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 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笔之源一般人都以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残留之朱书与墨迹,系用毛笔所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而蒙恬实为毛笔之改良者。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笔之种类甚多,现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 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所见的记录甚晚,有人也以“鼠须笔”即狼毫笔,则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晋代之前,但无法肯定。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 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笔, 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佩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 墨 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我们在选择墨锭时,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 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 墨色浓淡之变化,可表现书法之韵味,如此书法之美遂多彩多姿。墨如绘画之颜色,作用很大,种类有石墨与松烟之别,分述于下: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松烟墨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 ,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轻脆」,即其特性。 蜀: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谢公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以师厚创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薛涛」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蜡,今天已很少见,冷光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U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砚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端砚: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 端砚为砚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级。它出产自广东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属端州,故得名。山下际潮水,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r、中r、上r、龙r、蚌坑等采石之所;下r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r之品质最佳。 但浸在水里的下r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排排座,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r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进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 但若非如此,下r之石所做的砚岂能如此发墨,「天欲降大事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嘛。但下r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后另辟的新坑或中、上r,品质就没有那好了。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品质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 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品质相关了。写字时多个水灵灵的眼注视是不错,又可增加砚的可欣赏性,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响磨墨,却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品质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歙砚: 与端砚并称,因产于古歙州 今安徽婺源县 而得名。 端砚之发实是巧合,在唐开元时,猎人叶氏追逐野兽至长城里,见那儿的石头莹洁可爱,便带了几块出来,琢磨成砚。数世之后,他的后人,将砚赠与州令,州令十分喜爱,找人再去开采,于是便传扬开来。至南唐元宗时,因圣上着意翰墨,歙守又献砚,皇上大喜,提拔他为官。 歙砚因为李主而扬名天下,名声甚至大过了端砚。歙砚的正式开采至南唐才开始,它的地点也是浸在水中,质地也因此而润泽。 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砚,即称其石纹如罗 葫者。纹有粗细之分,而细纹为砚之奇才,粗粗罗纹亦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r媲美。而眉子砚,则是石纹如人,画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 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重于发墨,做大字,端重于细润停水,写小字。 其它文房用品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 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玉质,有圆有方,分盖与身两部分。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文房第五宝”当代书法艺术院、科学时报社近日联合推出“文房第五宝”――用水当墨能重复书写万次的布质书法“宣纸”。据悉,“文房第五宝”是当代书法艺术院经过考察研究和改进,推荐给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书法练习用品,使用者可以用毛笔蘸清水在其上面写字、作画,效果就像蘸墨写在宣纸上一样,一幅“文房第五宝”相当于数千张特级宣纸。如果按每天练字一小时计算,可使用5年。当代书法艺术院理事长、执行院长孟凡刚表示,当代书法艺术院此举旨在低碳环保节约地广泛普及书法艺术。特价卷轴盒装 文房第五宝---免墨水写布 文房五宝为,笔、墨、纸、砚、印,自2007年10月,艺术界内就以把印立为文房的第五宝了。 印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钤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质地差的印泥,钤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原料 制作书画印泥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矿物、植物油、植物纤维、天然香料,精工检验,合理配方,手工捣揉制作而成。常见有朱砂、朱镖、八宝等,印泥其配方各有所特点,色泽也有明显之分。 它不 印泥同于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篆刻钤印 或书画上用的印泥,并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切记书画印泥其特点是色泽沉着、稳定细腻、干湿适宜、落纸沾而不渗,印迹富有立体感。这是一般印泥根本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反之只能称之为印色,不可用作用金石书画。保存 印泥的保存忌用紫砂磁器,因其能吸收油份,容易使印泥干燥。也不可使用钢、铜、铁等金属盒存放,宜存陶瓷容器以确保永久完美。印泥购买你可以在百度里面搜“西泠印社印泥”有很多的,价格也不一,几块到到几十块钱不等,看你什么用途,尽量选购质地好一些的,印泥差的话会影响印的。 15、直撇 直撇势直锋利,自上而下切落顿笔,行笔时中指抵上,使笔迹挺而爽。顺势出锋。 16、长撇 形态较长,在字中往往是主笔。写法类似斜撇,中间行笔不宜太快。 17、月弯撇 因其形态中间弯两头尖形似柳叶故称柳叶撇或兰叶撇。书写该撇时应注意两点:速度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用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中间不要停顿,应一笔写成,且有一定的弧度。 18、回锋撇 以上所讲的撇,收笔时都有出锋,而回锋撇收笔处带钩状。起笔切落后略向右顿,中间行笔呈弧势,出钩宜小,即笔尖离开纸面的纵向角度要大,小则拘谨。 19、俯仰撇 先呈俯势又转成仰势的称俯仰撇。先自右下向左上回锋落笔,蓄势渐快撇去,继而如写柳叶撇,一气呵成。整个撇的形态呈S形,曲中有直。 20、弧撇 弧撇写法:先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右下行笔再快速向左下方撇出中间向右突,有弧度。 21、平挑 平挑斜度较小,起笔切中稍顿,即刻再向右上挑出。 《灵飞经》帖的笔法(二) 8、悬针竖 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尖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高纸面,尾部尖状犹如悬挂针,故名“悬针竖”。初习时,往往落笔后就快速写尖状,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记先慢后快。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大致可分为八大类,每一类各有不同的形态。根据《灵飞经》帖的用笔特点,大略归纳为63种形态。又结合钢笔的书写特点,讲述每种形态的用笔方法。 一身法:(书写姿势、)坐书、蹲书和立书 写大字,篇幅大的草书需要立书,即站立着写;写不大的字、小字一般需要坐着写。 1·立书姿势 :分为桌前书写和面壁书写。 (1)·桌前站写 四寸以外的字,要站着在写字台前悬肘立书,才可得势有力;姿势的要求是:身躬、臂悬、足开。 身躬,就是腰部稍弯,使身体呈前俯状。 臂悬,就是执笔的手至腕、肘,全部都离开桌面。 足开,就是双足前后分开,右足稍前,左足稍后;前后保持 相当于双肩的距离。站起时,右脚稍向前伸,给右臂增强帮助力,腰的倾斜度加大,以左手支住桌面,右臂悬着书写。 (2)面壁书写 如果是在墙壁、黑板前书写,要求书者,左手端墨碗,右手微曲悬肘,随书写位置的高低身体时有起伏,站写用的墨浓度可加大,笔吸墨不宜太多,以免往下漫延流墨。写过大的字,先站远看定落笔布局,然后走近壁面书写。立书效果是经得起远看,整体气势便于掌握;都是桌面书写所不容易达到的。 2地下蹲书 写特大的字(榜书及字幅)桌面站写也不方便,可以放在地下蹲写。姿势是右褪屈膝,左腿蹲下为上肢展开留出余地,腰背前倾,右臂悬肘运笔左臂伏地为支柱。写前也要预定字形结构,布局,胸有成竹,再蹲下书写。 3坐书 写四寸以内的字都可以坐书。 姿势的基本要求是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头正,就是头部要端正,微向前倾,双眼与纸面保持30-35厘米的距离。切忌歪着脖子,或者把头低下去,与纸面靠的太近。 肩平,就是双肩要自然放松,保持平衡,切忌一高一低,一前一后。 身直,就是身体要坐得正直,腰杆要挺起使胸部与桌沿保持一拳头大空档。切忌曲背弯腰和胸部紧贴桌沿。 臂开,就是双臂要自然地左右舒展放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肘部转弯处的角度不小于90度。切忌双臂紧靠两肋。 足安,即双足左右分开有双肩宽的距离自然地稳踏地面。切忌双足直伸或者一前一后或者两腿交叉地相互搁置。 总的要点是保持身体平衡,全身保持各部位舒展自如。 现在还有很多老人提着水(墨)桶,拿着象扫帚一样的笔,在路上、广场等地面边走边书写。 书写手法:执笔与运笔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文房第五宝”当代书法艺术院、科学时报社近日联合推出“文房第五宝”――用水当墨能重复书写万次的布质书法“宣纸”。据悉,“文房第五宝”是当代书法艺术院经过考察研究和改进,推荐给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书法练习用品,使用者可以用毛笔蘸清水在其上面写字、作画,效果就像蘸墨写在宣纸上一样,一幅“文房第五宝”相当于数千张特级宣纸。如果按每天练字一小时计算,可使用5年。当代书法艺术院理事长、执行院长孟凡刚表示,当代书法艺术院此举旨在低碳环保节约地广泛普及书法艺术。文房五宝为,笔、墨、纸、砚、印,自2007年10月,艺术界内就以把印立为文房的第五宝了。 印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钤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质地差的印泥,钤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原料 作书画印泥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矿物、植物油、植物纤维、天然香料,精工检验,合理配方,手工捣揉制作而成。常见有朱砂、朱镖、八宝等,印泥其配方各有所特点,色泽也有明显之分。 它不同于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篆刻钤印 或书画上用的印泥,并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切记书画印泥其特点是色泽沉着、稳定细腻、干湿适宜、落纸沾而不渗,印迹富有立体感。这是一般印泥根本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反之只能称之为印色,不可用作用金石书画。保存 印泥的保存忌用紫砂磁器,因其能吸收油份,容易使印泥干燥。也不可使用钢、铜、铁等金属盒存放,宜存陶瓷容器以确保永久完美。 印泥购买你可以在百度里面搜“西泠印社印泥”有很多的,价格也不一,几块到到几十块钱不等,看你什么用途,尽量选购质地好一些的,印泥差的话特价卷轴盒装 文房第五宝---免墨水写布墨分五色 中国书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近日孩子跟我说,他的几位大学同学想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跟我学书法,我答应了,条件是他也跟着一块学。虽然准备采取随性宽松式的训练方式,但为了有所教益,还是理了一下思路,仅作个要点提领,希望能在训练中作一贯穿。 一、学书使命: 文以传经载道,书以化境焕彩。 通俗的讲,就是书写的内容要有教义,写的字要有悦人眼目的神采和沁人心扉的意境。 不然,就秀秀书法,把书法当作一项生活情趣。 孔子云:“游于艺、成于乐”。学书“分五色、通八法”意在陶冶性情,附庸风雅,而后文质彬彬。 二、书法通则:刚柔相济,奇正相生。 具体的讲:在线条上——做到刚、柔互用,在结体上、章法上——做到奇、正相变,字就有神采和意境了。 但是,字是偏刚,还是偏柔,是奇多于正,还是正多于奇,其程度不同,所传递的神采和境界就会随之不同。 偏刚、偏正的字多正气、骨气(如颜真卿、于右任、柳公权),偏刚、偏奇的字多英气、锐气、豪气(如米芾、黄庭坚、文征明、沈曾植、苏东坡)。 偏柔、偏奇的字多清气、雅气(如董其昌、赵佶、虞世南、赵孟頫);偏柔、偏正的字多静气、文气(如褚遂良、郑道昭)。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竞争、斗争和战争。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历史长河中习惯于崇尚英雄,因而正气、骨气、英气、锐气、豪气成为人们审美的需要。然而,竞争、斗争和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使人类更加渴望和平、安宁和文明,因而清气、雅气、静气成为人类审美的更高境界和共同理想。 总体来讲,好字应具有美的东方神韵,就是要有正气、清气与和气。三气合一者可为上品。 三、练字须知 宁做仙人门前走狗,不当懦夫厅堂先生。 破禁忌于禁忌之中,成法度于法度之外。 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活动的经验有文字记载,文字使人类生产、生活的经验不断积累,使人类文明不断延伸,也正是这些文字使我们在进行大部分创造时有了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创新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但要创新不能越过继承。(一)选帖问题(真、行、草、隶、篆先练哪种字体;先练大字还是先练小字;如何甄别帖的优劣;字与人格的关系怎样)(二)选笔问题(尖圆齐健说;软硬说;长短说;大中小说)(三)选纸问题(生熟之分;尺寸大小之分;彩宣、色宣之分)(四)择时问题(兴趣问题;质、量、度问题)(五)执笔、运笔(运指、运腕、运肘)问题(六)临、摹、读三结合问题。(七)永字八法问题。(七)一帖与百帖的关系问题。(八)书法欣赏与书法临写问题。 四、书学必修 :学书在法,其妙在人。 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结字仍须用功。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 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自然指上有清风。 (一)字内功训练——临摹 观千剑,而后能剑;读千赋,而后能赋;临百家,而后能家。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遍临百家,成就自己的书法语言。我们临摹前人法帖的目的,在于寻找与自己生理、心理相契合的书法语言,相合的就留下了,不相合的自然也就丢掉了。我们每个人的字,在没有进行书法练习之前都有着明显的个人特点,虽然不那么美,练过字后我们的字依然会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透着个人的本质元素,所不同天的只是我们在临习古人字帖的过程中我们的字被美化了,被升华了。 书法艺术语言 1、 线条——书法线条应是有生命力的线条。力透纸被、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肌肤之丽。提按,涩进。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来,无垂不缩。藏与露,中与偏,粗与细,长与短,枯与湿,浓与淡,方与圆。 2、 结体——老禅入定、将军佩剑、担夫争道、舞女浣纱。黄金分割。静中求动,动中求静。顾盼有情,参差错落,知白守黑。 3、 章法——无声的音乐,无彩的画图。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正与倚,大与小。 4、 风格——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崇高美、优美、自然美、中和美。极端与中和。 (二)字外功训练——人文修养 法汇百家宴俗客,德学两立见真人。 字内功即书法技能,有了技能表达什么呢?所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有神采有品位之人,方能写出有神采、有品位的字。 物以稀为贵,字因人而贤。 苏东坡云:退笔三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河有主流和支流,泛舟当随主流。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德养和有才学的人方可与古人比肩。 近日孩子跟我说,他的几位大学同学想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跟我学书法,我答应了,条件是他也跟着一块学。虽然准备采取随性宽松式的训练方式,但为了有所教益,还是理了一下思路,仅作个要点提领,希望能在训练中作一贯穿。 《灵飞经》帖的笔法(三) 2007-06-22 11:45:02 作者:许晓俊 来源:中国钢笔书法 浏览次数:5572 文字大小:【大】【中】【小】 15、直撇 直撇势直锋利,自上而下切落顿笔,行笔时中指抵上,使笔迹挺而爽。顺势出锋。
16、长撇 形态较长,在字中往往是主笔。写法类似斜撇,中间行笔不宜太快。
17、月弯撇 因其形态中间弯两头尖形似柳叶故称柳叶撇或兰叶撇。书写该撇时应注意两点:速度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用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中间不要停顿,应一笔写成,且有一定的弧度。
18、回锋撇 以上所讲的撇,收笔时都有出锋,而回锋撇收笔处带钩状。起笔切落后略向右顿,中间行笔呈弧势,出钩宜小,即笔尖离开纸面的纵向角度要大,小则拘谨。
19、俯仰撇 先呈俯势又转成仰势的称俯仰撇。先自右下向左上回锋落笔,蓄势渐快撇去,继而如写柳叶撇,一气呵成。整个撇的形态呈S形,曲中有直。
20、弧撇 弧撇写法:先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右下行笔再快速向左下方撇出中间向右突,有弧度。
21、平挑 平挑斜度较小,起笔切中稍顿,即刻再向右上挑出。 《灵飞经》帖的笔法(二) 2007-06-22 14:13:06 作者:许晓俊 来源:中国钢笔书法 浏览次数:4918 文字大小:【大】【中】【小】 8、悬针竖
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尖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高纸面,尾部尖状犹如悬挂针,故名“悬针竖”。初习时,往往落笔后就快速写尖状,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记先慢后快。
运笔过程类似垂露竖,然形态较短。居字中间时,呈直状,在左边时,有向势和背势两种形态,向势时头朝左,中间微向右挺;背势时,起笔略轻,中断略向左突。
切入落笔,由轻渐重,稍按后提笔空收,有向、背、直三种状态。
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左下行笔出锋。笔势斜面稍带弧度。
先切落(中指抵上,大拇指、食指左上伸出,迅速回落),右下略顿,再缓缓向左下按笔,速度渐快,手腕迅速发力向左下方撇出,笔尖快速离开纸面。根据弧度的大小可分为直撇和弯撇两种,直撇的弧度很小,线条直挺峻利,弯撇直中带曲,富有弹性。
短撇其形短小。根据斜度不同,可分为短平撇和短斜撇,写法相同,以行笔的角度不用确定平与斜。起笔切入,顿笔后迅速向下方撇出。
先写竖,行笔至二分之一左右,迅速向左下方撇出。一般在字中起着平衡重心的作用,竖撇书写时忌行笔过程出现明显的停顿轨迹。行笔过程由慢渐快,应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大致可分为八大类,每一类各有不同的形态。根据《灵飞经》帖的用笔特点,大略归纳为63种形态。又结合钢笔的书写特点,讲述每种形态的用笔方法。 起笔时带有一定的速度切入纸面,产生左尖的效果。笔尖继续向右渐按运行(切勿向右下顿笔),稍驻收笔(将笔尖从纸面上提起)。平切横取势略平,从线条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线,上部是一条弧线,前部分弧度小,较平直,后部分弧度大。初学时往往容易写成头部太尖细,而收笔时下挂。平切横要短小、圆润,富有弹性。
短平横的落笔先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顿笔后轻提向右行笔,最后稍驻提起向左收笔。手指的动作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向左上方伸出,然后迅速收回下压,笔尖接触纸面后,迅速由快至慢,按后提笔右行,无名指和小指并行右移,大拇指和食指右拨后重压,放松后收笔。短平横取势稍斜,中间可稍细。
运笔过程类似短平横,形态较长,取平势,两头较中间略粗,中间较细,这就要求中间行笔要轻提,迅速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收笔重按。可用不同的落笔角度来增加平横的形态变化。
三指向左上方伸出,快速切落,重按后向下行笔,食指和大拇指发力回扣,中指推动无名指和小指下移,速度由慢到快,向下重按后收笔,要求垂直挺拔,中间略细,犹如长平横直立状。 2007-06-22 14:13:06 作者:许晓俊 来源:中国钢笔书法 浏览次数:4918 文字大小:【大】【中】【小】 《灵飞经》帖的笔法(三) 2007-06-22 11:45:02 作者:许晓俊 来源:中国钢笔书法 浏览次数:5572 文字大小:【大】【中】【小】
《书法教程》第三讲 楷书的用笔和基本笔法 楷书的发展是从篆、隶而来,因此,在用笔和笔法上与篆、隶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且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力求筋力内含,以中锋运笔为主,提按、顿挫注重腕力,划点势尽力收之。 成熟的楷书与篆、隶相距较远,用笔也复杂起来,历来论书首举“永字八法”,即以“永”字8个笔画概括楷书用笔,以一赅万。 古人举出笔画少,笔法多的永字很是难得,但细为推敲,永字八法也只五法。 艺术楷书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折、挑,而这些笔画又有各种变化,楷书之用笔又有方笔、圆笔、方圆兼备三种。 其难度较篆、隶笔法要多些。 1.《张猛龙》碑 艺术先看凉字六个点,左旁三点水上、中点露锋顺笔而下,中段加力,收笔回锋或不回锋亦可。下点顺锋向下顿笔后折锋向右上挑出,锋向与京上点呼应。京上点逆锋起笔,有右下顿笔而后回锋向左下出锋。京左下点可与点水下点同法,可向左下顺锋下顿笔后向右上回锋。京右下点露锋顺势右下,而后回锋收笔。公、首、志的点应注意呼应和方劲。之的上点可逆起亦可先左下露锋一顿而后折锋右下方出锋,写出三角形态。 2.《勤礼》碑 与《张猛龙》碑中的点不同之处,颜真卿书《勤礼》碑点大而圆劲,笔笔藏锋逆入,圆点重顿回锋。相向、相背各尽姿态。 柳公权书《神策军》碑点法与颜书相同,比颜书的点又加重顿挫,再加之长圆、方圆兼有。尤其宝盖上点和左竖点显示了柳字区别于颜字的风格。 艺《泰山金刚经》的点在隶、楷之间,浑厚圆劲,多以藏锋运笔气力内含,笔道凝重安稳,隶法居多。 % h横画亦有藏、露起笔之分,但行笔都为中锋,收笔藏锋回收。形态上还有上弧、下弧,粗、细,长、短之变化。 3.《张猛龙》碑 先看《张猛龙》碑中的四字,二字一短一长,一粗一细,上横上弧起笔藏锋,下横下弧起笔露锋。年字三横中长上最短,上横上弧露锋起,中横藏锋起下弧长等,下横露锋起下弧,三横分量相当。天字露锋重起上弧,下横稍轻下弧,右上斜取势。万字横细腰长写。 4.《勤礼》碑 颜书横画起笔藏锋、露锋互用,变化无穷,书字可为代表。重点横收笔回锋且重顿。 5.《神策军》碑 柳字横画外势同颜法又吸收了魏碑,一般起笔以方笔居多横画以上取势、粗细变化明显。 E 6.《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的横完全用隶法,无雁尾之横,圆起圆收皆藏锋,带雁尾之横藏锋起笔,放锋收笔,参照隶书横法。 竖画有垂露、悬针之分,有弧向左、右之别。亦有露锋,藏锋,方笔、圆笔,长、短,粗、细之变。还有与勾同连,或单独而置、贯横而过等。 艺 7.《张猛龙》碑 : htt张猛龙》碑中竖画悬针为多,平、中,中竖修左竖都为悬针,书写时运笔到未端逐渐将笔提起,令画变尖,行笔时应逐步减轻,不宜突然。修中竖系垂露,收笔藏锋,顿后向上收笔。州为带勾竖,欲收笔,顿后向左上折锋挑出。 8.《勤礼》碑 《勤礼》碑之竖画,宜饱满丰筋,圆中有骨而不臃肿。或悬针或垂露,孤向多有变化。 艺术9.《神策军》碑 柳字之竖与颜近似,起笔更重些,门字框左右竖向外做弧使字觉长健挺拔。主竖长些写,作为字之支点。 〈泰山金刚经》之竖划楷法起笔,行收如隶,行笔宜作迟缓,偶见出锋如千字。 楷书中撇画有直、弯,长、短,轻、重,平、斜的不同。一般说书写时起笔重些,行笔较快。永字八法称长撇为掠,短撇为啄,都有快的意思。 10.《张猛龙》碑 《张猛龙》大字的撇上直,中段开始弯,下部重行笔,出锋。人字撇较大字撇稍斜。饮字欠上撇稍直,下撇上轻,中段后加重,祠字,衣旁撇上轻下重稍长。千字撇平且短。像字多撇不重复各有姿态。《张猛龙》碑撇画起笔如刀切,要写出方角。或逆入笔或一顿而入笔均可。也有顺锋入笔的,如饮字欠之下撇,像字象左三撇。 11.《勤礼》碑 颜字《勤礼》中的撇一般较轻,起笔先回锋,行笔速度快,力量逐减。 12.《神策军》碑 柳字撇同颜字法,起笔重顿,力度稍强 3.《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撇画在隶、楷之间,偏重于楷法。起笔回锋重顿,转锋迟缓行笔,力量均匀。 捺画有斜捺、平捺、长捺、短捺、走之捺、反捺之分。捺画在楷书中书写最慢,要徐徐而行,古人有称捺“一波三折”之势的说法,即起笔回锋,折锋而行,捺中过笔蹲锋,收笔前蹲锋,后提笔折锋而捺脚。也有称为“一波三过笔”者。此法颜字、柳字最明显。 《张猛龙》碑之捺,捺脚成三角形,角方内平。 颜字捺画,捺角处应有内弧,似月牙缺痕。即在收锋前顿笔提锋,转笔出锋而成。 柳字与颜字捺同一法,唯柳字捺骨力更强,硬健挺拔。 艺术 《泰山金刚经》的捺画,捺角不明显,隶书成分多,分字直接是隶书写法。 所谓反捺,是在字中有重复捺笔时,将捺之次笔改写成点状,但按捺的写法完成,不出捺角,如:蓬、遐。 勾划有竖勾、横勾、戈勾、横折弯勾、心字弯勾、乙字弯勾等。勾向左右不同,各体勾法也不同。 14.《张猛龙》碑 艺术《张猛龙》碑的幻多成三角,棱角明显,格外有力。 竖勾起笔如写竖,待勾时一顿笔,折锋向左上方挑出,行笔快而干净。横勾“ ”多用,横画稍细写,待勾向下用力顿笔,而后向左下方迅速挑出。竖带弯勾如浮字,子下勾,可露锋入笔,而后向左做弧,待勾先顿笔而后向左上挑出。戈勾宜长写,入笔逆锋,转锋向右下做弧,不要过弯,弯大无力,令笔画有弹性,似弯弓,待勾向右上方一顿后挑出。横折勾,与即横竖相连,横末做折,顿笔后写竖而后向左挑勾。心勾露锋入笔,向右下做孤,较戈勾势平,弯一些,而后向上挑出。乙匀称浮鹅勾,外形如鹅浮于水。风字先写横,顿笔折锋向左下做弧,靠腕力带指而后顿笔向右上挑出。光下勾逆锋入笔,靠腕力带指,先向下后转向右,顿笔后向上挑出。也字同法,只是横行长于竖行。右向竖勾近似挑笔,竖完提锋在竖左下顿笔后迅速向上挑出。右向竖勾较其他勾要大些。 颜字勾与魏碑勾不同之处是每勾必有内弧,即前所说如捺角,有月牙缺痕。待勾之前顿笔后做弧向挑锋。 柳字勾较颜字勾更丰厚,内弧月牙缺痕更大,竖勾起笔重如竖与颜之不同,右向竖勾柳字有时单写以挑画代勾。柳字有时将字左撇写成竖勾,见风、感等字。 《泰山金刚经》勾画很少,多数勾只做勾势而不勾出,则字是最突出的代表,无字勾如同隶书,心字勾只写成捺而无勾。总之在勾的处理上,《泰山金刚经》是直接隶书的笔法,竖勾稍有楷书意味。 折画有横折、竖折、撇折,所谓折就是折弯变向,笔画变向,同铁丝弯折变向一样,不能断开。横折即横与竖连,也称横折竖,竖折也称竖折横,因竖与横相连。横与撇相连称横折撇。折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的说,逢折必顿。在折之前做一提顿动作,而不将笔画断开。 《张猛龙》碑的折棱角明显,书写时应注意外角尽量求方,魏书中如《杨... 我们分别列举魏碑中的《张猛龙》碑、唐碑中的《勤礼》、《神策军》碑和北齐《泰山金刚经》为例。《张猛龙》以方笔为主,《勤礼》、《神策军》方、圆兼之,《泰山金刚经》以圆笔为主,杂糅隶、篆,是隶变楷之代表作。 点的写法有藏锋逆入和露锋落笔而入,收笔回锋、露锋挑笔之分。在楷书中点的变化最多,书写时尤其注重变化和呼应,如轻重、大小、相向、相背、方圆等。
2008-03-31 12:10:14| 分类: 书法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楷书结构特点 前面讲了楷书用笔的特点, 知道了欧阳询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有隶书意味,使转分明,劲峭严整,刚健清秀; 褚遂良楷书用笔多方笔,露锋入纸,提按较大,线条曲动,柔中寓刚,遒媚洒脱; 颜真卿多用圆笔,逆锋入纸,有篆籀意味,重按铺毫,筋力老健,端庄雄伟; 柳公权方园兼用,提按适度,刀劈斧削,顿挫挺健。 各种笔画变体较多,如横就有顺锋横、逆锋横、左尖横、右尖横、长横、短横、直横、弯横之别...... 楷书的结构法很多:唐朝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明朝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结构九十二法..... 用笔是书法的第一要义,但是“结字亦须用工”。 用笔是结构字的基础,用笔又直接影响到结构字。 因为有欧阳询的独特用笔方法,所以形成他“平正”中求“险绝”,“险绝”中又寓“平正”的结构特点。而褚遂良的字结构自由伸展、奇中见稳、千姿百态;颜真卿端庄宽绰、气势开张、外 密中疏的结构特点;柳字结构中宫收紧、四面舒展、骨力洞达。 我们概括几点: 一·重心平稳: 1.横斜竖直 2.左右对称 3.地载天覆 4.写好主笔 5.对准重心 二·依字生形、依字取势 长方、扁方、大小.... 三·点画呼应 四·参差变化 大小、曲直、方圆、粗细、干湿、浓淡、饱渴、厚薄、斜正、长短、疏密、高低......
《书法教程》讲授纲要(8) 2008-09-17 16:05:06| 分类: 书法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书法用一管柔毫,一张宣纸,可以表现物我之真,万物之美。学习书法要从临摹古人的作品开始: 临摹 : 一. 摹法: 1. 仿影、蒙字, 2. 描红, 3. 双钩 4. 单勾。 临摹要三到,眼到、手到、心到, 二.临法: 1.对格临(田字格、九宫格、米字格、回宫格) 2.去格临 3.分临 4.选临 5.放大临 6.背临 7.意临 8.创作临 三.临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三到:心、眼、手,集中精力,凝神静气,不要与旁人谈话或者边写边想其他问题;而是集中思想与范本交谈,去体会范本中的笔法、字法、章法与精神。 2.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要看清楚一个字写一个字(成字在胸), 3.临写时速度要慢,不能够快, 4.要三定:定时、定量、定帖, 5.要三多:多读帖、多动脑、多作比较分析, 6.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临习计划(写实性、印象性、表现性、创作性的临写)。 a.在线条的写法方面加上主观性的变化, b.在造型中加上主观性的变化。 第六讲 楷书教学 一. 楷书特点: 结构严谨、端方规矩、笔画工整、一丝不苟, 书法学习过程: 执稳笔——运好笔——结好字 二怎样写好楷书? 1. 从笔画、结构入手 2. 永字八法 3. 唐 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 4. 明 李淳有《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5. 清末 黄自元有 《结字结字九十二法》 三.从唐楷入手 魏晋楷书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到唐代才进入鼎盛时期具有盛唐清气象,技法已经高度完善,法度森严、面目众多,上追钟王,下启宋元,正宗风范,虞、欧、楮储、颜、柳 任选一入门)学颜象颜,学柳是柳;旁涉他家,博采众长,自成面目。 四.从大字入手 楷书中一笔有落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有提按顿挫变化,用笔精妙细微;如果从小字入手,容易敷衍忽略,写小字时用枕腕,难以适应悬腕。 四.严格正字 作为艺术,为了作品美观变化,繁体字、异体字都可以用,但是要严格正字,不要一知半解,更不能半繁半简。 第七讲 楷书笔画训练 永字八法 1.“永字八法”简要概括了楷书八种基本点画和用笔特点。相传王羲之用15年工夫专攻一个‘永’字。 2.应该举一反三,没有包罗万象的方法,如:少斜钩、虬钩、转折的特征就没有说明。 3.楷书的基本笔画分类练习 (1)点 点是汉字最基本的笔画,各种笔画都是点的延伸。点者字之眉目也,全藉顾盼有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方点:逆锋向左上起笔,折锋向右下按笔,折锋向左轻按,回锋向左上收笔。 藏锋圆点:顺锋向右下作小弧度行笔,转锋向左下收笔。 露锋圆点: 逆锋向左入笔,蓄势向右下按笔,驻笔提锋回转,锋从右侧腹部顺势带出;点的变化无穷,因字立形,任何点的书写都要求收束圆聚,稳重厚实。 常见错误: 随意点去,无起无收,不知转笔凹腹缺角。 点的运用:方点在折,圆点在转。如“心”字,左点‘反圆点’,右点为‘正方点’,‘彼此分呼应,中间点为’‘露锋点’,以起变化。古人云:至若数画并施,其型各异,众点齐到,为体互乖 违而不犯,和而 不同。‘主’、‘太’、‘心’ (2)横 横是点的延伸,是其他笔画的基础,横平竖直,平是指平衡,平稳不是绝对平。如‘三’。 (3)竖 弩含挺劲有力之意。 垂露竖 悬针竖
(4)撇 掠 拂掠 如兰叶‘永’有长短之分,‘复’、‘彼’。 (5)捺 磔,刀切之意。一波三折:永、逢、趣、大。 (6)钩 踢 跳,竖钩、弯钩,如:‘永’、‘凡’、‘宗’、‘恩’。 (7)提 挑、清、坛, (8)折 ‘也’、‘七’、竖弯 第八讲 结体 (字法、布白三阶段)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平正匀称关键就是重心平稳,疏密匀称。 临帖写字用定格法最为简便有效。 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回宫格 (一)独体字 1. 重心平稳 每一个字都有一个重心,横竖为主者易定重心,以、撇、捺为主难定。‘文’、‘天’、‘友’重心在交叉处; 2. 体斜心正:‘方’、‘乃’、‘七’、‘也’ 3. 突出主笔:‘之’、‘心’、‘中’、‘人’、‘子’‘元’ 4. 左右对称:‘不’、‘水’、‘兵’ 5. 偏中求正:‘七’、‘尹’、‘也’ (二)合体字 其中后两字暗含机关“相栖”意谓“想妻”:梧桐朽枕枉相栖; 其他对子有:流浪江湖泪沉浮,伶仃佛侧倦作僧。漂泊江湖泪淋漓;寂寞寒窗空守寡,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幅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笈鬓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幅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听罢李香君的《沙漠寂寞》,灵光一闪,其实歌里已经帮她对出了“寒窗空守寡的下联: 沙漠泪海渐涨潮,俊俏佳人伴伶仃 相传:有一富孀,客居朋友家中,时有形单影孤之叹,遂出一妙联征婚,愿意以万贯家财陪嫁。其联云: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一时无人以对,一天忽然来了一个游方和尚,身着蔽衲,形容丑陋,那和尚提笔就写下对联应对:倘修仙佛,休偕佳偶但依僧。众人一看,对仗工整,妙语双关,于是齐声称妙,那富孀大窘;再看那和尚时,口念‘阿弥陀佛’飘然而去。 又一版本,说此联乃一尼姑所出。说谁能够对即还俗嫁人,终未得佳偶。 伶仃佛侧倦作僧,江湖汹涌泛波涛。 第九讲 笔法 笔法、字法、章法是构成书法的三要素。笔法就是讲如何选笔、用笔的方法,包括正确执笔、运笔的方式方法。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得以千古流传的重要物质因素,其中毛笔刚柔相融、大小由之,能痛快地写出各人的情感与禀性。“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创作的情绪与发挥。 首先说如何选笔 1.笔纸要调和 纸刚则笔须软,纸软则笔要刚,否则如锥画石,既不圆润畅通,又神采易失。 2.从用锋看选笔 蔡骥说:刚笔多骨,而骨宜少露,笔得中锋,则肉在外面骨在内。”即用刚笔书写应该使笔锋藏而为之。此外,由于刚笔蓄水少,为使墨两边都能够渗入,则以中锋为佳,如果用偏锋,宜薄,不能入木三分。用软笔书写,易多肉而无骨,书写时须使笔锋常立,逆势为之,才能够浑厚劲健。 3.结合碑帖与字体选笔 马叙伦说:“魏碑中有许多笔法,以今笔试之不得,于是有将秃笔书者,有将笔头稍焚或小剪用之者。”即去“尖”也。可见写碑体以用笔肚居多,用笔尖少。而写帖多用笔尖,如果用秃笔书写,就会缺少流动而失之妍丽。 此外笔的选择与字体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但是有人喜欢用大笔书小楷 得其圆润丰满,然须善用尖者方可为之。 用软笔能够得之圆润,笔锋长能够得之灵动,因此,书写草书时宜用长锋软毫笔,使用起来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书写大篆、隶书时,锋宜短,宜软,旧笔为宜。这样线条能得浑厚、质朴之美。 写小篆宜用长锋,取其婀娜之姿。
4.笔墨相协 “以健笔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王澍〈论书剩语〉)。刚笔蘸浓墨书之,墨能够挤入纸背;用软笔蘸浓墨,笔锋难以拖动,对于缺笔力者尤甚。此外,健笔用淡墨,则线条易单薄而浮滑,以软毫笔书之,则得丰腴、流动,韵味十足。 总之,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性能的毛笔,但又非绝对,大家乃能够绝处逢生,例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巧者胜。
再说正确的执笔方法 “凡学书者,先学执笔。”书为心画,心意全靠身手而传于指,再由指发于笔而达到心手如一,因而学书者书写时,有两大障碍:手与笔,笔与纸,手与笔的协调依靠正确的执笔,笔与纸的配合应靠规范的用笔,两者都是书写的关键。 为了使之灵活、易于发挥必须明确执笔的位置和指、掌、腕、肘、身的姿势。两个方面的问题。 1.执笔的位置与书体的关系 “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卫夫人《笔阵图》) 执笔时依照不同的书体须有不同的执笔管的位置。楷书 结构谨饬,用笔规矩而缓慢,用低管可以把握其细微处。行草书宽纵飘逸,高执笔容易使之灵活,气势无限。此外,执笔的高低还与书体的大小有关,“书小字靠下拢,书大字靠上端”。也有“宁高勿低”论,认为高能够指点自如,初学者以高握之,不利于控制,可根据不同阶段选择用之。不过,每人各有喜好,凡利于发挥,高低均可。 2.正确的执笔姿势 一.指姿(指法) 沈尹默的五指执笔法:恹、押、钩、格、抵。 启功的“筷法”;(无意识状态) 齐白石说自己“不知执笔”; 关于执笔管的松紧,应该不松不紧,便于书写,挥转调拨自如,而达到“当使指运而腕不知”的妙境。例如: a、三指单钩法:拇指与食指执管,食指在管外钩向拇指,中指抵管,类似今天常见的执钢笔法。 b、三指双钩法:拇指内外拓,食、中指同在管外钩向内,无名指、小指屈而虚 一·身法:(书写姿势、)坐书、蹲书和立书 写大字,篇幅大的草书需要立书,即站立着写;写不大的字、小字一般需要坐着写。 1·立书姿势 :分为桌前书写和面壁书写。 (1)·桌前站写 四寸以外的字,要站着在写字台前悬肘立书,才可得势有力;姿势的要求是:身躬、臂悬、足开。 身躬,就是腰部稍弯,使身体呈前俯状。 臂悬,就是执笔的手至腕、肘,全部都离开桌面。 足开,就是双足前后分开,右足稍前,左足稍后;前后保持 相当于双肩的距离。站起时,右脚稍向前伸,给右臂增强帮助力,腰的倾斜度加大,以左手支住桌面,右臂悬着书写。 (2)·面壁书写 如果是在墙壁、黑板前书写,要求书者,左手端墨碗,右手微曲悬肘,随书写位置的高低身体时有起伏,站写用的墨浓度可加大,笔吸墨不宜太多,以免往下漫延流墨。写过大的字,先站远看定落笔布局,然后走近壁面书写。立书效果是经得起远看,整体气势便于掌握;都是桌面书写所不容易达到的。 2·地下蹲书 写特大的字(榜书及字幅)桌面站写也不方便,可以放在地下蹲写。姿势是右褪屈膝,左腿蹲下为上肢展开留出余地,腰背前倾,右臂悬肘运笔左臂伏地为支柱。写前也要预定字形结构,布局,胸有成竹,再蹲下书写。 3·坐书 写四寸以内的字都可以坐书。 姿势的基本要求是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头正,就是头部要端正,微向前倾,双眼与纸面保持30-35厘米的距离。切忌歪着脖子,或者把头低下去,与纸面靠的太近。 肩平,就是双肩要自然放松,保持平衡,切忌一高一低,一前一后。 身直,就是身体要坐得正直,腰杆要挺起使胸部与桌沿保持一拳头大空档。切忌曲背弯腰和胸部紧贴桌沿。 臂开,就是双臂要自然地左右舒展放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肘部转弯处的角度不小于90度。切忌双臂紧靠两肋。 足安,即双足左右分开有双肩宽的距离,自然地稳踏地面。切忌双足直伸,或者一前一后,或者两腿交叉地相互搁置。 总的要点是保持身体平衡,全身保持各部位舒展自如。 现在还有很多老人提着水(墨)桶,拿着象扫帚一样的笔,在路上、广场等地面边走边书写。 书写手法:执笔与运笔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