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为何推崇南朝诗人鲍照?

 雪莲报 2012-01-18
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明远,祖籍东海,久居建康。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著有《鲍参军集》,为南朝宋著名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与颜延之、谢灵运相比,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诗人杜甫曾用“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来赞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俊逸鲍参军”说明大诗人李白深受鲍照诗歌影响,得鲍照诗歌精髓特点。当然,鲍照的诗除“俊逸”外,还有“峻健”,“深秀”,“雄浑”,“沉挚”,“奇警”,“生峭”的特点,不论是从李白的学习鲍照的诗歌特点上还是杜甫的赞誉上,都足以看出鲍照在两位大诗人的眼里都是很有分量的一位诗人,远胜过同时代的颜谢两人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为什么这两位大诗人这么推崇鲍照?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鲍照的才学与不得志的现实命运与两位大诗人相似,赢得大诗人的共鸣。出身寒微的鲍照,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他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凭借自己的才智,在上层社会找到一席之地。但在豪门士族的压抑下,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自步入仕途后,就一直沉沦下僚,常常是在贫病交迫之中艰难度日,于是,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的内容,就是将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分表现出来,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外,像《代放歌行》、《山行见孤桐》、《卖玉器者诗》、《咏史》、《学刘公干体》其五、《拟古》其二等,也都表现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和诗人怀才不遇的慷慨之情。 与盛唐的两位大诗人相比,李白的诗也有讴歌理想,抒发悲愤的内容,他曾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希望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现实的黑暗使他 理想破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以诗歌来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他的心声和对社会的抗争。而杜甫年轻时也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与鲍照相比,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使他们有共同的感情震荡。这在他们揭露现实的黑暗的诗歌中有深刻的反映。相同的命运,相同的情怀,是最容易激起感情的共鸣,在秦汉以来直至隋唐初期的八百多年的诗坛上像鲍照这样的一位诗人还是很少的,这大概是两位大诗人看重鲍照的一个原因。
二,鲍照诗歌深受乐府民歌影响,题材较为广泛,既密切关注现实又充满豪放之情。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出身贫寒而又沉沦下僚的鲍照,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饱尝了晋未宋初战乱之苦与安定之甜,新兴的政治与一度繁荣的经济,使他不安于寂寞,不忘人民的疾苦,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深刻的反映。如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行京口至竹里》: “高柯危且竦,峰石横复仄。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行役的艰辛困苦,使诗人倍感夙志的凋零和社会的不公,士族“君子”与寒门“细人”的地位如此悬殊,诗人也只能忍气吞声,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有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总是表现出一种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如《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新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诗人情绪慷慨,激愤难抑。他时而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悲愤满怀,因为有志难伸;时而以轻松的口吻表现罢官后的天伦之乐,在轻松的背后,隐含着失志后无可奈何的悲哀;时而又故作旷达之语,既有孤寒之士的人生隐痛,也有讽刺权贵的意味。鲍照还以深婉含蓄的手法将这种难以抑制的激愤之情传达出来。。而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则表现得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如《拟行路难》其十三。在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上,在鲍照的诗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拟古》其六就具有代表性:诗中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也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诗风上,它继承了《古诗十九首》,曹操《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佳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再现了汉魏风骨。它对于后世诗人,尤其是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可视为脱胎与此。在整个六朝的诗坛上,鲍照这首直接揭露虐政的诗可谓绝无仅有,不啻是划破漫漫长夜的一道闪电。

    三,鲍照的诗读来亲切感人,没有“隔”的毛病。与谢延贵族式的脱离现实生活的雕章琢句不同,鲍照善于向像通俗的民间歌曲吸取营养,不像谢灵运,颜延之那样崇尚典雅过于追求“形式”而产生的“隔”的流弊,使思想感情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而鲍照善于向乐府民歌吸取营养,因而深受乐府民歌影响,诗作感情真挚流畅,平易近人而为人们所喜欢。他也写了不少乐府诗: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中兴歌》十首等。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然而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刘熙载《艺概?诗概》),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因而被视为“险”或“险急”。然而文学史的事实证明,鲍照诗歌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以颜延之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所以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他现存的200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这些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自唐代诗人杜甫以“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称美李白以来,宋代敖器之说“鲍照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诗评》);明代陆时雍说“鲍照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诗镜总论》);清代刘熙载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诗,颇复相似”,又说“明远惊遒绝人”(《艺概?诗概》),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诗歌俊逸豪放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的突出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