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铁论(46)西域第四十六

 xiaomishuzhai 2012-01-16

[原创]盐铁论(46)西域第四十六

西域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关于西域

大夫曰:“往者,匈奴据河、山之险,擅田牧之利,民富兵强,行入为寇,则句注之内惊动,而上郡以南咸城。文帝时,虏入萧关,烽火通甘泉,群臣惧不知所出,乃请屯京师以备胡。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属,南与群羌通。先帝推让斥夺广饶之地,建张掖以西,隔绝羌、胡,瓜分其援。是以西域之国,皆内拒匈奴,断其右臂,曳剑而走,故募人田畜以广用,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未睹其计之所过。夫以弱越而遂意强吴,才地计众非钧也,主思臣谋,其往必矣。”

政府官员:以前,匈奴凭借黄河、阴山的险要,仰仗畜牧业的便利,民富兵强,侵入关内抢掠。句注山以内不得安宁,我们在上郡以南筑城防守。文帝时,匈奴侵入萧关,战火烧到甘泉宫,群臣畏惧,手足无措,请求屯兵京都以防匈奴。匈奴西边奴役大宛、康居等国,南边勾结羌族。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大片富饶的领土,在张掖以西建立了郡县,隔离了羌族和匈奴,使他们不能互相支援。西域各国都开始反抗匈奴,等于断其右臂,迫使匈奴狼狈逃走。然后,武帝招募百姓到边疆屯垦以供给边防费用,长城以南靠近边塞的郡县,可以任意放牧,没有威胁,蓄积的物资遍布山野。看不到我们的政策有什么失误。从前弱小的越国,在土地、人口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战胜了强大的吴国,这是越国上下同心的结果,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

文学曰:“吴、越迫于江、海,三川循环之,处于五湖之间,地相迫,壤相次,其势易以相禽也。金鼓未闻,旌旗未舒,行军未定,兵以接矣。师无辎重之费,士无乏绝之劳,此所谓食于厨仓而战于门郊者也。今匈奴牧于无穷之泽,东西南北,不可穷极,虽轻车利马,不能得也,况负重嬴兵以求之乎?其势不相及也。茫茫乎若行九皋未知所止,皓皓乎若无网罗而渔江、海,虽及之,三军罢弊,适遗之饵也。故明王知其无所利,以为役不可数行,而权不可久张也,故诏公卿大夫、贤良、文学,所以复枉兴微之路。公卿宜思百姓之急,匈奴之害,缘圣主之心,定安平之业。今乃留心于末计,摧本议,不顺上意,未为尽于忠也。

人大代表:吴、越靠近长江、东海,周边三江环绕,地处五湖之间,边界接壤,犬牙交错,很容易发生冲突。战鼓未响,军旗未展,阵营未布,两军就已经交上火了。军队无需运输辎重,士兵不用长途跋涉,就像在粮仓和厨房吃饭,然后在门外打仗一样。现在,匈奴在无穷无尽的沼泽游牧,东西南北无边无际,即使轻车快马都找不到他们,何况带着大量军需,背着沉重兵器去找呢!势必追不上他们,就好像在无穷无尽的沼泽中行走,茫茫然不知何处才是尽头;又好像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撒网,浩浩然不知哪里才有肥鱼。即使追上匈奴,疲惫之师犹如给人家送上的香饵。圣君知道这样做没什么好处,认为战争不能频繁,徭役不可长久,所以下诏让我们讨论,以纠正错误,找到出路。你们应当体察百姓的疾苦,考虑匈奴的危害,遵循圣主的旨意,奠定太平的基业。现在你们仍热衷于战争这样的下策,超出了讨论的范围,没遵循君主的旨意,这不能说是尽忠吧。

大夫曰:“初,贰师不克宛而还也,议者欲使人主不遂忿,则西域皆瓦解而附于胡,胡得众国而益强。先帝绝奇听,行武威,还袭宛,宛举国以降,效其器物,致其宝马。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虽未尽服,远处寒苦硗(qiāo埆(què之地,壮者死于祁连、天山,其孤未复。故群臣议以为匈奴困于汉兵,折翅伤翼,可遂击服。会先帝弃群臣,以故匈奴不革。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而止,度功业而无继成之理,是弃与胡而资强敌也。辍几沮成,为主计若斯,亦未可谓尽忠也。”

政府官员:当初,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不克而返,群臣议论纷纷,希望皇上就此罢休,不要发兵雪恨。如果那样,西域各国就会背叛汉朝而归附匈奴,匈奴控制了那些国家就会更加强大。汉武帝拒绝奇谈怪论,再次使用武力攻击大宛,大宛举国投降,献出宝器、财物和骏马;乌孙等国吓破了胆,甘愿臣服;匈奴失魂落魄,四散溃逃,虽然没有被完全消灭,但躲到了很远的寒冷贫瘠的地方。匈奴年轻力壮的人死在祁连山、天山一带,他们的后代还没有恢复元气。群臣又议论纷纷,认为匈奴被围,损兵折将,可以立即攻击征服。此时武帝去世,因此匈奴没有被彻底根除。好象积土成山,还差最后一筐土却停止了。你们却认为,建立功业没有继承先业,发扬光大的道理,这等于把西域送给匈奴而资助强敌。停止、破坏即将完成的伟业,为皇上出这样的主意,也不能说是尽忠吧!

文学曰:“有司言外国之事,议者皆徼一时之权,不虑其后。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安息之真玉大鸟,县官既闻如甘心焉,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而事四夷,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奸伪萌生,盗贼并起,守尉不能禁,城邑不能止。然后遣上大夫衣绣衣以兴击之。当此时,百姓元元,莫必其命,故山东豪杰,颇有异心。赖先帝圣灵斐然。其咎皆在于欲毕匈奴而远几也。为主计若此,可谓忠乎?”

人大代表:关于国际争端,你们采取的都是权宜之计,而不考虑长远。张骞说大宛有汗血天马,安息有真玉大鸟,皇上听了很高兴,兴师动众征讨大宛,几年时间才攻克。到万里之外攻打他国,军队还未交战就死伤大半,虽攻破大宛得到宝马,也不是什么好计策。那时,将士在边境与敌人激烈作战,一支支军队竞相开拔,四处征兵,百姓困苦。于是奸伪丛生,盗贼蜂起,县尉不能禁止,城镇不得安宁,朝廷派遣上大夫穿着绣衣兴兵讨击。那时,豪民百姓,生命难保;山东豪杰,颇有异心,全靠武帝圣灵才得以平定。其罪全在于你们想完成匈奴战争而忽略了眼前利益啊。为皇上出这样的主意,可以说是尽忠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