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老祖宗回家过年。

 玉龍阁 2012-01-25

除夕,请老祖宗回家过年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常来老客 于 2010-1-31 23:36 编辑

20100206032510803.jpg


20100206032519105.jpg


图片说明:准备好饭菜,请老祖宗回家过年。




[讲述人]
沈兆福,庄河文化馆退休老人,退休后主要从事庄河民俗方面的研究与发掘工作。
[年俗记录]
除夕请神,让逝去的长辈回家过年,全家人在祖宗牌位面前叩首参拜,家庭的传承在这一叩一拜中维系着生生不息的牵连。拴马杆、吃饺子、放鞭炮,人间天上透露子子孙孙永远平安的祈福。
[年俗感受]
尊重长辈,不忘记列祖列宗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家人不分年老年少,传统摩登,统统行大礼,这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重,更是对中华传统行大礼的纪念。祭祖成为中国人农历新年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为春节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间传统习俗祖宗回家过年
当人们摆脱了饥饿,实现了温饱,过年,在人们的神经里,变成了一个冗长的大假,变得如平常一样,或者说平常像过年一样,变得慵懒,变得失去了风俗。而在庄河农村,过年依然保留着最初的习俗。在距离过年还有很长时间的时候,庄河文化馆退休老人沈兆福给记者写来了一篇文章,详细讲述了庄河过年的年俗种种。其中祭祖的情节是最有特色,最震撼人心的。祭祖就是在过年时请逝去的先人回家过年,并叩首参拜。无论贫富,无论忙闲,在庄河农村,这一习俗都是必须的。
从沈兆福老人的讲述中,记者联想到母亲每年为年俗忙碌的身影。
从进了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忙碌的家庭成员在年三十这天格外紧张而兴奋。
一大早,母亲把丈夫和孩子们叫起床,扫院子,扫屋子,准备粮草。“快点,快点,你们几个中午十二点前把对联贴好,每个门都要贴上,有对联,有横批,还有挂彩(一种用彩纸做的剪纸,里面是年年有余或恭喜发财这样的字样),猪圈、鸡窝、马圈、井盖上都要贴。要喜气洋洋的,让老祖宗回来过年看了心情舒畅。”
母亲每年年三十这天都这样催促,父亲和孩子们贴完了对联,把放了一年的宗谱拿出来摆好,挂在正屋正对着门的位置,宗谱上按照辈分写着族里逝去的先人的名字,男人在左边,女人在右边,如果这一年里族里有人走了,无论辈分大小,名字都要填上去的。
“过年过什么,就是要请祖宗回家过年,让老祖宗回来看看儿孙后代日子过得还好,也让他们放心。谁先走了,谁就是祖宗。”母亲说这话时,俨然老祖宗就在眼前,像真的一样。那挂在正屋正位的巨幅宗谱不由得你不重视这个节日。过年的氛围就在这张宗谱展开后在屋子里弥漫开来。在祖宗面前,说话要小心,不能让祖宗看了伤心……一切都要谨慎从事。
据说祖宗是“骑马”回家过年的
母亲一向把祖先看得十分神圣。中午这顿饭叫年饭,庄河的年饭不在晚上。母亲每做一个菜,都要盛出第一碗,放在宗谱下面的供桌上,摆好,菜上面插上一支纸花,也是庄河的剪纸艺术,到了年关,集市上满是卖的。一般的,摆上五个菜就可以了。菜里一定要有鱼,有丸子,有鸡块。香炉和烛台也是要有的。这些都是供奉祖宗的。宗谱上画着一男一女两个古人的画像,那就是我的祖宗了吧?吃完午饭,母亲的工作是包饺子,年三十的晚上,庄河人家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除夕夜就从“请年”开始。
  所谓“请年”,就是到坟地请已故的先人回家过春节。
  下午三四点钟,人们就三三俩俩、缕缕行行地拎着香纸从镇里到山上的坟地。因为我们是到弟弟家过年,所以,“请年”是由他们家主持。侄子小侠也三十多岁了,自然是家的掌门人了,他有条不紊的烧纸、点香,然后在坟地放了一盘鞭炮,高喊着:“请老祖宗回家过年了!”样子十分虔诚,然后孩子们就打着灯笼,嘻嘻哈哈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回了家。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香火点点,鞭炮连连。小侠调侃地说:“各家的先人都在望乡台上等候,看到自己的子孙烧纸,就跟着回家了,”
把年请回家的过程细得很,回家要走正门,不能走后门和偏门;到了院子里要准备好先人拴马的棒子,要高喊:“老祖宗到家了!”小时候轿车没有进入家庭,老祖宗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了。我在想,也许现在不需要这个拴马杆了。看到父亲回来了,母亲会把正好煮好的饺子盛出一碗放在供桌上,此前,任何人不得碰这饺子的。
进门首先对着供桌点一炷香、烧一打纸、点亮蜡烛……当然少不了磕头。在宗谱面前,晚辈们必须要叩首
叩头,以行大礼的方式不忘祖先。摆在正屋的宗谱从天棚上垂下来,垂到了供桌上,宗谱不是简单的几个先人的名字,而是一幅美妙的画。画上两位先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母亲总说,那是爸爸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和奶奶的奶奶的奶奶在看着我们。两位先人的下面是一家人欢天喜地过年的情形。
在宗谱的前面有一根横梁,上面是横批,写着如:祖豆千秋、子孙万代等字眼。在今天的晚辈们看来,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过程,颇有些滑稽,人们似乎已经接受了人死万事空的观念,根本不相信祖先的灵魂还在的说法,但是,一路做着“请神”的习俗,内心里却不由得多了几分虔诚,对逝去的族人多了一些缅怀之情。最让人震撼的是在宗谱面前,晚辈们要一一叩首,这也是必须的。
除夕之夜,晚上11点钟,央视的春晚进展正酣,母亲便起身去煮饺子,这是正式祭祖的时刻。饺子煮好后,全家每一个晚辈都要跪在宗谱前叩首,为祖宗请安。长大一些的孩子是不愿叩的,似乎感觉羞愧,或者对这一习俗多了些近乎对封建迷信的厌恶,叩头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些人家改成双手合十行礼。但仍有大部分人家依然要求叩首,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重,更是对中华传统行大礼的纪念。
宗谱一挂就是四天,从年三十一直到大年初三。初三的晚上,一顿饺子吃完,父亲带着孩子,沿着来时的路把祖宗送回坟头,放几串鞭,算是告别。明年再来,周而复始。似乎地下的老祖宗永生不灭。
几十年过去了,在庄河农村,不仅母亲一直沿袭了他们小时候过年的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人们可能过年时少了买新衣服的喜悦,也少了对过年吃品的渴望,但是,请老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却始终未变。
先人尽管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但是,其中的浓浓恩情却不能不让人感动,这大概就是庄河人的宗教信仰吧。那挂在正屋里的宗谱,是庄河年永恒的图腾,也因此,庄河农村有很多民间的手工艺者,以画宗谱、填写宗谱为业。因祭祖而派生的一系列手工艺品也在无声地诉说着一种历史与文化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