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洗春节即将来临,突然想起了过去上海人春节前去浴室排队洗澡的情景,被外地人视为优雅的上海人其实生活并不容易,冬天不能经常洗澡就是其中的一例。 上海浴室的历史很长,从明朝洪武年间就有了记载,解放后上海大大小小的浴室有一百多个,浴室按照价格分几个档次,最贵的是包厢,最便宜的是大池,普通人喜欢大池,人可以全部浸泡在热水里松筋骨,又可以叫人搓背扦脚,最后还可以在软软的躺椅上美美地睡上一觉,有点年龄的男人都喜欢去浴室(叫孵混堂)放松身心。不是所有的浴室都有女子部,即使有女子部规模都比较小。女子部没有大池,一间大厅被分割成一个个单独简陋的小间,分盆浴和淋浴两种,女人洗澡的价格比男人贵。在一天只有几角菜金的时代,花几角钱去洗澡,对普通家庭是个奢侈,所以女人反而舍不得经常去浴室洗澡。那时很多人最希望单位有浴室,可以天天在单位洗澡。 终于走进了狭小的洗澡空间,你已是身心疲惫腰酸背痛,仔仔细细地用香肥皂(三四十年前很少有人用洗浴乳)涂抹全身,用丝瓜筋上下左右一寸寸地擦洗,温润的热水喷薄而下,抚摸着柔嫩的肌肤,皮肤开始微微泛红,被寒风吹得僵硬的身体变得柔软轻松起来。为几小时在寒风中的辛苦等待,洗澡的人都希望延长这温暖的享受。 无情的敲门声一阵阵传来,服务员在催你快快结束,客人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走出浴室大门,等待洗澡的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多,不知道何时才能轮到他们。 80年代初,聪明的上海人发明了浴罩,浴罩像一个圆形的帐子,用钩子固定在房顶上,长长的透明塑料布套在浴缸或者脚盆上,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然后在浴缸或者脚盆里放满了热水,洗澡时就可以抵御寒冷。很多上海人在冬天就可以不去浴室,用这样的方式来清洁自己。出国后感觉最方便的是房子里有暖气和热水,这在当时的上海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 90年代末回国探亲,发现上海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暖气和热水器,冬天洗澡难已成为了历史。21世纪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变化,常常听亲朋好友津津乐道地谈论去浴室洗澡的乐趣,孤陋寡闻的我始终猜不透其中的奥妙。二年前回上海探亲,朋友提议去浴室洗澡,我也想见识一下时尚的浴室和洗浴文化,于是欣然答应。这家浴室豪华气派,装修的美轮美奂,鲜花雕塑点缀在每一个角落里,找不到一丝过去浴室的痕迹。浴室分上中下三层,设茶室饭厅和美容中心,还有休息厅和娱乐厅。第一次进这样的浴室,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样的 从上海人过去洗澡的艰难,到现在洗浴提升到文化的享受,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真的发展了,中国经济真的繁荣了,中国老百姓真的富裕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1,北方人和80年代后出生的上海人是很难理解这一切的。 2,上海大工厂都有浴室,很多小厂和事业单位都没有浴室,单位发洗澡的票子作为职工福利。 3,从解放到20世纪末,上海浴室一直处于亏本状态,因为普通人不经常去浴室,只有春节期间人满为患。21世纪,沫浴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这个行业很赚钱,尤其是规模大的洗浴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