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中风的症状、小中风的检查、小中风的诊断

 sN飞雪 2012-01-20

小中风的症状、小中风的检查、小中风的诊断

  小中风的医学名为暂时性缺血中风,是由于小血块阻塞血管而发生的,发作迅速。 小中风发生前,通常会有明显的征兆。包括突然间口齿不清、说话模糊、身体局部麻痹、四肢无力、失去平衡力、老眼昏花、视力出现问题等等,这些症状可维持几分钟至数小时。发生小中风后,大部分患者会在一两个星期内发生大中风,如果能在小中风发生时及时治疗病情,病人的生命较有保障。

 

 

小中风的症状:

  1、颈内动脉系统TIA:颈内动脉系统血管供应限及大脑前35的结构。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其主要的表现为对侧肢体的无力、笨拙、使用不灵活。特别是上臂,有时也累及面部、腿或整个半身,可单独或同时发生。一般被描述为肢体“发沉”、“发死”或“不能活动”。感觉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为偏侧舌头或面部针扎样感觉,也可见于同侧肢体的麻木感,但总的来说,肢体的症状往往为脑组织受破坏后的阴性表现,而非癫病等刺激性病灶导致的阳性表现;如果患者仅仅表现为单侧肢体的感觉或(和)运动障碍,则有时难以与推一基底动脉系统TIA鉴别,因为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的行程中,两个血管系统供应其不同部位。这就需要了解两个系统血管所支配的大脑区域中各自的特殊生理功能。颈动脉系统血管所支配的脑组织中的一些高级皮质功能,如言语功能等。但急性出现的说话困难,两个血管系统的TIA有时难以鉴别。体象障碍常提示前循环障碍导致顶叶后部局灶缺血。而其他高级皮质功能,如失用症、认知障碍等,需要特殊的神经心理检查方法检查,故不适宜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单眼视力障碍伴对侧肢体症状,提示为颈动脉系统TIA。颈动脉提供眼部循环的供血,其病变导致发作性黑膜,但同向偏盲亦可引起视力缺失,应注意鉴别。同时出现双侧的运动或感觉功能丧失,提示为脑干缺血。在老年人中突然出现双眼失明,常提示为双枕叶梗死。TIA患者就诊时很难发现残留的阳性体征,如果大夫发现其发作,则可发现与症状相符的阳性体征(包括长束体征或局部神经核团受损的体征)。而.对血管的其他检查则可以发现导致TIA的可能病因,如颈动脉分叉处的杂音提示颈动脉狭窄,但严重的狭窄或梗阻,则反而无杂音。检查眼底,有时可以发现流过视网膜血管的柱子,从而证实是微栓子所致的TIA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症状椎-基底动脉缺血,主要累及脑干、枕叶、额叶内侧。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不容易,其异常可见如下表现:眩晕、共济失调、复视、言语困难、相吉困难、吞咽困难、摔倒发作、单侧或双侧视觉缺失、短暂性全脑遗忘症、单侧或双侧面部麻木、单侧或双侧感觉丧失、偏瘫或双侧肢体瘫痪甚至四肢瘫痪、记忆力障碍等。而属于领枕叶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如忽视、失用症等),由于要通过特殊的神经心理检查法检查才能发现,故不列入临床观察项目。多数情况下,孤立的症状难以作出明确的定位诊断,往往需要几个症状同时发生。眩晕为推-基底动脉缺血最常见的症状,然而该症状实际上更常见于躯体疾患或前庭末梢器官的病变。视觉丧失为第二位常见症状。眩晕应与头晕、晕厥、意识模糊及“头发轻”相区别。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周围环境在运动的幻觉。单纯眩晕合并有其他脑干或领枕叶功能障碍才考虑诊断TIA(但实际上,有时单纯的眩晕在头部MRI上也可发现相应的新的缺血病灶)。有时眩晕与共济失调难以鉴别。发生于脑干的病变有一些特殊的症状,如复机、吞咽困难、摔倒发作。复视是最有用的脑干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面部及嘴部针刺及麻木感也可出现,可能伴有对侧肢体的感觉及运动症状(交叉性的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丧失,或不同的发作中出现不同侧的偏瘫,常提示为椎-基底动脉TIA的发作;耳聋及耳鸣不常见。

 

小中风的检查

  1、头部CT:行头部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颅内可能引起TIA样表现的其他结构性病变的性质,如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巨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内小的出血灶等。

 

  2、头部MRI及新的磁共振技术头部MRI在发现脑内缺血性病变的灵敏性方面比头部CT明显高,特别是在发现脑干缺血性病变时更佳

 

  3、头部SPECTPET检查:SPECT是用影像重建的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示踪剂的生物过程,放射性示踪剂注入血液循环后,按脑血流和脑代谢情况进行分布,并以CT技术进行断层显影和重建,而达到了解脑血流和脑代谢之目的。SPECTTIA中发现脑血流量减低区的时相上较头部CTMRI发现得早。PET是利用CT技术和弥散性放射性核素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和局部脑代谢率的方法。PET是当前研究脑功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中脑血流和脑代谢监视的最有效的工具。

 

  4、脑血管的影象学检查包括有创伤的脑血管造影及无创伤性的脑血管造影。

  (1)动脉血管造影为脑血管造影技术中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技术为经股动脉穿刺血管造影。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较大的动脉血管壁(颈内动脉及颅内大动脉)及管腔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损害,如溃疡性斑块、管腔狭窄、完全性闭塞。动脉造影的阳性率为40%~87%,以颈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为主。

  (2)无创伤性的脑血管检查包括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螺旋CT、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上述检查方法与动脉血管造影相比,显然无论从灵敏度还是特异度来说均较后者差。但其非创伤性、可重复性和简单易行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而且当与多普勒技术联合运用时,则可大大提高脑血管检查的可靠性。

 

  5、非侵入性脑血管检查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及颈动脉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食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6、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方面的检查、血生化方面的检查及特殊检查(如免疫学的检查)。

 

7、其他检查如颈椎片可以发现颈椎对推动脉的影响。

小中风的诊断

  TIA缺乏诊断标准和常规评估方法,由于各自病史和症状不同,以致无法确立最佳常规检查程序。对于50岁以上、首次检查不能明确的患者,我们建议遵循以下诊断程序。第一步应全面检查:全血及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甚至糖耐量;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沉;ECGTCD、头颅CTMRI。第二步为明确病因,经胸或食管心脏超声检查、MRA、脑血管造影以及抗磷脂抗体(APAs)、抗心脂抗体(ACAs),为更进一步可筛选血栓前状态,可作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时间的检查等。

 

早期诊断的线索:

1)下述情况提示为颈内动脉系,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测不出,颞浅动脉搏动消失(颈总动脉);眼眶部杂音;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局限性杂音;视网膜动脉压降低(正常两眼相差<10%;眼底镜检查可见栓子。

2)下述情况提示椎-基动脉系:由于突然改变姿势、头伸展或旋转,以及上肢运动而引起的症状;体位性低血压;与病人年龄相比血压较低,两上肢收缩压相差20mmHg以上。

 

小中风的鉴别诊断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发作时间多较长,可超过24小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4、昏厥:亦为短暂性发作,但多有意识丧失,天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发作时血压过低。

 

  5、颅内占位病变:偶有颅内肿瘤、脑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占位病变,在早期或因病变累及血管时,引起短暂性神经功能损害。但详细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长期随访可发现症状逐渐加重或出现颅内压增高,脑成像和血管造影都有助于鉴别。

 

  6、眼科病:视神经炎、青光眼、视网膜血管病变等,有时因突然出现视力障碍而与颈内动脉眼支缺血症状相似(即发作性黑朦),但多无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

 

  7、短暂性全脑遗忘症(TGA):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发作时出现顺行性遗忘,通常伴有逆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的时间可上溯达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之后患者恢复记忆并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但会永远忘掉发作期的记忆。除了有些头痛、恶心、迷惑外,患者意识清楚,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以进行日常生活甚至开车,但可能会重复问同样的问题,这是由于有顺行性遗忘的缘故。通常上述现象需要与愿症、酒精中毒性遗忘或部分复杂性癫痫相鉴别。该病的预后很好,虽可以复发,但不会有引起较严重的脑血管病变的危险。这一点与其他的脑缺血不同。

 

  8、原因不明的摔倒发作常影响中老年女性,总是在行走时发作,发作前无先兆,无意识丧失,也无肢体无力。可以反复发作,也可神秘的消失。该发作的原因不明,也无较严重的预后。突发的双下肢无力可见于脑干缺血,双大脑前动脉由同一侧颈内动脉供血而梗阻时。

 

  9、精神因素:癔病性发作严重的焦虑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神经功能性紊乱有时类似TIA,应注意鉴别,更要避免将短暂脑缺血发作误诊为神经官能症。

 

小中风的治疗

  小中风约有1234患者在3年内发展为脑梗塞,经过治疗可使小中风终止发作,或发作减少者占79.6%,不治疗自动停止发作者仅占20.38%。因此,对小中风应当进行积极治疗,降低血液粘稠度,调整血液的高凝状态,控制和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终止和减少小中风,预防或推迟脑梗塞的发生。

 

  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此类药物安全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常用肠溶阿斯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0毫克,13次。

 

  2、扩溶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706代血浆具有扩溶、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

 

  3、抗凝治疗 若患者发作频繁,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又无出血疾患禁忌者,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等。如肝素可用超小剂量15002000μ加5%1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疗程间隔时间为1周,但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出血并发症。

  藻酸双脂钠是一种新型类肝素类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相关抗原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抗凝,溶栓,降脂降粘的作用。可口服或滴服,口服50100毫克,13次;静滴24毫克加10%葡萄糖500毫升,2030滴/分,10天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4、扩血管治疗 可选用培他定、脑益嗪、西比灵、喜得镇、卡兰片等。常用剂量:培他定10毫克,每日3次;脑益嗪25毫克,每日3次;西比灵6毫克,每日两次;喜得镇3毫克,每日3次;卡兰片5毫克,13次,口服。

 

  5、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对治疗小中风有一定作用,可选用。

 

  脑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证实有颅内动脉狭窄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小中风的预防

  1、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

  2、认真管理血压。戒烟,戒酒,有中风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3、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主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仔细寻找病人中风的危险因素。

  4、适当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忌过咸,过甜。

 

小中风5年内易发生脑梗死 

  我国现有约500-600万中风患者,75%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左右重度致残。对人的健康而言,脑中风给人带来的影响相当于人体发生了“强烈地震”,而小中风就像是震前的白光,成为脑溢血的预警信号。因此,如果发生小中风后,能早期、及时、有效地诊断与治疗,是防患于未然、预防中风偏瘫的关键。

  

小中风为健康亮黄牌

  小中风是指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也称为小卒中,是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患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2-3分钟),产生半身麻木,一侧手和胳膊麻木和发沉,行走不便,还可能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但是这种反应都具有一过性,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自行缓解,并且没有明显的后遗症。

 

  小中风的症状转瞬即逝,发作时间可能极短,很多人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症状消失了就好了,却不知小中风是中风的预警信号,如果错过了及时预防的时机,很可能导致中风。据统计,小中风发生后,50%患者5年之内至少发生一次脑梗死,如果诊断或治疗不当,其中10%脑梗死发生在小中风发作之后的90天之内。

  

小中风发作具有“刻板性”

  依据脑血管供应脑细胞血液的部位,小中风发作的临床表现具有固定模式,表现出两组症状。一组是颈内动脉供血系统表现,即眼动脉短暂缺血出现的一过性黑蒙,短时间缓解;单独累积到一侧手和手臂的肢体麻木和发沉,行走不便,还可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另一组是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表现,症状是双眼视物模糊、呕吐、走路不稳、发音障碍、吞咽困难、突然跌倒等症状。

 

  小中风初次发作之后,病人常会反复发作。有的患者一天可发作几次,有的几个月发作1次。

  

小中风后48小时建立治疗方案

  按照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规定,小中风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但事实上,只要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2小时,多数患者就可以有脑梗死的后果。

  由于小中风发生后近期内的脑梗死事件的高发率,48小时之内要建立合理的病因检测和治疗方案。如果患者有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并有小中风再发可能性存在,必要时需要住院诊断和治疗。

  

远离脑中风威胁“五要领”

  脑血管意外防不胜防,专家强调:平时预防是远离中风威胁的唯一方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加以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第二,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第三,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第四,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ω-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塞。

 

  第五,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应注意保暖。应在室内逐步适应环境温度,调节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

 

  此外,中风患者还要注意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