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理的起源与儒教的回归

 昵称1154344 2012-01-15
 
  一. 伦理的起源 - 官能反应说
  
   伦理的起源问题是伦理学最根本的问题。伦理起源的背景为何? 伦理萌生的条件为何? 伦理发展的动力为何? 伦理演化的蜕变过程为何? 伦理与宗教的关系为何?道德准则的机制为何?这些问题均有待系统而严谨地研究和分析,方能取得对伦理本质、形态、功能和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并对伦理的未来方向能够有所预想。
   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要正确认识伦理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还有赖于起源问题的深入发掘和厘清。至今伦理思想家们所提出的起源学说,大体可分为主观主义论、自然论和超自然论三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实际上,这些起源学说均未触及伦理演化最原始的根源。本文将伦理的演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人类远祖在四个阶段中的发展状态,具体分析并论证伦理在四个阶段中的必然演化过程。
  
   (一) 官能反应的蜕变
  
   伦理的原型是生命的一种交往模式。因此伦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和人本身都是漫长演化史的产物,它们的生成过程跨越了生命阶和人文阶两个领域。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逐渐形成原始的氏族制社会,并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伴随产生了社会态下的伦理体系。然而在氏族制社会产生之前,人类约在20多万年前已发展出原始语言,并随着语言结构的不断发展,伴随产生了语言态下的伦理体系。同样,在语言诞生之前的生命阶中,原人在数百万年前逐渐发展出高级哺乳动物的大脑,并随着脑组织的发展完善,伴随产生了思维态下的伦理体系。而在原人发展出新哺乳动物脑之前,原人的始祖完全处于一种官能反应的原始交往模式中。由此可知,伦理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生命起源的早期阶段,任何企图将早期奠基阶段排除在外的理论,都无法清楚论证伦理的根源,更无法解释道德的普遍必然性。在数十亿年的生命早期阶段中,低等动物只具有感知能力,因此所有的伦理行为均为本能反应形态。直到约三百万年前,原人才具有了高等的认知能力。而在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中,人类直到20多万年前才发展出原始语言,并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逐渐形成原始的氏族制社会。
  
   (二) 其他起源学说的谬误
  
   两千多年来,伦理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伦理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可分为三种基本的伦理起源理论。下面即对其稍加介绍,并逐一加以批驳和证伪。
  
   1. 主观主义论
   这种伦理学说主张道德起源于人类主体的内心世界,它认为道德是人的观念和意志的产物。
   此假说的解析与批驳:
   (1) 观念和意志均奠基于人类的高级语言。观念是促发意志的基础,而观念则是长期实践的抽象产物。亦即是说,必然是先存在某种具象的道德行为,而后才有据此行为之抽象观念的提出。绝不是先有某种抽象的道德观念,而后才产生据此观念之具象行为的表现。由此可知,绝不可能存在「绝对命令」这种先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只能在道德行为中逐渐约定俗成,它绝非人类内心世界的主观产物。
   (2) 伦理的发展具有极为漫长的演化过程。在人类语言诞生之前,它已在本能与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早期的伦理行为。
  
   2. 自然论
   这种伦理学说主张道德起源于自然界的某种基本形式。它认为自然界的某一基本物质或人性即蕴含道德的普遍法则,而道德的普遍法则即是某一基本物质或人性的直接产物。
   此假说的解析与批驳:
   (1) 现象世界存在自然法则与人文法则两大类,而自然法则分为物理法则和生命法则两类,而生命法则又分为繁殖法则、运动法则和思维法则三个阶段。事实上,伦理是起源于思维法则阶段,而思维法则阶段远远晚于物理法则阶段,它们两者之间还存在繁殖法则和运动法则两个阶段。由此可知,虽然物理法则阶段要早于道德起源的思维法则阶段,但是它完全超出了道德普遍法则的生成过程,因此道德的普遍法则绝不是自然界的某一基本物质或某种基本形式的直接产物。
   (2) 道德起源于人我的群体交往过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基本物质或某种基本形式单独演化的结果。由此可知,道德的普遍法则并不存在于自然界的某一基本物质或某种基本形式之中,它也不是自然界某一基本物质或某种基本形式的直接产物。
   (3) 人性中的理性是人类高级语言的产物,而道德起源于语言诞生之前的思维法则阶段,因此道德的普遍法则绝不是人性的直接产物。
  
   3. 超自然论
   这种伦理学说主张道德起源于某个高于人类的超自然存在物,它认为道德是“神的启示”的产物。
   此假说的解析与批驳:
   (1) 此说与科学不符,超出学术探讨范围。
3#
回复 
作者:雨落苍生  回复日期:2011-12-16 23:06:00
  关注
4#
回复 
作者:gzkuru  回复日期:2011-12-16 23:19:00
  说得好
  儒教伦理就是低级的官能反应——猴子的道德
10#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18 10:06:00
  二. 伦理的发展历程
  
   伦理的发展和蜕变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发展累积过程。因此在看待伦理的演化问题时,不应采取片面的、非连续的观点。伦理是一种人我规范体系,而道德则是伦理的方法。基本上,道德是借由情欲和理性二者的机制作用,从而使个体行为符合群体的准则。在这个基本认识下,审视伦理发展蜕变的整个演化历程,我们可从两个层次厘清其发展关系。就本质而言,伦理存在生命互动→认知行为→意志行为→宗教行为四阶段的发展关系,而就形态而言, 伦理则存在官能反应→习俗伦理→意识伦理→社会伦理四阶段的发展关系。
   就内涵而言,习俗伦理、意识伦理和社会伦理三者的定义如下:
   (1) 习俗伦理是一种借由认知的道德欲理模式模仿与适应群体准则的人我规范体系,它存在一种必然、被动的关系。
   (2) 意识伦理是一种借由意志的道德欲理模式违抗与重构群体准则的人我规范体系,它存在一种自由、相对的关系。
   (3) 社会伦理是一种借由宗教的道德欲理模式调整与调和群体准则的人我规范体系,它存在一种应然、主动的关系。
   就发展历程而言,伦理存在下列四个阶段的逻辑发展关系。下面即以发展历程为纲,具体阐述各个阶段的本质、形态与内涵。
  
   (一) 官能反应阶段
  
   这个阶段在本质上属于生命互动阶段,而在形态上则属于官能反应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五亿年前至三百万年前,它属于人类发展的动物时期。大脑是信息处理的神经中枢组织,而在生成较完善的新哺乳动物脑之前,人类远祖是处于一种生命本质的官能反应形态。这个阶段还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伦理体系,但是它是奠定伦理功能基础的准备期。
   这个时期人类远祖的行为是由情欲与感知所支配,个体的行为表现纯粹是一种本能冲动。此时个体只受到来自官能系统的控制,所有行为完全出于必然律的作用。基本上,情欲是动物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自我保存与生命繁殖。在此期间,随着生物进化而不断提升的感知能力,使得生存能力逐渐增强,并促使认知、记忆和感情等能力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个体行为皆源于自然赋予的天性,所有的行为均受必然律的控制,因此个体是处于完全受支配的被动状态。
   这个阶段伦理尚未萌芽,但是人性中追求自我满足的自慊原则,就是大体成形于这个漫长的情欲至上阶段。这个阶段是人性中情欲本能的发展期,它也是人类自慊主义的必然根源。人类远祖的所有本能反应都在追求感官满足,这是一种追求自慊的生理机制。在探讨伦理问题时,如果缺少对人性本能的准确把握,就不可能建构合乎人性的道德规范。在数亿年的动物演化史中,低等动物发展出感知与本能的互动模式,并进而为高级哺乳动物的认知、记忆和感情等能力奠定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12#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19 15:10:00
  (二) 习俗伦理阶段
  
   这个阶段在本质上属于认知行为阶段,而在形态上则属于习俗伦理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三百万年前至二十万年前,它属于人类发展的原人时期。基本上,在生成较完善的新哺乳动物脑后,原人即逐渐发展出一种认知本质的习俗伦理形态。这个阶段的伦理是一种借由认知的道德欲理模式模仿与适应群体准则的人我规范体系。
   这个时期原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情欲与认知所支配,个体的行为表现属于一种受本能与习俗主导的道德模式。此时个体受到来自官能系统的情欲和习俗控制,个体的行为主要遵循个人情欲和群体习俗两个不同的道德抉择准则。基本上,认知能力是原人借以适应群体的主要手段,亦即经由认知、记忆、思维与模仿群体的习俗行为,并借此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在此期间,随着生物进化而不断提升的认知能力,使得个体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并促使感情和意识等能力不断发展。这个时期的行为亦源于自然赋予的天性,所有的行为均受必然律的控制,因此个体仍处于受支配的被动状态。
   这个阶段伦理开始萌芽。因为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个体的天性逐渐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因而产生伦理体系的进化与优化现象。然而习俗伦理所依赖的欲理模式,其“理”是群体习俗之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性,但是它是个人理性的最初根源。这个阶段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肇始期,它也是人类模仿能力的发展期和模仿行为的发源地。唯有在道德实践中具有模仿能力,个体才具有适应习俗伦理的可能性。在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中,原人发展出认知与模仿的行为模式,并进而为现代人的感情、意识和语言等能力奠定了必要的心智基础。
13#
回复 
作者:zh5643  回复日期:2011-12-20 7:21:00
  我自己不爱喝茶,而我老丈人却是对茶颇有些研究。前段时间和女友回了一趟家,为老两口带点什么礼物煞费苦心。还是女友在网上闲逛,无意中发现雅韵阁茶业在做一个活动,派送铁观音样品免费试喝。
  
  我对网络购物不是很感冒,女友却是网络购物的痴迷者。当她和我说这个事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我只是说,你爸爱喝茶,我们给他带点茶叶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什么时候上超市去看看。
  
  女友却不以为然,笑我是个老古董。我想了想,随她去,反正免费试喝又不要钱。女友仔细填了联系方式、收获地址,过两天还真收到了一个包裹,一拆开包裹就闻到了茶叶的清香味,我这个茶叶的门外汉都晓得这个茶叶不一般。包裹里的样品茶有180、380、590、1200等多个价位的茶叶,我也煞有介事地烧了一壶开水细细地品了一番,入口生香,咱也算是喝了一会铁观音,还是免费的。当下也就拍板就给老丈人送这个了。老丈人喝了后也是赞不绝口,这是后话。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倘若你还在疑虑,不妨试上一试,反正又不要钱。免费试喝活动链接是 http:///M24de ,试上一试,总不吃亏。
14#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20 20:35:00
  (三) 意识伦理阶段
  
   这个阶段在本质上属于意志行为阶段,而在形态上则属于意识伦理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二十万年前至一万年前,它属于人类发展的智人时期。基本上,在生成较完善的语言后,现代人即逐渐发展出一种意志本质的意识伦理形态。这个阶段的伦理是一种借由意志的道德欲理模式违抗与重构群体准则的人我规范体系。
   这个时期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情欲、认知与意志所支配,个人的行为表现属于一种受本能、习俗与意识主导的道德模式。从此时起,人就具有了双重属性,其一方面受到来自官能系统的控制,而另一方面则受到来自意识系统的指引。在同时受到必然律和自由律的双重作用下,个人的行为是在情欲本能、群体习俗与个人意志三个不同的道德准则中进行抉择。基本上,智人是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影响群体,亦即个人经由思维、情感与语言交流在意识伦理中伸张自己的意志,借此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在此期间,随着语言进化而不断提升的意志能力,使得个人对群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并促使群体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这个时期的行为源于语言赋予的人性。语言的诞生是人类脱离自然界的根本标志,它也是人类迈入社会形态的前提。语言赋予人类最本质的属性,它也是道德意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此时人的行为已可由自发的意志所决定,因此个人是处于语言结构下相对主动的状态,它是必然律向自由律的一大进步,并使人与动物有了根本区别。
   这个阶段是个人理性和自发的发展期,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与表达性则是理性和自发的根源,从此产生了由“欲”和“理”构成的意识伦理体系。人是跨越生命阶和人文阶的存在物,人类在语言诞生后就逐渐脱离自然王国并跨入人文世界。语言创造了一种信息滋生与传递的崭新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习俗伦理阶段的信息模式,它具有积极作用于群体的主动性。基本而言,道德意识使人类行为摆脱情欲与习俗必然律的控制,行为主体具有了自由抉择的能力。而知识和理性的提升与道德意识的萌发直接相关,因为它使个人意识到重构群体准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知识和理性的作用下,朴素的道德意识开始萌芽,从而形成意识伦理的最初准则。而在语言的不断进化与优化过程中,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强大的知识积累工具。在拥有必要知识的条件下,个人才具有理性与自发的意志,才能表现出具有美德意义的行为。这个阶段是伦理道德的发展期,而意识伦理表现为个人意志对群体准则的理性重构,亦即在道德行为中自发伸张个人的意志。在二十多万年的语言演化史中,智人逐渐发展出知识、理性、自发和意志等特质,并进而为社会生活的计划、组织和协作等能力奠定了必要的交流基础。
16#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21 13:27:00
  (四) 社会伦理阶段
  
   这个阶段在本质上属于宗教行为阶段,而在形态上则属于社会伦理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一万年前至今,它属于人类发展的智人时期。基本上,在原始氏族制社会形成后,现代人即逐渐发展出一种宗教本质的社会伦理形态。这个阶段的伦理是一种借由宗教的道德欲理模式调整与调和群体准则的人我规范体系。
   这个时期现代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情欲、认知、意志和宗教所支配,个人的行为表现属于一种受本能、习俗、意识和社会主导的道德模式。此时人同样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方面受到来自官能系统的控制,而另一方面则受到来自意识和社会系统的指引。此时在必然律和自由律的双重作用下,个人的行为是在情欲本能、群体习俗、个人意志和宗教信仰四个不同的道德准则中进行抉择。基本上,现代社会是依靠宗教信仰来规范个人的行为,亦即个人凭借宗教信仰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借此达到降低社会矛盾的目的。这个时期的行为源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社会道德意识产生的基础。此时人的行为是由宗教信仰和自觉的意志所决定,因此个人处于社会规范下的主动状态。这个阶段的社会道德遵循主观体验基础上的理性原则,它是基于个人自觉的一种符合人性与理性的自由意志。就是在尊重个人领域享有自由与个性的前提下,使社会伦理获得有效的维护。
   这个阶段是社会理性和自觉的发展期,诸如义利和人我等公与私的观念逐渐确立,从此产生了成熟的“欲”和“理”的社会伦理体系。社会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区别在于社会理性是指整体的系统,而个人理性则是指个别的行为。自人类发展出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并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由于生产和生活关系日益密切,促使社会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原始氏族制社会。而在灵性与神性宗教出现之后,社会伦理即与宗教产生联系与融合,使得部分道德准则以禁忌和戒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发展伴随宗教信仰的不断提升,使得社会的规范能力逐渐增强,并促使社会意识日渐兴起。这个时期的道德评价与习俗和信仰密切相关,并表现为道德上的悔罪、改过和行善。本质上,这个阶段的道德乃是调整和调和群体准则的方法,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它的基本原则在于满足人性与社会的要求,而基本途径则在于明确个人与群体的公私分际。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这个分际及其内涵越加清晰,则道德矛盾将会越小。由此可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旦发生变化,它必然会在道德规范中反映出来。然而神灵宗教的道德调整率极低,使其与人性需求与社会发展日益背离。由于人我规范的评价标准遭到严重的扭曲,不仅导致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混乱现象,更迟滞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升,方才促使宗教远离神灵而回归伦理,并逐渐发展为理性的人文宗教。
   人我的群体关系是道德规范的客观基础,而道德规范则是人我群体关系的直接反映。在人文宗教出现之后,宗教和伦理进而高度融合,并使宗教的社会规范与伦理的人我规范趋于统一。从此社会伦理挣脱了神灵宗教的束缚,重新将其主体奠基于人我的群体关系之上。根本而言,宗教不是道德的源泉,因为伦理的萌芽与发展早于宗教。然而在宗教出现之后,首先出现了道德的宗教化现象,就是宗教把道德准则纳入教义之内。而后又出现了宗教的道德化现象,就是宗教将其教义回归道德准则。事实上,伦理本身即具有以道德欲理模式支撑其体系的功能,而宗教的功能仅在于为其塑造共同的道德意识。换言之,社会伦理的可靠保证和坚实基础在于人性中的道德欲理模式,而非神灵宗教的信仰模式。在塑造共同的道德意识方面,它实有赖于人文宗教一以贯之的理性,而非神灵宗教派系分立的神性。普遍的道德准则源自共同的宗教信仰。在共同信仰的作用下,普遍的道德意识开始萌发,从而形成社会伦理的普遍准则。而在人文宗教的社会伦理体系中,个人方能拥有理性与道德自觉的意志,行为主体具备了在一定群体准则下的自由抉择能力,如此才能弘扬具有社会意义的美德。
   这个阶段是伦理道德的成熟期,人类的理性和自觉获得显著提高。社会道德表现为理性对情欲的自觉节制,就是个人凭借理性在道德行为中产生自我规范作用。根本而言,无论是畏惧法律制裁而不做坏事,或者是贪图来世富贵才愿做善事,都无助于培养自觉的、无私的道德意识。社会伦理的基础在于人性中利己的情欲本能,并以社会公义维护自身的生存发展。在社会伦理中,人性追求自我满足的自慊原则有了全新的内涵。自慊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私,自慊的利己主义并不排斥利他,因为利他在个人追求自我满足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反之,自私的利己主义则排斥或过于贬低利他的作用。基本上,利他的可能性是社会道德能否存在的根本问题,而利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纯粹的利他,此出于行为主体对精神满足的追求,例如良心和荣誉等;二是长效的利己,此出于行为主体对未来满足的追求。无论行为主体出于何种追求,它的功效都是一样的,就是合理实现了社会伦理所追求的群体幸福与正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分化中,道德意识将更趋规范化和多样化。人们意识到有必要调整一些基本的群体准则,借以调和社会关系与道德矛盾。人文宗教已经走完了回归伦理之路,它所代表的正是具有社会正当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由人文宗教、社会伦理和人本教育三大体系的有机融合,人类社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伦理时代。
18#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24 14:29:00
  《七绝》- 纪念伦理起源解谜一周年
  
  重读经史两三秋,
  真相多由字外求。
  独对青灯终不寐,
  一池蛙叫几时休。
19#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24 14:35:00
  贰. 伦理史观
  
  一. 伦理的发展规律
  
   世界上各种伦理存在共同的发展历程。就本质而言,伦理存在生命互动→认知行为→意志行为→宗教行为的发展关系,而就形态而言, 伦理则存在官能反应→习俗伦理→意识伦理→社会伦理的发展关系。人类的伦理史就是一部道德欲理发展史,这个发展历程存在内在逻辑的发展关系。在本质上,它存在由被动到主动的发展逻辑。在形态上,它存在由本能到自觉的发展逻辑。在内涵上,它存在由利己、模仿和天性到利他、调整和人性的发展逻辑,并存在由必然律到自由律的发展逻辑。这些发展逻辑贯穿于伦理演化的整个历程,使其成为伦理各个历史阶段的潜在规律,一个“生命情欲→宗教理性”的内在发展规律。事实上,这些发展逻辑与儿童到成人的道德发展进程是完全吻合的。由此可见,伦理发展蜕变的整个演化历程对人性形成的深刻影响。
20#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25 18:42:00
  二. 伦理哲学
  
   伦理的定义是一种借由道德欲理模式调整与调和群体准则的人我规范体系。从哲学的角度言,“道德欲理模式”即为方法,“调整与调和群体准则”即为目的,而“人我规范体系”即是主体。
  
   1. 伦理进化第一定律
   伦理进化第一定律﹕伦理的进化机制是仁义量及矛盾量二者。因此在高度发达的道德欲理模式下,所有的社会伦理都会出现下列两个进化的发展状态﹕a.社会伦理的准则调整率大于意识伦理的准则调整率;b.社会伦理的准则矛盾量小于意识伦理的准则矛盾量。伦理的进化系在有效调整群体准则,它存在着多元化及一元化两个趋势。多元化在使准则矛盾减少,而一元化则在使准则统合调整。由此可知,多元化是在追求矛盾量小,而一元化则是在追求仁义量大。
   据此定律可知,在文明社会中,一个社会伦理辅以多个意识伦理和习俗伦理是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彼此的道德规范不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中国社会中,儒教伦理即是社会伦理的主体,而各种群体、个人和地区的意识伦理和习俗伦理则属于从属伦理。儒教伦理是一种人文宗教的伦理体系,它具有极大的准则调整率。因此更能与意识伦理和习俗伦理相互调和,从而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准则矛盾量。在某些神性宗教中,吃禁食、避孕或女子改嫁仍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因而增加了社会的准则矛盾量。而且在神性宗教中,这种矛盾难以经由道德规范的调整获得解决。
  
   2. 伦理优化第一定律
   伦理优化第一定律﹕伦理的优化机制是利己及利他二者;情欲程度大则追求利己,而理性程度大则追求利他。
   伦理在进化历程中有效调整的群体准则,惟有再经优化历程方能合理调和群体准则,最终产生能发挥最大作用的现实道德。伦理的优化系在合理调和群体准则,它存在着本能化及自觉化两个趋势。本能化在使准则作用小,亦即是有效减少矛盾。自觉化则在使准则作用大,亦即是有效提升道德。由此可知,本能化是在追求利己,而自觉化则是在追求利他。
   据此定律可知,在一个社会伦理辅以多个意识伦理和习俗伦理的发展模式下,只可容许情欲程度大的领域追求本能地利己。另言之,就是不应容许理性程度大的领域追求本能地利己,因为在这些领域追求利己必将造成道德规范的彻底沦丧。大体而言,经济领域的情欲程度大,因此这个领域是追求利己的。教育、学术和政治领域的理性程度大,因此这些领域是追求利他的。而宗教领域因信仰不同而差异悬殊,人文宗教的理性程度大,因此它倾向于追求利他。由此可知,在教育、学术和政治领域追求利己,将会对道德规范造成严重的破坏作用。而宗教领域的追求利己,则必然会导致人心丧乱。
  
21#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27 13:30:00
  3. 伦理进化的行为关系
   伦理的进化系在有效调整群体准则。基本而言,伦理进化皆源自行为关系,而行为关系分为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准则矛盾量与提高准则调整率。
   据此进化关系可知,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依据在于减少准则矛盾量与提高准则调整率。个人化是道德抉择的自由化,而群体化则是道德抉择的规范化,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准则矛盾。因为个人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化,而群体化则是确保群体准则的规范化。根本而言,在个人受到群体准则的制约下,个人是通过对道德规范的自觉克制和自由抉择来减少准则矛盾量与提高准则调整率。其一是通过自由抉择来调整道德规范,使其更符合个人的实际需要。其二是通过自觉克制来减少准则矛盾,并借由人性的超越与升华来实现真善美的人生。在某些年代里,离婚被视为不道德的事,因而增加了社会的准则矛盾量。其后经由许多人的自由抉择,从而促使道德规范做出适当调整,并逐渐将离婚予以个人化。
  
   4. 伦理优化的道德关系
   伦理的优化系在合理调和群体准则。基本而言,伦理优化皆源自道德关系,而道德关系分为道德分化与道德整合。道德分化即是将道德予以区分,而道德整合则是将道德予以统一。道德分化与道德整合的目的在于追求利己与利他。
   据此优化关系可知,道德分化与整合的依据在于追求利己与利他。道德分化的目的是在追求利己,而道德整合的目的则是在追求利他。因此情欲程度大的习俗伦理应将其道德欲理模式予以分化,而理性程度大的意识和社会伦理则应将其道德欲理模式予以整合。因此在统一的群体准则下,不同的个人应可适用不同的道德规范。这也就是说,群体准则是统一的,而个人准则则是多样的。儒教伦理具有利他、调整和人性等人文宗教的属性,因此儒教的道德规范具有统一的特点,使其能在符合人性的基础上发挥利他的社会功能。
22#
回复 
作者:郭致平  回复日期:2011-12-28 13:40:00
   5. 伦理优化的群体关系
   群体优化定律﹕若将群体分为儿童群、少年群、青少年群和成人群四种,则所有群体均朝着儿童群本能化及成人群自觉化的方向优化。基本而言,少年群和青少年群的利己与利他均在儿童群与成人群之间,儿童群的本能化是在追求利己,而成人群的自觉化则是在追求利他。
   据此优化关系可知,儿童群可以本能地追求利己,而成人群则应当自觉地追求利他。根据人的心智成长规律,儿童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顺从他人的管教,因为他是处于追求利己的生命互动阶段。少年是依照社会和他人的评价来克制自己的行为,然而他是被动地遵守群体的道德准则,因为他是处于追求利己的认知行为阶段。青少年是凭借自我的评价来伸张自己的意志,然而他是主动地违抗群体的道德准则,因为他是处于追求利他的意志行为阶段。而成人则是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主动而自由地接受群体准则的规范,并积极而理性地调整群体的道德准则,因为他是处于追求利他的宗教行为阶段。
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