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施肥技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2MDg1OTQ4.html
平衡施肥是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一种科学施肥技术。 化肥施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施用单一元素肥料到多元素肥料配合施用、由经验配方施肥到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进步过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化肥施用要讲究科学。做到配比合理。施量过少,达不到应有的增产效果;施肥过量,不仅是浪费,还污染土壤。肥料元素之间也互相影响,比如:磷肥不足,影响氮的肥效;钾肥施用过量,容易导致缺锌。那么,科学施肥要求这么高,到底怎样才能掌握好呢?这就要求依靠现代先进的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技术,就是测土配方施肥,国际上通称平衡施肥。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科学施肥技术。 1.施肥体系:一是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的配合,可以缓急相济、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既可以及时满足作物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收,又能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作物营养条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是无机肥料中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相互配合,将肥料三要素配比合理,防止偏施某一种肥料,出现施肥效果差,甚至产生副作用的现象。 2.肥料施用:平衡施肥在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的营养特点选好肥料种类、最适宜用量和配比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配方的实施。即肥料在各个生育期内的适宜用量和分配比例,发挥肥料最大利用率。(1)一般生育期短的作物在肥料分配上应以基肥为主,追肥早施,而生育期长的作物加大追肥比例,分次施肥。在追肥中,首先要考虑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保证肥料适时有效地被作物利用。(2)粘质土壤宜采用重基肥、早追肥(前促后控)的施肥方式,以避免后期贪青。沙质土壤采取追肥为主的“少吃多餐”施肥方式,防止力水平。二后期脱肥。壤质土采用基追并重的方式,以防后期脱肥,保持均衡增长。(3)不同营养元素,施肥方式不同。氮肥:在施肥上应强调基肥和追肥两种方,其中总用量的30%—40%作基肥、70%—6O%在生育期作追肥。磷肥:当季作物的磷肥作基肥,一次集中施用,轮作要把磷肥分配到对磷最敏感的作物上。钾肥:当季作物施用钾,一般宜全部作基肥。特别是生育期短的作物。钾肥的施用应尽量早施。重施基肥。看苗提早追肥。
配方施肥科学合理。就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其增产、增质、培肥地力的作用。如果施肥配方不合理,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还会对土壤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配方施肥必须有理论指导,某些学说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实践中客观存的规律,至今仍然是指导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 也叫养分补偿学说。是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他是第一个试图用化学测试手段探索土壤养分的科学家。主要论点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向土壤施加养分。而且他还提出了“矿质养分”原理,首先确定了氮、磷、钾3种元素是作物普遍需要而土壤不足的养分。至今,测土施肥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测土施肥已成为一面常规的农业技术措施。 2.最小养分律 这也是李比希在试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他说“某种元素的完全缺少或含量不足可能阻碍其他养分的功效,甚至减少其他养分的作用”。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的高低受作物最敏感缺乏养分制约,在一定程序上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增减而变化。它的中心意思是:植物生长发育吸收的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为了更好的理解最小养分律的涵义,人们常以木制水桶加以图解,贮水桶是由多个木板组成,每一个木板代表着作物生长发育所需一种养分,当由一个木板(养 分)比较低时,那么其贮水量(产量)也只有贮到与最低木板的刻度。 3.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最早是作为经济法则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在其他技术条件(如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着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再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4.因子综合作用律 据统计,作物增产措施施肥占32%,品种占17%,灌溉2%,机械化占13%,其他占10%,因此配方施肥应与其他高产栽培措施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增产效益。在肥料养分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施用,这样才能产生养分之间的综合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