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瓯越国

 zqbxi 2021-12-27

春秋越国霸王(姒姓家族区氏宗族)勾践(周元王四年(即公元前473年11月)复兴越国,北山会盟返国后,勾践论功行赏,大封宗族子弟,国子姓,父兄昆弟(远宗兄弟是为昆)为君为诸侯,周元王五年(即公元前474年1月)。勾践封瓯王传瓯氏,时有支族讴阳氏,区冶氏,而区冶氏此族后亦省氏为欧,汇入后之轸公所开创之平阳堂)→ 2鹿郢→3→不寿→3翁→4翳→5之侯→6无强 →7蹄(长子尊,次子恒,三子轸)→8轸(封氏为欧,开创平阳堂)→9仲余→10鸿图(弟鸿业)→11(有记序列1(1)海宇{封号曰毋余君。越王勾践十一世孙《通志氏族志略》瓯亦称欧,东瓯王之后。}

越封瓯国(亦称东瓯国,瓯越国),西汉册封为东海国,古代王邦国家,统称为东瓯国,简称瓯国。东瓯王国北界的分水岭为温峤岭--即今峤岭山,东瓯王国的疆域为今浙江的台州、丽水、温州或及闽江以北一带,国都位于温州市区。

国家介绍

东瓯王来历

夏帝少康少子姒无余(公元前538-497年),越王勾践居越都平阳(绍兴平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称霸,国土遂宽。为建立完全意义封建帝国--大越国,仿效周制封众诸侯。据《越绝书》记载,封有瓯王、摇王、干王、荆王、糜王、宋王等。越绝书》佚文更有:"东瓯,越王所立也"之说。数传姒勾践(楚封越之亭侯,更名区宰辛三子分姓,后有欧氏,欧阳氏,阳氏,,)宰辛庶子欧轸星(封号曰仲余君)赐公爵为欧王,食采欧山,传欧氏。

东瓯国世系表:区宰辛→→欧轸星(封号曰仲余君)→ 3欧鸿图→4欧海宇→3欧伯历→5欧安朱→6欧建→7欧昭襄→8欧贞复→9欧省→10欧贞鸣→11欧望(王弟欧兴泰)

国号

前东瓯称东瓯国,后东瓯称东海国俗称东瓯国。

源流介绍

《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有熊民率熊、罴、貔、貅、貙、虎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以貙为图腾的貙部落,即瓯人的祖先。为姒姓夏王族龙貙族族群部落。

越国,又称作"于越",姒姓。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始祖是夏帝少康少子姒无余,禹封泰山,禅会稽中封禅大典中的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泽地区,也就是如今地山东荷泽地区。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王狞其区,越王室逐次南下,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如今地苏州吴中一带。少康少子姒无余奉守禹陵,封茅山(今名会稽山)。其主要职责是守护禹陵和主持祭祀工作,称无余君,族称於越,立於越国。传至越侯 天表后另立分宗,启有姒姓区氏族,周初分封越侯天表诸子分立方国。国遂衰也!

公元前1046年,岁次乙未(羊年)。周朝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分封制(且区,欧人,区阳等国正式于此时封立。当是时正是周朝姓氏制度的有姓有氏时期,区仅为族国称号,未作姓用,仍是姒姓。)。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二十五年 大会诸侯于东都,且区国,瓯人国(区人国),区阳国等四夷来宾。

姒无余越国传至越子必高后衰微。盟主无壬(前621-前591)指天自立,恢复大禹祭祀,代之为越王,延续越国统治。姒姓无壬子无瞫,继位为越王,承祖姓为姒姓,欧余山(浙江湖州市东南三十里有瓯余山,即升山。《路史·国名纪丁》载:"瓯余山,一曰鸟山,一曰瓯亭山,以王逸少升之,曰升山。)勾践灭吴(节选)《国语》。

吴王夫差顺势攻破越都平阳(今浙江绍兴平水),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保栖会稽之山。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前有誓言,后有封越王室公族昆弟(终远分宗兄弟谓之昆)为王。前有誓言后有兑现承诺封王,勾践于公元前478年灭吴称霸,勾践复兴越国后封有摇王,干王,瓯王,糜王 荆王 宋王乃至上舍君 周尚君 余复君等。{姒勾践传七世孙姒蹄(楚封越之亭候)更名区宰辛→庶子欧轸星9封号曰仲余君)赐公爵领欧地,食采欧山{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藻溪镇),居于平阳(越都平阳城),启欧姓之始。《通志氏族志略》欧亦称瓯。东瓯王之后。瓯王,加东以表方位,瓯王欧轸星是也!}---(兄鸿图,弟鸿伟,鸿业。寓意鸿图伟业。)--海宇--伯历--安朱--摇(封号毋余君)--昭襄--贞鸣(凤鸣山鸟复鸣,兄贞复彭泽王,弟贞鸣初为夷乌将军后为平都王)--(贞复子省;贞鸣子望,兴泰)瓯族之东瓯国传国11世王,公元前138年"举国内迁"东瓯国随之空灭。族国空灭,流传有三欧{区,欧(瓯),欧阳}姓氏。贞鸣,兴泰后区欧因同源而共谱,往后与<欧家汀世系世系>基本一致,至北宋我浏阳普照祖上八代祖开始分流而记!

顾炎武记:宰辛之后九代世居今浙江温州解密:宰辛→1欧轸(封号曰仲余君}---2鸿图(弟鸿伟,鸿业。寓意鸿图伟业。)--3海宇(2伯历,海宇叔父)--4安朱--5摇(字毋余,东海摇王)--6昭襄)--7建---8贞鸣(凤鸣山鸟复鸣,兄贞复彭泽王,弟贞鸣初为夷乌将军后为平都王)--9望(贞复子省;贞鸣子望,兴泰)(正是这九代世居今浙江温州),然后有记摇王独来东瓯,摇王,欧安朱之子也,海宁《顾氏谱》云:"王父名安朱,生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而安朱乃欧伯历之子。故驺摇本名欧摇,摇王七子:故此摇王欧姓,驺姓,顾姓,余姓。傒氏都尊为祖王,欧氏称欧摇,顾氏称顾摇,驺氏称驺摇,余氏称余摇。由此给我欧氏追祖带来困扰,皆因赐姓封候之故。)欧摇,汉东瓯王。姓欧氏,名摇,越王勾践之后裔,秦汉之际瓯越人杰出的领袖。周元王四年(即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前472),越王勾践灭吴后,大封子弟为王为君,其中瓯王封在瓯越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废摇的父亲、东瓯王欧安朱及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其地被置闽中郡。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反秦,欧摇与闽越王无诸率越人从鄱阳令吴芮。以越队将转战关中,复从诸侯入关。秦亡,项羽封芮为衡山王,而欧摇则仅为都尉,是以不附楚。并引兵垓下,从刘邦破灭项羽军,立下战功。汉高帝六年(前200),受封为海阳齐信侯,时称闽君或闽越君。至汉惠帝三年(前192)五月,汉政府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②。可见这位瓯越人英勇的领袖,是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真心拥戴。

欧摇复兴先祖旧业,控制了在今浙南温、台、处一带地域,使东瓯与闽越、南越一样成为当时实际上处于相对独立状态的王国,并率瓯越人对这片土地进行开垦。因此受到了后人的崇拜,以致前后数世东瓯王在他功绩的光耀下皆变得默默无闻。

引用顾谱时则云:"王(指东瓯王摇)薨,谥曰信,传子欧昭襄,一名期,高后时辞王爵为侯,在位九年,谥曰悼,传子欧贞复"。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二月,吴王刘濞反,东瓯王附之。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东越。东越兵可万余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鏦杀吴王,盛其头,驰传以闻"④。《越绝书》亦称:"(吴王濞)还奔丹徒,从东瓯。越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杀濞。东瓯王(欧贞复)为彭泽王,夷鸟将军为平都王"。东瓯王得以功折罪,还军归国。公元前153年 东瓯王欧贞复薨,谥号建,子省继位。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郢受吴世子的挑拨,发兵攻打东瓯。或称:"年迈的平都王欧贞鸣在迎战时马失前蹄,在一片沼泽的海涂中被戳身亡"。

按:这位不幸战死的东瓯王,乃继东瓯王欧贞复后为王的(欧贞鸣),欧贞鸣战死后其子欧望继位。瓯越人为闽越兵围困粮绝,便向汉朝廷求援。武帝使中大夫庄助发会稽兵浮海往救。末至,闽越王引兵而去。闽越撤兵后,瓯越人的新领袖、广武侯欧望迫于闽越压力,主动请求内迁,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舒城一带)。公元前138年"举国内迁"东瓯国随之空灭。附:东瓯国大事记公元

大事记

前222年 欧摇"独来东瓯",筑方城,待考。前214年 夜袭秦军,杀秦始皇将屠睢。

前208年 东海摇王欧摇率越军从诸侯灭秦。

前201年 东海摇王摇受封为"海阳齐信侯"。

前192年 加封欧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东瓯王。是年九月薨,子昭襄立。

前185年 海阳侯欧昭襄封瓯越王。

前183年 昭襄薨,子欧建,为海阳侯。

前154年 东瓯王欧贞复从吴王反汉,又为汉购,杀吴王从汉汉封彭泽王。

前153年 东瓯王欧贞复薨,子省继位。

前144年 东瓯王省薨,叔父夷乌将军为东瓯王。(夷乌为称号,本名贞鸣。汉封平都王)

前138年 闽越围东瓯,东欧王欧贞鸣亡。子望封广武侯,率众四万北迁江淮之间。

前85年 东瓯国失名,设回浦县。

相关国事

1、瓯越国第一代王后

蹄祖的结发妻子姓吴,名仪苏,被封为瓯越国第一代王后。是为欧阳家族得姓祖母。吴后仪苏,是吴国先太子吴友的后代。

这又得从头说起。话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于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北上争霸的机会发动了第一次复仇之战。结果吴国大败,留守姑苏城的太子吴友被俘。正在北方争霸的夫差急忙班师回朝。

吴友被俘,勾践将他秘密拘押在会稽城。夫差回师之后,曾一度想向勾践讨还太子友。越国于是以太子友为质,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交换条件。吴国无法接受勾践的条件,也不理睬勾践的要挟。为稳定局势,遂宣称太子友阵亡,另立王子吴鸿为新太子。吴鸿就是现在的江西吴姓之祖。

此后的越灭吴之战,又先后历经十年,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才最终被越攻灭。在这10年期间,旧太子吴友一直被秘密拘押在越国王城会稽城。

吴灭之后,夫差自刎,吴国王族包括新太子吴鸿都被勾践放逐,唯独在对待旧太子吴友的问题上,大臣们争论不下。有人主张把他也放逐了,也有人主张索性把他秘密处死,免留后患。唯独大夫文种有他的深谋远虑。

文种认为,灭吴之后,吴国的大片国土及其子民都已归附于越,吴国的大批士大夫和旧贵族也降服于越,对这些人不可能赶尽杀绝,但是若任由他们四下串连,到时候东起一把焰,西放一把火,那是非常难以控制的事情。现在夫差自刎,新太子吴鸿被逐,旧太子吴友势必成为吴人心中的精神领袖。不如把吴友放出来,不给他封官,不给他封爵,也不给他封地,就把他留在国都,供养起来,控制起来,当然更要监视起来。

这样就有两个好处:第一,吴国的遗老遗少若想搞串连,势必以旧太子马首是瞻,因为古人讲究名正言顺,只要控制了吴友,就等于控制了吴国旧贵族,免去很多麻烦。第二,吴友现在是笼中鸟,吴国被征服的百姓要是听话,就对他好点,若是捣乱,就给他吃点苦头。照现在的话说,这就等于给吴国被征服的百姓立了尊菩萨,上了圈紧箍咒。这尊菩萨被越人捏在手里,他还能不乖乖的?

勾践于是采纳了文种的建议。果然,被征服的吴人整整100年毫无动静,直到100年之后的公元前375年,才因越国内乱搞了一次复辟小风波,也很快就被压制了。可以说这都是大夫文种深谋远虑的结果。

那时勾践也没有过分亏待吴友,放他出来之后,先是赐给吴友一栋很大的宅子,后来又从自己的王族中选了一名族女许配给他,并赐媵妾6人。于是旧太子吴友一族就在越国繁衍下来。

吴氏仪苏,就是吴友这一族的嫡系后裔。

仪苏年轻时贞静淑慧,虽是没落王族之后,但气质高雅,雍容华贵。很快就被越国王族看中,被聘为三王子妃,也就是嫁与蹄祖最喜爱的三王子欧轸为妃。

后来,蹄祖自建瓯越国,封仪苏为王后,是为瓯越国的国母,也是欧阳家族得姓祖母。

吴越号世仇,自蹄与仪苏联姻之后,方自冰释。

2、欧阳宰勋三子欧轸生三子。

吴氏仪苏嫁与欧轸之后,深受宠爱,不久就相继生了三个儿子:

长子名伟,又名卫,为人沉稳持重,有远谋,承父基为第二世瓯越王,巩固了新生的瓯越国。

次子名仲余,勇武有力,为人豪爽侠义,最受越国军队拥戴。蹄祖薨逝后,仲余被王兄伟封于欧地,公爵,是为欧氏得姓之近始祖。

仲余是越王伟时代越国马步水三军统率,长期驻扎在钱塘江北一带。当时的钱塘江以北到欧余山以南的大片土地,都被瓯越国命名为"欧地",以示与瓯江一带的"瓯地"相区别。仲余与强大的楚国相对峙,在他的镇守下,楚国不但不敢挑衅,反而处处落于防守地位。

三子名句余,传说他"疾如风、捷如电",徒步能追上鹿群,空手能捉下飞禽。蹄祖薨逝后,句余被王兄伟封于越阳之地,公爵,是为后世阳姓越国支脉一派的得姓始祖。

瓯越国南方与闽越相邻之地就叫"越阳"之地。句余镇守瓯越国南方,与闽越国相邻。两个兄弟国家内部虽然经常起摩擦,但对外却很齐心,经常联起手来对付楚国。所以楚国虽然号称灭掉了越国,可是对闽越国和瓯越国这兄弟俩却向来是无计可施。

自勾践之后,越王室是个非常注重武力的王族,其王族子弟大都是武力非凡的人。这也是越灭之后王族子弟虽然四散,却能够在沿海一带纷纷建国,号称"百越之国"的很大原因。特别是蹄祖亲历父亲失国的教训之后,对自己的王子在这方面的教导更是非常严格。

蹄祖晚年,忧国成疾,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三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更怕重蹈父王覆辙,子孙四散。于是召集自己的三个嫡子到病床前,语重心长地讲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道理。三兄弟很受感动,乃刺臂为誓,立志共扶东瓯国。所以后来长兄欧阳伟居中称王,以其弟欧仲余守北疆、阳句余守南疆,东越国固若金汤,虽然被楚国挤压在沿海一隅之地,但绵延百年,始终屹立不败。

欧阳氏族仅仅繁衍到第二代,便赐封了两个分支之姓:欧姓、阳姓。

欧轸次子欧仲余又有三子:长子名欧海宇;次子名欧期视,封顾余侯,为顾氏与余氏之始祖;三子名无诘,封驺励侯,为驺,邹姓始祖。

古代先有氏族,氏族繁衍分支之后,有较高封爵和有勋绩的人就可以受姓、赐姓或立姓。一姓繁衍之后,又形成新的氏族,又再分姓。如此循环往复,所以中华民族衍生2万多个姓氏,就是这个原因。

3、瓯越国前期七世的王位更迭

东瓯国从欧阳宰勋到摇王建,共传十二世瓯越王,其中有四世王姓欧阳,另八世王姓欧。

第一世东瓯王欧阳宰勋薨逝后,传位于长子欧阳伟,是为第二世东瓯王。王伟在位12年,又传位给鸿业,是为第三世东瓯王。王鸿业仅在位10年,就英年早逝,其长子欧阳完,当时仅有6岁。王鸿业临终之时,深知东瓯国国步维艰,自己的儿子太年幼,于是将王位传给堂兄欧海宇。

欧海宇自幼在军中长大,文武皆能。他在位期间,就连战国四大名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都被他弄得顾此失彼,只好在吴地筑城以防越军,可见王鸿业看人看得准。欧海宇是为正宗的欧姓第一位帝王。海宇在位整整30年,病逝前本想还位给王鸿业之子、已经37岁、正当壮年的族弟欧阳完,但完坚辞不受,于是传位给世子欧伯历。

欧伯历是为欧姓第二位帝王,也是欧阳宰勋一脉的第四世东瓯王。伯历在位19年,去世前承父训要还政给欧阳完39岁的长子庸,庸也坚辞不受,避居于东海一个小岛之上,改名为欧阳东。于是伯历传王位给世子欧安朱。

后欧安朱被汉王夺其王号降为闽君(年约五十岁),仍领旧地。欧安朱之子欧摇,海宁《顾氏谱》云:"王父名安朱,生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而安朱乃欧伯历之子。故驺摇本名欧摇,这就是后来反抗暴秦,成为百越领袖,赫赫有名的"东海王欧摇"。

引用顾谱时则云:"王(指东瓯王摇)薨,谥曰信,传子欧昭襄,一名期,高后时辞王爵为侯,在位九年,谥曰悼,传子欧贞复,"④。《越绝书》亦称:"(吴王濞)还奔丹阳,从东瓯。越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杀濞。东瓯王(欧贞复)为彭泽王,夷鸟将军为平都王"。东瓯王得以功折罪,还军归国。公元前153年 东瓯王欧贞复薨,谥号建,子省继位。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郢受吴世子的挑拨,发兵攻打东瓯。或称:"年迈的平都王欧贞鸣在迎战时马失前蹄,在一片沼泽的海涂中被戳身亡"。

按:这位不幸战死的东瓯王,乃继东瓯王欧贞复后为王的(欧贞鸣),欧贞鸣战死后其子欧望继位。瓯越人为闽越兵围困粮绝,便向汉朝廷求援。武帝使中大夫庄助发会稽兵浮海往救。末至,闽越王引兵而去。闽越撤兵后,瓯越人的新领袖、广武侯欧望迫于闽越压力,主动请求内迁,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舒城一带)。公元前138年"举国内迁"东瓯国随之空灭。

自此这就是十二代瓯越王的变更历史。与几千年前从黄帝到大禹时期的帝王变更,大同小异。

欧摇复国

第六代王叫欧安朱,秦灭六国后废东瓯国,国名虽被除,但辖地仍为欧安朱所统。秦亡,越王欧摇参加了反抗暴秦的战争,并率东瓯子弟攻入关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又帮助汉高祖打败项羽,被汉朝封为东海王,封海阳齐信侯。因国都在温州瓯江流域所以又称之为东瓯王国。

助汉平乱

西汉七国之乱时,东瓯国与七国是盟友。吴王刘濞[bì]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在丹徒击败投奔东瓯国后,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欧贞复,于是东瓯王弟欧贞鸣"夷鸟将军"趁劳军之际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封为"平都王"。

后刘濞之子逃到与东瓯王国的邻国闽[mǐn] 越王国(首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唆使闽越王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求救,汉军兵至,闽越撤兵,汉军兵退,闽越复扰。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王欧贞旻战死,其子欧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全国迁徙中国。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欧望率领族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被并入中央王朝(之前是独立王国)。

欧摇之次子欧期视,汉文帝时爵位是顾余侯,后以顾为姓。如今顾姓有北顾和南顾之分,南顾以第六代东瓯王欧安朱为始祖,欧摇为第二代,欧阳襄为第三代,今居住于江苏、浙江等地的顾氏皆是东瓯王之后。

国家世系

夏帝少康少子姒榆(封号无余君子)由山西平阳郡迁封地茅山,后为会稽山,姒无余数传至→勾践灭吴称霸复数传→至姒蹄子玉(楚封越之i亭侯,更名区宰辛)→欧轸→欧鸿图(弟鸿业)→欧海宇→欧伯历(海宇叔父)→欧安朱→欧昭襄→欧建→欧贞复(彭泽王)→欧省→欧贞鸣(平都王)→欧望(广武侯,弟兴泰。举国内迁,国遂空灭。)→兴泰,(忠义侯)

温州,东瓯国首都,越王勾践的故乡

东瓯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东瓯王的封地,大致在今日浙东南的温州市和台州温岭一带。东瓯,现在仍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古称。

东瓯国古城遗址在温岭市大溪镇里宅村、大岙村一带,东西长达390米,南北宽为26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西城墙残长约60米,宽7米,高约1.4米;北城墙残长约94米,宽10—15米,地面以上残高约1.1米。据考古学家证实,东瓯国遗址又是战国时期“徐偃王城”遗址。 东瓯王国故都在今黄岩、乐清、温岭接壤处的温岭市大溪镇大唐岭南麓的里宅、大岙村。这里坐北朝南,背靠大山,地势险要,环境幽美,青山秀水,盆地广阔;东首龙山,西侧虎山,南有救驾山(也叫方山),北枕太湖山,中间平原临海。

据历史记载,温州古称瓯越,东瓯王欧摇是越王勾践的远宗后代。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次年废除了第七世东瓯王摇(改欧摇为驺摇)及当时的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其地被置为闽中郡,东瓯从建国到被废共历时二百五十二年。但“秦虽置郡,仍为无诸和摇所据,秦不得而有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响应,越王勾践十三世侄孙(七世王)欧摇与闽越王无诸率越人跟从鄱阳令吴芮反秦,“越军转战关中,复从诸侯入关。”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但因楚、越有旧隙,担心闽越强大对楚不利,不封无诸为王,而欧摇则仅为都尉。项羽的狭隘使无诸与驺摇十分不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引兵垓下,助汉高祖刘邦击灭了项羽的楚军。

公元前202年,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公元前200年,欧摇受封为“海阳齐信侯”,时称“闽君”或“闽越君”。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汉廷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欧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欧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自此欧摇定都东瓯(今温州市境内),重建东瓯国,成为瓯越中兴之祖。汉初因功对无诸和欧摇封王,闽、瓯两地保留了越人的自治,并不完全服从于中央汉廷。

东瓯王古迹目前在市区仅存两处。一处为位于市区西郊瓯浦垟村的东瓯王墓。一处为位于市区华盖里的东瓯王庙。

东瓯王墓位于市区黄龙街道瓯浦垟村景山北麓,属后期建造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衣冠冢。据南宋《绍定旧编》记载,东瓯王墓共有五处,除瓯浦垟一处外,太平寺前、谢婆埭垟、西山和吴平山还各有一处,均在今温州市区范围内。明弘治《温州府志》载:“东瓯王冢在永嘉孝义乡西山瓯浦山侧。”从明代文献看,另4处东瓯王墓可能已不存。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对瓯浦垟东瓯王墓进行重修,并刻有《重修东瓯王墓记》碑。文革时期该墓曾遭严重破坏。1992年温州市政府将该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市政府拨款在原址对该墓进行了重建。现墓为榻椅式建筑,上下三坛,青石砌筑。墓顶方石墁地,坛坎设栏杆,墓前依次设拜坛、墓道。拜坛西侧贴立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该墓碑记。

东瓯王庙位于市区华盖里,明代宣德年间温州郡守何文渊建。明万历《温州府志》载:“东瓯王庙,在华盖山下。宣德间郡守何文渊建。旧在城内海坛山麓。”明成化十三年,改东岳庙为东瓯王庙,每年古历三月八日,百姓拥东瓯王塑像巡游街市,驱灾祈福,已成一民俗。该记载说明东瓯王庙曾在一个阶段称为东岳庙。建国后,该庙曾长期被华盖山小学使用。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该庙的大殿、配殿均被拆除,仅存门台。学校在原庙基址上建造多幢新校舍。现校舍为市聋哑学校使用。1981年温州市政府将东瓯王庙仅存的门台列为温州市第一批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门台为砖石结构。平面呈八字形,三间式,通面阔9.8米。青石台基高0.4米,中间设垂带踏跺。明间门额中嵌青石匾,内书“东瓯王庙”四字。

东瓯国都城在温州,这是千年以来的历史定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