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肠癌有哪些治疗方法?

 ChenYimi 2012-01-18

大肠癌有哪些治疗方法

    大肠癌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1、化学药物治疗:大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约50%病例复发和转移,主要是手术前未能发现隐匿转移灶或术中未能将病灶完全切除。因此在剖腹手术前,先进行肿瘤肠腔内化疗或直肠癌术前灌肠给药,可阻止癌细胞扩散,杀伤和消灭癌细胞。术后继续化疗,有可能提高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

  大肠癌的化疗以5-氟尿嘧啶为首选药物。一般用静脉注射,可给1215mg/kg,每日一次,共5天,以后剂量减半,隔日一次,直至明显的毒性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出现,以总量达810g为一疗程。本法反应稍轻,适用于门诊治疗。有肝脏转移者,可每日予5-氟尿嘧啶150300mg,分次口服,总量约1015g,比静脉用药的疗效差。目前多主张联合化疗,但尚无成熟方案。有人建议MFC方案,即:5-氟尿嘧啶500mg,丝裂霉素4mg,阿糖胞苷50mg,联合应用,第12周,每周静脉注射2次,以后每周1次,共810次为一疗程。化疗的毒性症状除胃肠道反应外,还可见骨髓抑制,须密切观察。此外,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还有呋喃氟尿嘧啶、优福定、环磷酰胺、双氯乙亚硝脲、环己亚硝脲及甲环亚硝脲等。

  2、外科治疗:大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是早期切除癌肿。探查中如发现已有癌转移,但病变肠曲尚可游离时,原则上即应将大肠癌切除,以免日后发生肠梗阻;另一方面,癌肿常有糜烂、渗血或伴有继发感染,切除后能使全身情况获得改善。对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则应进行造瘘或捷径等姑息手术。

  3、放射治疗:疗效尚不满意,有人认为:①术前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性淋巴转移、术中癌细胞的播散及局部复发; 术后放疗:对手术根治病例,如肿瘤已穿透肠壁,侵犯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手术后有肿瘤残存,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宜作手术后放疗;③单纯放疗:对晚期直肠癌病例,用小剂量放射治疗,有时能起到暂时止血、止痛的效果。

  4、冷冻疗法:冷冻疗法是采用制冷剂液态氮,通过肛门镜充分暴露肿瘤后,选用大小不等炮弹式冷冻头接触肿瘤组织,可有效地杀伤和破坏肿瘤组织。在中晚期病人不能手术时,酌情采用,可减少病人痛苦,免于作人工肛门,配合化疗能获满意疗效。

 

大肠癌中草药外部治疗方

    (1)桃仁、红花、没药、木鳖子、五倍子各15g,核桃仁25g,血竭、川芎各10g。共研末,用食用油300g炸黑。再入白腊150g,麝香5g,待冷先搓条,置瓦罐内,埋土内2夜取出。每日便后将药条放入肛门内。

    (2)紫草200g,黄连、黄芩、黄柏各100g。水煎去渣,加冰片5g

每日大便之后,用此药汁注入肛门内癌肿处。每日1次,或隔日1次。连用1月。

手术治疗大肠

  大肠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迄今仍首推外科治疗。

  全国第1届大肠癌会议提出,浸润性大肠癌根治切除的定义是手术时将肉眼所见及扪及的肿瘤,包括原发灶及引流区淋巴结全部清除者为根治性切除,手术时虽能切除病灶,但肉眼或扪及的肿瘤有残留者属于姑息性手术。因此,对病变局限于原发或区域淋巴结者应作根治性手术;局部病变广泛,估计不易彻底切除,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变较广泛尚能切除,但已有远处转移,为解除梗阻、改善症状亦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灶广泛、粘连、固定,已无法切除,可以作捷径手术或造疹术以解除症状;已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其他内脏转移,而原发灶尚能切除者可根据病员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同时切除,当然此亦属于姑息性手术。

  手术后综合征:直、结肠癌手术切除后常有肠运动功能的紊乱,大便次数增多;乙状结肠切除后常由于结肠协调性固体运送机能的破坏而造成便秘;肛管、结肠吻合术后常有排便功能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失禁等。直肠癌手术后常有排尿功能的障碍,性功能障碍。对肛门非保留的病人,正研究及设计安置在会阴部的人工肛门,并能有控制大便便意的装置,以解决病人的排便问题。目前在研究的应用肌肉代替括约肌的肌肉兴奋技术看来是有希望的方法。

生物治疗晚期大肠癌较安

 大肠癌晚期症状往往令患者痛不欲生,而且在治疗上有很大困难,所以治疗方法应慎重选择。

  中晚期大肠癌多已发生扩散转移,手术切除几率不大,即便手术也仅为姑息性的局部切除。临床上中晚期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放疗、化疗以及生物细胞免疫治疗,且以综合治疗为原则。

  化疗是大肠癌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它存在着敌我不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被杀死)、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药量少了不起作用,药量多了又容易出现毒性反应)、毒副作用等严重不足,其中以消化功能受损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反应最为明显,往往使大肠癌患者因反应严重而难以接受化疗或不能坚持完成整个疗程。因此应在化疗的同时以及化疗后配合生物细胞免疫治疗,则可以较好地缓解化疗反应,有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放疗也存在着明显的放疗反应,使许多病人不得不中断放疗。如果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配合DC-CIK生物免疫治疗,对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从而保证放疗顺利进行。

  一般来说,晚期大肠癌症状控制需将原发癌肿大肠癌和转移病灶同时治疗,效果较好。控制大肠癌晚期症状最佳的方法是采用DC-CIK生物免疫治疗,大肠癌的DC-CIK生物免疫治疗可在抑制肿瘤的基础上提供免疫功能,安全温和无副作用,效果较好。可以控制症状,防止转移。

教你两招气功轻松预防大肠

  气功预防大肠癌,由于大肠癌是一种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疾病,因此在发现时基本上就已经到了晚期,那么治疗起来就非常的难了,一般患者要在五年左右才能被治愈。下面介绍两种气功预防大肠癌的方法。

  方法一

  1、能站桩则站,不能站立,坐卧均可,但无论何姿势,都必须全身放松。

  2、两眼微闭,舌抵上腭,下颌微收,脊柱尽量伸直。排除杂念,吸气时腹部靠近脊柱,并提肛同时意想字,呼气时腹部外凸并松肛,同时意想字。

  3、松、静达到气功态,在气功态时,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机体的抗癌力量,并内视集聚在病灶部位的抗癌力量在逐渐吞噬着癌细胞,想像着癌瘤正在缩小,想像这一治疗过程。大约反复3040分钟左右收功。

  4、收功时,意念一下气归丹田,然后两手擦热,双手掌心重叠放在病灶部位外抚几分钟即可。

  方法二

  1、仰卧、腹肌放松,左手掌按于脐部,右手叠压左手上,先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揉摩腹部81次,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揉摩腹部81次。意注掌下,呼吸自然。

  2、再以同法,自剑突部向耻骨外推摩81次。呼气下推,意注掌下的感觉。

  3、坐位或站位,用两手掌按于腰骶关节向下推擦。一呼气下推510次,吸气时暂停。共510息。每天练功13次。

  可根据便秘轻重而定。一般在饭后1小时进行为妥,清晨或临睡前练功也可。

大肠癌患者要知道的二十个常

  鉴于近年我国大肠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而治愈率并未明显改善的现状,我们认为开展有关大肠癌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非常必要。现把相关的宣教知识列在这里,希望大家掌握这个疾病的预防知识,与医生共同作好大肠癌的防治工作,为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1.有人说吃的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这个说法对吗?

  世界各地区及不同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肠癌发病率均超过25-35/10万,近20年,本来是高发的日本,随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国大肠癌发病率的增加已超过了,据统计,从1969年到1981年,日本男性大肠癌死亡率增加了44%,女性增加了40%。相反印度的发病率仅为1-3/10万,某些非洲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甚至低于1/10万。我国近3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的患病率已从六十年代的<10/10万,上升至八十年代的20/10万以上,上海地区大肠癌死亡率从1972年到1989年增加了75%,据专家估计,2000年以后,大肠癌发病数将比八十年代高出145倍。根据我们对我国北方地区十几个城镇的普查资料,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在城市中,体力活动少的人群发病率又高于体力活动多的人群。从各个国家对大肠癌病因学研究结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运动减少、环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而上述社会情况的出现又与经济发展有一定联系,据此,有人认为吃的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事实上大肠癌与其他癌一样,他们的发生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饮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结构可能在促发大肠癌方面起一定作用。

  2.患大肠癌的病人为什麽愈来愈多?这是什麽原因?

  这里有两组资料:一个是5个省市20年大肠发病率的比较,一个是近几十年普查数字的比较(加两张幻灯片)。从这两个数字可以说明,我国大肠癌患病人数确实有明显增加趋势。根据各个国家专家的研究结果,大多数人认为长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习惯有利于大肠的发生。当然,也不是说长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习惯都会发生大肠癌。其它相关因素,如多年患溃疡性结不愈;家族中多人患大肠癌或息肉病;胆囊切除10-20年以上;下腹部放射治疗以后;慢性血吸虫感染等也都与大肠癌发病有关。

  3.既然高脂肪、高蛋白和少纤维(粗粮、蔬菜和水果是高纤维食物)的饮食结构容易使人得大肠癌,那么什么样的食谱是健康食谱昵?

  最近美国农业部推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食物结构图,他们认为这样的食物结构有利于大肠癌的预防。塔底由各种谷物、面食、米饭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类、家禽、水产品、蛋类、豆类和奶制品,塔尖是高脂食物。其实,这种食物结构正是亚洲,特别是我国的日常食谱。从预防大肠癌这个角度出发,保持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就是健康食谱

  欧洲癌预防组织和国际营养科学联盟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1.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2.增加绿色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

  3.多吃淀粉和纤维多的食物。

  4.保持适当的体重。

        5.每天的食盐摄入低于5克。

6. 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7.   少饮含酒精饮料。

  4.排便少的人会不会容易得大肠癌?

  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困难、便干等表现而言。一般来说,2-3天排便一次,如排出通畅也不能称为。我们的粪便中含有一种致癌物,医学上称为二级胆酸的,它来源于肝脏分泌的胆汁。当我们进食,特别是吃油多的食物时,胆囊便收缩,排出储存的胆汁,帮助消化。肠腔中的细菌把这些进入肠腔的胆汁分解为二级胆酸,并驻留于粪便中,者肠腔中的二级胆酸长期与肠粘膜接触,便增加了其不断刺激粘膜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讲,会有利于大肠癌的发生。当然,粪便中除了二级胆酸以外,还有许多被消化以后的食物残渣和细菌。细菌产生的毒素以及被细菌酵解的有毒产物,由于而长时间停留在肠腔,对肠粘膜的刺激和部分水溶性物质的吸收均对人体有不利的影响。虽然不能说可以诱发大肠癌,但可以说在大肠癌的发生上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防止的发生,在大肠癌的预防上也有一定意义。

  5.放射线治疗(俗称烤电)可以引起吗?

  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子宫)肿瘤接受放射线治疗以后,患的机会明显增加。因此,有下腹部放射治疗(烤电)历史的女性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直肠症状(便血、下坠、排便习惯改变等)便要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放射线引起的不具有家族聚集性,与另一种医学上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不同,后者有突出的遗传特点。这种病人患有大肠癌,可同时或不同时患有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由于这种肿瘤有家族聚集的特点,因此,不仅对本人实施治疗,对其亲属,亦应检查治疗(将在以后讲到)。

  6.做过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会不会容易得大肠癌?

  人的胆囊好比一个储存胆汁的水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这里,我们吃饭以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后,胆囊收缩,把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肝脏分泌出的胆汁没有了储存的地方,于是胆汁便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如前面所说的,进入肠道的胆汁被肠道中的细菌分解,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粘膜,就有可能使受刺激的肠粘膜癌变。据西方许多研究资料报告,这个变癌的过程大概需要10-15年以上。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对态度,他们观察了上千名做了胆囊切除和未做过此种手术的病人,发现这两种人中患大肠癌的机会相差不多。因此,到目前为止,尚不能肯定地说做过胆囊切除的病人更容易得大肠癌。

  7.慢性结是不是可以演变为大肠癌?

  人们通常把长期、腹痛的疾病统称为慢性结。其实慢性腹痛、不一定都是慢性结,即便医生诊断的慢性结也不是都与大肠癌有关。真正与大肠癌有关的一种慢性结,医学上称之为溃疡性结。这种疾病在我国相对比较少,它的主要症状是腹痛、,粪便中有血或脓血,重者可有发烧。一旦患病,多迁延较长时间不能痊愈。结肠镜检查可发现大肠里有广泛的溃疡和炎症。这种病人经过医生的正规治疗,大多数可以恢复,极少数病情较重、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病人中,有比正常人更多的机会发生大肠癌。根据资料统计,以下两个因素与癌变关系更为密切:

  病变范围愈大,癌变的危险愈高(患病20年以后,全结病人变癌的机会比左半结高一倍,癌变的平均年龄也比后者早5-10年);患溃疡性结迁延不愈的时间愈长,癌变的机会愈多,患病以后前8年的癌变机会仅1%以下,其后,每年患癌的机会增加05-1%20年以上癌变机会可达5-10%。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结肠溃疡性结,应被视为癌前疾病,要密切随访、治疗。

8.大肠癌会遗传吗?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多数疾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影响。除外伤而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受环境和遗传两个因素的影响,只不过有些疾病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多,另一些疾病受遗传因素作用更突出而矣。大肠癌也不例外,一个人的亲属中有大肠癌病人,则他在一定条件下,如长时间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少纤维(精米、细粮)的食物等,便有更多机会发生大肠癌。当然,大肠癌的发生也不是简单的1+1=2(遗传+高脂肪饮食=大肠癌),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长时间致癌因素累积的过程。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缺乏大肠癌的遗传背景,即便受到致癌因素的作用,也不容易得大肠癌。反之,有大肠癌的家族史,在一定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便容易得大肠癌。因此,若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大肠癌病人时,家族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定期接受相关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治疗,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9.为什么有的大肠癌容易遗传,那些大肠癌容易遗传?

  上面已经提到,应该说所有的大肠癌都受遗传因素影响,但他们的遗传力度不一样。有两种大肠癌遗传的力度很大:第一种医学上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第二种叫作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这两种大肠肿瘤在全部大肠癌中只占极少数。前者发病年龄平均只有20岁,大肠中可以有成百上千个腺瘤(从肠粘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良性肿瘤),出现这些良性肿瘤以后10年,其中有些开始癌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患有这种病的人迟早均会癌变,且家族中许多成员均有相同的疾病。患有这种病的人也可以同时患有骨瘤、和脑瘤。一旦发现这种疾病,病人和他的直系亲属都需要长期随访,做必要的检查。后者(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比一般大肠癌早15-20年,癌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时在大肠里同时有几个癌(叫多原发癌),手术后很容易复发。在他的家族中也常出现其他癌,如、卵巢癌、、胰腺癌、等,所以有人称其为癌家族综合征

  以上这两种大肠癌的遗传性均很强,一旦家族中出现这种肿瘤,患者所有的直系亲属均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10.是不是大肠息肉都会癌变?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息肉。所谓息肉,是指肠子里(粘膜面)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肿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们与癌的发生没有关系。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变为癌昵?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变为癌。最容易变癌的是前面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腺瘤可以有腹痛、、便血,也可以没有症状,直到癌变后才发现。据观察,这种病多在20岁左右发生,33岁左右出现症状,39岁左右癌变,死亡时平均年龄只有42岁。有研究发现,这种病人中有80%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怀疑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患有该病的线索。由于这种病有家族积聚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在这类腺瘤中,有些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肿瘤,有的合并有皮肤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和皮肤黑癍。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可以通过上述有特征的表现提醒我们去找医生。

  除了上面讲过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外,绝大多数腺瘤遗传的可能性并不明显。医学上把这种腺瘤叫作散发性腺瘤,这种腺瘤的大小与癌变有一定相关性,曾有人统计4570个腺瘤,直径小于09cm者,癌变率为03%1-19cm者,癌变率为36%2-29%者,为68%;大于3cm者,为124%。由此可见,瘤体愈大,变癌的机会愈大。此外,通过显微镜检查,若发现腺瘤是绒毛状腺瘤,则变癌的机会很大(大约是40%),若是管状腺瘤则变癌的机会很小(5%以下)。非肿瘤性息肉,特别是直径小于05cm的小息肉几乎不会变为癌。

  11.血吸虫病与大肠癌有关系吗?

  曾有人发现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因而认为这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肠粘膜,通过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该处粘膜癌变。还有人发现,肠粘膜的血吸虫卵沉积部位有早期癌变征象。根据上述这些发现,一些人认为肠道血吸虫病可以引起大肠癌。但也有许多资料证明,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并不高于其它地区,血吸虫卵沉积部位发现的癌与非血吸虫卵沉积部位的癌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别。总之,血吸虫肠病是否可引起大肠癌并无定论,但作为一种肠道慢性刺激物,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对大肠癌的预防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12.大肠肿瘤是不是就是大肠癌?

     平时我们所说的大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大肠的良性肿瘤也叫腺瘤,是大肠腺体(大肠里分泌粘液的组织)的过度增生。这是一种对人体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于它有进一步发展为癌的可能,因此,医学上叫它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肿瘤,尽管它不是恶性肿瘤,也要积极治疗和复查。

  13.怎麽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大肠癌呢?

  大肠癌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痛、体重下降等。一旦出现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据国内病例统计大肠癌的误诊率高达415%。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大肠癌的症状缺乏了解,延误了就诊时。也有部分病例是因为接诊医生缺乏警惕,疏于认真检查,把便血误为,把脓血便当作痢疾治疗。有人分析了大肠癌患者从有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是:一个月内确诊者仅8-10%1-3个月者25%3-6个月643%

  14.听说做肠镜很难受,是不是大肠癌普查都需要做肠镜检查?

  对于绝大多数参加普查的人来说,只要做三次粪便化验,看粪便中是否有眼睛看不见的血(医学上称隐血)。如果有这种隐血,则需要做结肠镜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出血的原因是肠癌!还是、结、息肉。如果没有这种隐血,则不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不仅是一种诊断手段,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和肠癌的预防手段。与患肠癌相比,结肠镜检查的痛苦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就肠镜检查本身而言,除非患者的结肠过长或检查者技术不熟练,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痛苦。

  15.为什麽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早期和晚期大肠癌治疗结果有什麽不同?

  因为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一些患者出现症状(甚至医生)误以为是、痢疾、和结。一旦久治不愈,疑及癌症时,疾病已到中、晚期。早期癌手术(甚至可以在肠镜下手术)后五年存活率可达90-95%,而晚期癌仅10%

  16.怎样才能获得早期诊断?

  健康人的定期进行普查(健康体格检查);对癌前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如对腺瘤、溃疡性结的治疗);对大肠癌的直系亲属进行遗传学监测,都是获得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

  17.怎麽进行大肠癌普查?

  普查其实就是定期的专病健康检查。这种健康检查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要检查,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检查要求。例如,50岁以上的无症状者均应进行每年一次普查,普查的方法是先做粪便检查(如隐血化验),一旦粪隐血试验阳性,应立即接受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从40岁开始普查。直系亲属中有多个恶性肿瘤者,应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和必要的肠镜检查。有些家族应从20-25岁就要进行上述检查。

  18.有什麽症状说明可能患了大肠癌?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有便血、、腹痛,腹部肿块、腹水等等。当然不等于出现上述症状就得了大肠癌,因为其它许多疾病均可有这些症状。但是,一旦出现这些情况,特别是持续有这些表现的人,必须尽快就诊,以便明确病因,延误治疗。还要强调的是许多早期大肠癌并没有症状,千万不可认为,没症状就是没有病。

  19.大肠癌能不能预防?怎样预防?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两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和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刚才讲过,现在已经知到不好的饮食习惯和容易癌变的良性疾病都是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容易癌变的疾病,有明确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是病因学预防。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便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20.患了大肠癌应该怎麽治疗?

  大肠癌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因为大肠癌绝大多数是息肉型,如果癌发生在息肉的顶端,而且是早期癌,便可以在肠镜下切除,不必开腹切除结肠。如果癌发生在息肉根部,或者是溃疡性癌或者是疑有转移的癌则必须开腹切除肠管。手术后是否还要进行化疗,要看癌有无转移、癌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综合情况。这些方法的选择要由医生掌握。目前流行的免疫疗法、传统药物疗法也可作为上述治疗方法的补充或辅助,在适当时机协助或加强大肠癌的治疗效果。

治疗大肠癌的误区有哪

  据2003年上海市所统计的癌症发病谱中,大肠癌已超过胃癌,位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是目前上海市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大肠癌除了发病率升高外,性别比、发病部位、发病年龄、肿瘤类型均发生了变化。但是,目前在大肠癌的诊治过程中尚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需要引起广大读者的重视。

  大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和其他方法的综合治疗。目前,大肠癌的手术技术相对成熟,并发症发生率低,综合治疗的疗效相当显著。但目前在大肠癌的诊治过程中尚存在一定观念上的误区,需要引起重视:

  误区一:贫血很严重,不可以手术

  结直肠癌术前多表现为便血,尤其是盲升结肠癌由于不易发现、病程较长且有慢性失血的临床表现,术前贫血均较严重,很多患者担心身体差,无法耐受手术,要求手术前输血,改善营养状况。有报道认为,手术前输血虽然可以改善贫血,但会引起人体自身免疫抑制,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因此,只要手术前血色素超过7克,就可接受手术,贫血在手术切除肿瘤后才会真正恢复。低于7克可考虑适当术前输血。

  误区二:术前发现伴有肝转移,手术没有意义

  肝转移,对于患者来说已属晚期,手术切除原发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在所有癌症出现的肝转移中,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效果最好。首先,约有10%-15%的患者有手术切除转移灶的可能,这些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35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可达30%-40%。其次,由于化疗药物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非常敏感,另有15%左右的原先无法手术的肝转移患者在化疗后获得了第二次手术切除原发灶的机会。

  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在有专业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手术前对于肝转移灶进行仔细评价。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可选择先手术切除大肠癌原发病灶,再给予患者积极的综合治疗。有研究报道,切除原发结直肠癌病灶联合其他化疗、放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20个月左右,3年生存率高达35%,而放弃原发灶手术,单纯化疗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3年生存率仅13%

误区三:癌化疗后复发和化疗无效,就放弃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采用传统化疗无效或化疗后又复发的患者,可以选择生物靶向治疗。所谓生物靶向治疗,就好比生物导弹,此类药物会特异性地选择肿瘤相顾的特殊位置发挥药物作用,直接抑制肿瘤的生长或切断肿瘤的养料供应,能起到较好的治疗肿瘤的作用。另外有一部分局部复发或肝肺转移的患者还是可以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误区四: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需腹壁结肠造瘘

  急性肠梗阻,就是突然无法排便和排气,患者有腹痛、发烧等症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中约有70%是结直肠癌晚期梗阻引起的,而大肠癌中有20%的患者以急性肠梗阻起病。传统治疗方法是切除结直肠癌病灶后无法再重接,只能做腹壁结肠造瘘,大便从肚子上排出,患者很痛苦,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目前内镜技术的发展,可完全避免结肠腹壁造瘘,首先选择内镜下肠梗阻导管和金属支架引流术,待梗阻解除,肠道清洁后行Ⅰ期根治性手术,不仅避免了患者腹壁结肠造瘘之苦,而且增加了手术的彻底性,对患者的综合疗效大有帮助。

  误区五:大肠癌手术前后需不吃东西进行肠道准备

  大肠癌的手术由于大肠内粪便较多,采用传统的术前准备方法,准备时间长,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大,术后恢复慢。2005年以来在欧美国家先后兴起的快通道外科,通过改进围手术期处理方式,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以实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目的。中山医院普外科率先在国内开展此项技术,已完成了近300例患者,初步的经验显示,患者术后第一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并进食流质饮食,与传统患者术后3-4天后恢复饮食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平均可缩短住院天数2天,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误区六:便血是痔疮的表现

  大便出血既可能是痔疮的表现,但往往也是低位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有时候两者可以完全相混淆。一些患者常常以为是痔疮而延误了诊断,在确诊结直肠癌时已属于晚期甚至出现了远处转移。另外,大便隐血筛查也是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专业组,接受了科技部十一五攻关的科研项目,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开展了社区的早期大肠癌的大便隐血和调查问卷筛查,在1万人群中发现了1百多例大肠癌和癌前期病变,患者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误区七:没有症状的患者不必要肠镜检查

  大肠癌的主要症状包括便血、腹痛、腹泻、消瘦等。大多数的症状在起病初期轻微,不会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待症状明显时,多已属晚期,治疗效果欠佳。肠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况且,现在无痛内镜的发展,也大大减少了肠镜检查的痛苦。但是,让所有的人都做肠镜,则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对于以下高危人群应该1-2年检查一次肠镜。即大肠癌高发区40岁以上有症状的人群;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大肠息肉经肠镜下电灼术后的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溃疡型结肠炎患者;有血吸虫性直肠肉芽肿的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的人群。

  误区八:西医无法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才寻找中医药进行治疗。

  误区九:认为中医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抗癌,熟不知晚期肿瘤患者应以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率为治疗关键。

  误区十: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后,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后而放弃有效的综合治疗。

大肠癌高危人群有哪

临床实践已证实,以下六类人群属于大肠癌的高发人群:

  1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数、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老年人

  3、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遗传性结肠病者

  5、有盆腔放疗史者

  6、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一般来说,早期大肠癌并没有什么特别症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大便带血、便后滴血流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下腹不适、贫血等。如发现上述症状,通过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大便隐血检查、CT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即可排查出大肠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