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 研究甲骨文的学问称为「甲骨学」,甲骨学从西元1899年发现至今,不过一百年左右,甲骨学也未满百年。这一百年中的前四十年是甲骨学的奠基时期,许多研究方法及开创性的论点,直到今日仍经得起考验。
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
刘鹗(1857-1909) 王懿荣在发现甲骨后一年,便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以京师团练大臣的身分,因而投井自杀。王懿荣死后,部分甲骨归好友刘鹗所有。刘鹗(1857-1909)字铁云,是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自己也收藏了五千片左右的甲骨,在西元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甲骨精选一千多件拓印成书,是为第一本将甲骨着录出版的书籍《铁云藏龟》。这套书让世人大开眼界,认识商代古文字的存在。 孙诒让(1848-1908) 第一位真正对甲骨文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孙诒让(1848-1908)。孙诒让,字仲容,一名征君,浙江瑞安人,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着有《周礼正义》, 是《周礼》集大成的著作。1904年,孙诒让根据刘鹗的《铁云藏龟》作了《契文举例》,是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书籍,并试着从甲骨文探讨商代的制度,虽然书中论点诸多错误,但开创了甲骨学研究的先声,披荆斩棘之功是无法磨灭的。
此外,罗振玉又精于文字考释,并且审释出商王名号,确定甲骨文为商王室遗物,并打探出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在河南安阳,甲骨文的真实面貌乃浮现。 王国维(1977-1927) 在罗振玉的影响下,王国维(1977-1927)进一步将文字考释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利用甲骨文来论证商代的制度。王国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是清末的才子,对西方哲学、文学都多所涉猎,后来进入中国古代史、古文字的研究领域。王国维在古史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出土文物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这样的历史研究法直到今天仍为学者所奉行。他考订出殷商先公先王,并将甲骨中的商王世系与《史记》相互对照,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问题。 董作宾(1895-1963) 商王世系问题大体解决,但对于甲骨年代的断定却没有标准,年代无法断定,这十数万片的甲骨就如一盘散沙,难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这个问题,到实际进行殷墟考古的董作宾终获得解决。董作宾(1895-1963)号彦堂,河南南阳人,是史语所第一个从事殷墟考古的人,不久专门负责研究甲骨文。1931年首先指出甲骨文中贞人(占卜时负责卜问的人)的存在,1933年更提出甲骨断代的十个标准,对流散各地的甲骨进行年代的推断。断代问题的解决,使十多万片零散的甲骨,考古出土的与以前流传的,串联成有条理的史料,成为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也把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材料。郭沫若(1892-1978)号鼎堂,四川乐山人。郭沫若甚具才华,留学日本习医,后来弃医从文,对于文学、史学、考古、哲学、戏剧等皆有所涉猎。他在日本十年的期间(1928-1937),建立起自己的甲骨学研究,出版了甲骨文资料汇编性的著作《卜辞通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