,因此存200萬元對我創業也沒有幫助啊!可是我跟朋友互動很好,可以馬上借到1億6,000萬元創業。所以,眼光不要那麼淺,每個月省5,000元,省到的都是跟朋友去看電影、喝咖啡、去同事家裡看小Baby的錢,這樣非常笨。
我們公司鼓勵體驗、不鼓勵物質炫耀,體驗可以擴大視野、增加自信,但是物質上的虛榮只是一種壯膽,那是不一樣的。我鼓勵每個人一輩子要吃100顆星米其林餐廳,平均一家1.5顆,所以你要吃60~70家米其林餐廳,這叫體驗。
理財講究合宜的分配》無論自私或委屈自己,都不好
問:所以年輕人應該把賺到的錢全部都花在自己身上,投資自己?
答:不是,這種價值觀反而很偏頗,人應該要全方位的分配財富。例如來我們公司應徵的人,說他一個月賺8萬元都投資在自己身上,去補習、投資自己,這樣的主管對下屬會好嗎?不會啊,他很自私;如果他8萬元都花在下屬身上,這樣也不對,因為自己都沒有照顧好,只去照顧身邊的人。
所有事情應該從自己開始,然後是老婆、小孩、父母、兄弟姊妹,接下來才是其他的關係,像漣漪一樣,石頭丟下去,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如果分配錯誤,表示價值觀、判斷力有問題,所以我從理財方式就知道一個人的想法,知道這個人會怎麼做事情、會不會得罪人、會不會得到人家尊重。
問:大部分人工作,都是為了累積財富,你呢?
答:我很怕財富會超過我所需,這會擾亂我的價值觀。但我現在找到繼續奮鬥工作的動力了!因為我把名下大部分王品的股票都捐出去,其中50%捐給用我爸媽名字成立的基金會。那個基金會只做一件事,所有台灣國民小學的小朋友,家裡貧窮的,一人一年5,000元,以王品今年可以配的股利看,5,000張股票可以有6,000萬元股利,預估明年會更多,這些錢就可以資助1萬2,000個家庭。
我跟員工講,我們以前努力工作是為了照顧公司8,000位同仁,現在還有台灣1萬個貧窮家庭,這是大家的成就感跟責任,讓我覺得賺錢很有意義。這樣不但工作的動力出來了,而且當我這樣做以後,公司陸續有20多位同仁也回去自己或是父母的母校設立獎學金。
有位西堤的主管就用他爸媽名字提供獎學金,他媽媽已經80幾歲,不太能走路了,聽到孩子這樣做,當場哭出來,覺得孩子很有成就。這讓我覺得真的很有意思,我們賺錢就對了,很有價值。所以我打算公司股票正式掛牌上市那一天,把獎學金的名單列出來,看能不能弄到50個獎學金,變成全台灣擁有最多獎學金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