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西周·​史逨方鼎|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胡繎文博笔记 2022-11-08 发布于陕西

史逨方鼎,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1966年与何家村西周墓葬)。通高21.1厘米,口径14.9厘米×11.7厘米,重量2.295千克。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只个头不大,但四四方方威严十足的方鼎。

依旧首先简单说一下,“鼎”。鼎这个字,是我们经常会见到的,很多成语、惯用词语中都会有这个词,鼎盛,鼎好,定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问鼎中原,等等。鼎最早是一种食器,或者更准确说是“肉食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厅将鼎归纳在此类型中。就是说,鼎不光是用来吃东西的器物,而且是专门用于吃肉的,可见我国古人,至少王孙贵族,对器物类型划分有多细致。

青铜鼎大约是出现于夏代晚期,或者说我们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是夏晚期的。上博也展出有几只,圜底深腹,三个锥足,浑身出了两道凸弦纹和几个乳钉,在没有其他纹饰了,“古拙”,原始。而见到过最早被标记为“鼎”的器物,也是上博展出的,五千年前淞泽文化的一只陶鼎——那会儿的鼎应该没有专门用于吃肉吧。

到商周时期,鼎除了继续作为实用器存在,还逐渐演化出礼器的作用。最早传说中的“禹铸九鼎”,到后来楚庄王“问鼎中原”,鼎在这些典故中,显然不是用来煮肉的。西周时期,鼎作为重要的礼器,出现在各种典(祭)礼(祀),并且依照周礼,鼎的使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鼎与簋,一个以奇数出现,一个以偶数出现,共同构成西周身份等级制的重要一环。

鼎的器形大体上分为圆鼎,方鼎。圆鼎有三足,后世称“三足鼎立”由此而来,方鼎有四足,商鼎中似乎多见四足鼎,著名的“后母戊鼎”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分法:根据器腹、器足的样式,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分档鼎”、“连裆鼎”。我们见过大部分鼎都是连裆的,而分档鼎,多为三足鼎,器腹会像袋足鬲一样,分成三瓣。

这只鼎,就是四足方鼎。鼎身为“长方槽形”。俯视为长方形,从俯视长方形长边一面平视也是长方形,从短边一面看,是个倒置的梯形。平沿方唇,两耳立于俯视长方形的两侧短边口沿上。四棱起扉。口沿下侧,应该还有纹饰,博物馆灯光过于神(昏)秘(暗),相机没拍出来。再下方,扉棱两侧,排列齐整的乳钉围着一块四四方方的勾连雷纹。四柱状足,足与鼎身相接处,浮雕兽面纹,下方两周弦纹。内壁一面有两行共六字铭文:“史逨作宝方鼎“——对,插一句,这就是”自名“。这样形制的鼎,在博物馆中看到过好几只,大概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款式之一。

造型四四方方非常规整,大个儿的乳钉排列整齐,通体锈迹斑驳,锈壳厚的呀,写满了沧桑。虽然不是一只大鼎,但鼎身与鼎足的比例看起来,显得整只鼎非常修长灵动。让人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古朴,大气,轻盈,灵动,非常漂亮的一只四足方鼎

图片均由博主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如感兴趣可亲自去博物馆,一饱眼福

(大宝贝天天见,第一百八十六天)

………… 

都看到这儿了,不点个在看点个吗?
欢迎关注👇

收录于合集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81

下一篇看青铜|陕西考古博物馆藏|商周·球腹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