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水葫芦:长篇纪实随笔《消逝的村庄》3

 妙趣横生 2020-07-16


长篇纪实随笔《消逝的村庄》3

 

  有人说,年难过,年年过。也有人说,年好过,日子难过。

  ------------水葫芦

  

  腊月里,下了场大雪。

  一个星期天,三哥把我们十来个娃娃叫出来,分成两组,打雪仗。

  三哥比我大两岁,个子高,力气也大。无论玩儿什么游戏,我们从来都玩儿不过他的。这次打雪仗,我和他分在了一个组,就特别地高兴。二树灯傻乎乎的,喜欢争强好胜,虽然这回当上了司令,却只领着六个猴子兵,成了我们的敌方。

  我就料定,他不会有好果子吃!

  我们的战场,就选在大门坡下的大场里。

  这个老大的场面,是秋天里二队、三队打粮食的地方,宽敞而且平坦。冬天里,却只剩下打场的工具以及一堆一堆的秸秆了。下雪后,场面白的耀眼,好像更大了些!那些工具以及秸秆,被雪蒙上了,像怪兽,像山丘!

  三哥率领着我们,以东边二队的场面儿为阵地;二树灯一伙人则是镇守着西边儿三队的场面儿,与我们对抗。

  战斗开始了。双方都是以扇车、碌碡和一堆一堆的秸秆为掩体,用雪球做武器,疯狂地打了起来。 三哥老将出马,指挥有方。 他善于运用迂回战术,而且喜欢兵分几路袭击敌人。二树灯新官上任,信心十足。他喊声震天,总是冲锋在前,毫不示弱。他胖乎乎的,天生的粗壮结实,而且特别顽强,三哥几次进攻都没有得手。

  我急了,让所有的人把雪球都集中到三哥身边,让他投掷。而且,在三哥冲锋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家伙儿,都跟在他身边儿,不时地提供着雪球。我们把雪球尽量做大一些,这样一来,我们这边的火力猛烈了许多。另外,秀生率领的几个人,已经操了敌人的后路。敌方司令官二树灯,身上,头上中过无数雪球,眉毛、头发上已经是白的的!他喘息着,呵着热气,叫喊声却一阵比一阵低,而且有些嘶哑了!三哥笑着,感觉他支持不住了,就大声喊“投降吧!”。我们也跟着喊:“投降吧,我们不杀俘虏!”可二树灯不服气,还想死硬顽抗。他的队员们急了,就在雪球里包裹土坷垃和小石子,那雪球一下子就厉害了许多!不过,这也不行,当他们感觉后面有人在袭击时,回头瞧,发现被包围了。二树灯只得认输,举手投降了!

  打了胜仗,我们都很高兴。看看二树灯一伙儿人神头鬼脸的样子,觉得好笑!

  可是,我突然感觉到两只手冻得生疼。仔细瞧瞧,手背都变成了紫色。我把手伸给三哥,他也伸出来对比一下,都是一样的颜色!三哥还是有办法的,他说:“搓一搓就好啦!”我们都学着他不停地搓手。感觉似乎好一些!

  过了一会儿,他却悄悄对我说:“还是回去暖和暖和吧。”

  我们俩就先走了几步。

  三哥突然朝大伙儿喊一声: “回去了!”又道:“谁最后,鬼拉住!”

  然后撒腿就跑。

  一群人紧紧跟着他,飞也似的。

  秀生胖,腿短,跑在最后。或许是怕鬼拉住吧,一着急,反而摔了一跤,哇一声就哭了!我返回去把他拉起来,三哥也过来了,火大地问他:“男子汉,你是哭球甚哩?”

  果然,秀生可怜巴巴地说:“呵呵,怕鬼拉住哩!”

  众人听了,叫着,狂笑着。

  来到了三哥家。进了屋子,看见六大娘正和几个女人捏花糕和枣山。

  我们是小孩子,却也知道这些风俗;。每年腊月里,家家都要蒸好多吃食。叫“年积食”。 比如豆馅桃桃儿,粘卷儿,米面糊儿(煎饼),高粱面煎裹,花糕,枣山等等,都属于“年积食”的内容。

  我的母亲也在炕上帮忙。

  她看见我们冻得红鼻子紫脸的,就慌忙跳下炕来。拉起我的手,一边温着,一边嗔怪道:“又玩雪了,看冻成甚样子了!唵?”

  几个家伙伸出小手,要到火炉子上烤,被母亲制止了。

  母亲告诉我们说:“可不能烤火,那样的话,你们的小手就会化掉的!”

  孩子们听了,就缩回来,不敢烤火了。

  母亲就像给我那样地给他们一一暖手。

  只见她捂一捂,搓一搓。那些孩子嬉笑着,倒是很高兴地样子!

  我看见了,却有点儿生气呢!

  一会儿,觉得不冷了,我们就出了院子。我们分开好几伙儿,弹玻璃球,打洋包,打坨,踢毽子·····

  我有好几个玻璃球哩!可惜没装在身上。没拿玻璃球也不要紧,就向三哥借了个洋包,玩了起来。这个洋包是烟盒纸叠成的,纸张太薄了,洋包轻飘飘的。打了几下,就被人家赢走了。

  不好意思再借了,又懒得回家取。

  我就混在女孩子当中,跟着翠香姐她们喊起了顺口溜: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告玉皇

  二十四,打扫打扫四方四

  二十五,红、白萝卜挂了两箩头

  二十六,割好了肉

  二十七,剃头洗澡刮胡子

  二十八,写对联掏窗花

  二十九,拿上坛坛打烧酒

  三十,包了羊肉饺子

  初一,吃饺子,穿新衣,老的等人磕头,小的都有糖吃·····

  牛牛和萍香也过来了,她俩的声音又尖又响亮。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

  大概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过年。 我常常想,如果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我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了父亲,他却说那可不行。还给我讲了这样的故事。


  当年,李自成到了京城,做了大顺皇帝。

  有一天在朝中议事。他说:“众亲家,江山咱有了,不知道大伙儿喜欢做什么呢?”

  众大臣想了半天,都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时候,刘宗敏开口了:“依我看呀,啥也不如过年好,咱就经常过年吧!不止吾皇意下如何?”

  李自成听了这话,龙颜大悦:“哈哈哈····好啊,刘爱卿,这有何难!"而且当即宣布:“朕决定,从今日起,吾大顺朝改为每月初一都要过年!哈哈哈······”

  众大臣大眼瞪小眼,然后把目光投向刘宗敏,责怪的,谩骂的,议论纷纷。

  可是,皇上却不高兴了。

  喜欢察言观色的大臣们,一看形势不妙。心里想:不就是多过个年么,也没什么呀!何必大惊小怪呢!

  于是,一起下跪,异口同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一年,从皇族大臣开始,真的一个月过一回年。

  据说,李自成本来应该有十几年的江山。却因为改成了每个月都过年,只支撑了368天,就土崩瓦解了。

  通过李自成的故事,父亲得出这样的结论:什么事情都不得胡来。

  我问父亲:“当时要是十年过一回,又会咋样哩?”

  父亲看着我,笑笑,也回答不上来了!

  后来,年还是那样过着,没有谁再改动过。

  父亲去公社开会,路过供销社,就进去买了二十个大麻炮,五把子一百响的鞭炮。拿回来后让我们看看,然后搁在西屋里了。

  当时,胆小的我,连鞭炮都不敢放。

  两个姐姐就教我“小鬼儿打架”。只见大姐把小炮儿从中间折断后,互相对着放在地上。然后点着一个,炸药喷出火来,对面的也立刻着了,以同样的方式反击过来!有一个还转了起来,火焰四射!嘿嘿,好看急了!这就叫做“小鬼儿打架”。


  二姐问我说:“比点着后噼里啪啦放了好看哇?”

  我高兴得蹦蹦跳跳地,不住地点头。

  学会了,我就问父亲要来了一把子鞭炮,全部用来做“小鬼儿打架”了。玩儿得正高兴哩,被父亲发现了。他走过来,拉长了脸,说是浪费!

  问清楚是姐姐们教我的,还骂了她们几句。

  姐姐们说我是叛徒!

  我反驳说:“我又不知道爹要骂你们!”

  可姐姐们还是不高兴!

  父亲喜欢放大麻炮。

  他放炮时,不需要栽到地上,总是用手捏住放。

  母亲害怕,就骂他是瞎逞能!

  也许是那时候的麻炮做得质量好,也许是父亲的运气好,反正,从来没有炸伤过他的手什么的。

  我问母亲过年咋要放炮?母亲告诉我说,一是为了喜庆热闹,二是为了迎接灶王爷以及诸位神仙下凡。

  我想,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面见玉皇大帝,算起来也有一个礼拜,是该回来的时候了。可是,从来没听说过财神、土地等神仙也上了天呀,为什么也要迎接他们?

  诸如此类的问题,母亲回答不了。就赶紧捂住我的嘴,嗔怪道:“小孩子不要乱说话。要不爷爷家(就是神仙)割耳朵呢!”

  我摸摸耳朵,还在!但是,不敢乱提问了。

  家乡的习俗:灶王爷等众神仙,都是初一早晨迎接;只有财神爷,得等到初二早晨才驾到。我又难免胡思乱想:你说这个财神爷爷,咋就不一起下来呢?莫非是金子、银子背得太多了,还是在天上比其他神仙住的更远哩?

  可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耳朵,我就不敢瞎问了。

  大凡接神,头一天晚上就得安神。估计,这跟人间请客前发请柬差不多!不过,这要比发请柬复杂一些。需要烧黄表纸,叩头;需要摆供品,放鞭炮哩!

  不过,父母亲做这些事情很在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两人安排得妥妥当当。

  家乡风俗,大年初一早晨,就要上坟祭祖的。

  父亲说,活着的人过年,死去的亲人也得过年哩!而且,逝者为上,我们吃什么,饭前总要给先人们留下什么。比如馍馍、油糕、饺子和各色菜等等,一样儿不能少。再倒上一壶老酒,连酒盅都要拿上!

  上坟时,有些人家还要在坟地里放炮呢!父亲不同意这么做。他给几个堂兄和我解释说,家里放炮,图高兴哩,来这里放炮,高兴什么?接神就更不妥当了!哪有鬼鬼们接神的道理呢?所以,跟着父亲上坟的堂兄们,也从来不放炮的。特别是四哥,做甚也不大认真,别人磕头磕三个,他只磕一个。还悄悄跟我说:“哎,顶屁事哩!四哥告诉你哇,人死如灯灭哩!”所以,我父亲不让放炮,他挺支持,还顺着说:“嘿嘿,全都免了才省事儿哩!”这话父亲听了,却不领情,反而还斜了他一眼!四哥自讨没趣,只好呵呵地笑着,低了头。

  孙家祖坟埋好几代人了,来上坟的人们就很多。不定哪家来了,照样噼里啪啦放一顿炮,父亲听见了装作没听见,显然他也管不了!


  父母亲总是把上坟看得很重要。光是叠那些烧的金银玩意儿,也很费功夫。我的母亲叠那种东西,会好几种样式。五色纸也要叠得整整齐齐,各色纸张互相对开,不让重复。有时候,她还要糊一些纸衣服、被褥之类,一并烧过去。我怀疑,就问:“纸衣服、被褥顶甚用哩?”母亲又捂我嘴。她说:“们娃甚也醒不得,他们收到了,就变成真的了!”母亲还要把叠好的金银玩意儿放罗子里筛筛,说是女人叠的东西如果不筛一筛,那边儿的人就收不到!

  每次要去上坟的时候,母亲总是把吃食东西放在一个木头条盘里,再用花包布一盖,交给父亲。父亲再拿上五色纸和早已经叠好的金银等,领着我上坟去了。给祖先上坟,必须在大年初一早晨。而女婿、外甥等亲戚,才可以晚几天,但必须在正月里。

  有资格上坟的只有男丁,女人们一律不准去!这也是多少年留下的规矩。据说女人们上坟,不仅烧过去的纸钱,变不成阴间的金银和钞票,而且,还会踩踏先人们的屋顶呢!

  这种说法,我才不相信哩!

  你想想,即便屋顶是纸糊的,为何男人都踩不塌,只有女人能够踩踏哩?

  不过,我觉得这种规矩,咋听上去好像是对女人们的歧视!仔细想想,或许还是一种照顾哩!女人们本来胆儿小,而且天寒地冻的,何必到这荒郊野外受这份儿洋罪哩!

  正月里,孙家祖坟一直是人来人往,香火不断。据说,老祖宗孙文秀,活着的时候就请人看好了这块儿坟地。坟地所在位置叫做六十亩,在村子西南方一里开外。这里地势不高不低,梯田连着梯田。随便站在哪条田埂上,都会感觉呼吸畅快,视野开阔。特别是朝南、朝西的方向,你可以了望到平川地带,可以看到玉带似的牧马河,可以看见牧马河桥上行进的火车。村子东边、北边的沟沟叉叉、梁梁垴垴,却被梯田挡住,一点儿都看不见了。坟地坐北向南,老祖宗的坟头正对着北山的最高峰老松台。怪不得,村里人夸这儿是风水宝地呢!

  传说,为了选择这块儿坟地,老祖宗孙文秀先后请来过四位阴阳先生,都非常看好这个地方。不过,他所以三番五次地请先生,主要是为了证实“蛇盘兔”的可信度的。

  什么是“蛇盘兔”哩? 说起来 ,话就长了。孙文秀晚年的时候,家业兴旺,儿孙绕膝。家里人,自然不让他下田干活儿了。可是,他打小喜欢田地,喜欢庄稼。休养在家反而觉得难受。所以,吃饱喝足了,每天都要去田地里转悠转悠。他说,自己一看见庄稼,心情就格外愉快!特别是雨过天晴的时候,站在田地里,似乎能看见庄稼一节一节地往上串;停下脚步仔细听,似乎能听见庄稼拔节生长的声音哩!你说来劲儿不来劲儿?每当这时候,他又常常咳声叹气,唏嘘不已!人啊,为甚要老哩?人老了,为甚就只会吃不会锄地了呢?

  那一天,老祖宗孙文秀转悠到六十亩地儿。站在自己家的那块儿玉米地里。

  他弯腰拔了玉米苗跟前的一棵草。然后,直起身来,四处瞅瞅。本来是想看看哪里还有野草哩,拿不动锄头了,可拔根草还是可以的。突然,他看见土堾下,一条蛇盘着一个挣扎的小野兔!相比之下,蛇更加厉害一些。

  孙文秀心地善良,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的。

  可是,想要救那只兔子,必须打走那条毒蛇。只见他随手从土堾上捡起一块儿硕大的土坷拉来,挥手砸过去。明明是砸中了,可那条土色的蛇却毫不理会!也难怪,马上就要得手了,它怎么舍得轻易放弃呢?

  老祖宗孙文秀就是办法多,他弯腰抓起一把一把的黄土,来熏那条蛇,可一样地无效!于是,他只好爬到土堾上边儿,从一棵榆树上扳下一根枝条来。然后飞快地跑过来,站在土堾上向下抽打那条毒蛇。其实,当时的他,也顾不得是抽了蛇还是抽了兔子了。不过,这一招果然奏效,树枝像无数条的鞭子,抽的土条蛇受不了了,扔下猎物逃遁了。

  老祖宗孙文秀裂开大嘴笑了!他还以为自己救了一命呢!可下去一看,那只兔子,早已经没气了。老祖宗叹息一声,一屁股坐在了一个蓑草盘上,独自抽起烟来。他一边抽烟,一边思谋着什么。

  “这不是老人们说的‘蛇盘兔’么?” 他想到这里,就记起那个俗语来。 “蛇盘兔,该打墓,后辈儿孙代代富。” 于是,他在那地方放了几块石头,做了个记号。这才有了后来阴阳先生来这里看风水的事情。再后来,这里就成了老祖宗孙文秀的坟地,也就成了十八顷村孙家的祖坟。

  每次上坟,父亲都会告诉我,这排列成扇面形状的十几个坟头里边儿,埋的是谁!

  其实,我已经记住了。最上面的是老祖宗孙文秀。接下来是他的两个儿子孙如林和孙如山。孙如林是我的老爷爷,他的脚下只有我爷爷一个坟墓。爷爷的脚下,是我的大伯和二伯。大哥、二哥和三哥来了,立刻跪到了大伯坟前,只有四哥跪在二伯坟前。孙如山的脚下也有几个坟墓,父亲好像不大重视,我就没有记住。

  老祖宗就是老祖宗,死了,也比一般人威风!

  他的坟墓转圈儿砌着石条,显得高大雄宏。坟墓的最高处,是雕刻的桃形的尖尖的墓头,坟墓前边儿,是方形的石刻供桌,供品摆上去,觉得十分好看,舒服!距离石桌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我站过去,刚刚探到石碑的半腰。那上面刻着大大小小的字,可惜我不认识。不过,我喜欢摸一摸,看上几眼。心生敬畏,烧纸、摆供以及磕头,我都会从他这里开始,依次轮到我爷爷、伯伯的坟前。

  堂兄们就笑我。不过,也夸我仁义,孝顺。

  但是,他们懒得这么磕头。他们来到坟地,只是在他们父亲坟墓前烧纸放供品,然后一边儿磕头一边儿说句“先人们,都有了!”,就好像真的都有了。

  父亲对这种做法并不看好,可也觉得,对侄儿要求不能太过苛刻!再说了,人家也有人家的理由哩!四哥就这样解释过:“烧过去就行了,他们自然会分配好的。估计那边儿也一样,懂得尊老爱幼哩!”他甚至说:“依我看,不烧也无所谓哩!先人们活着时都是养活咱们哩,莫非到了那边儿,一下子就变懒了?不劳动了?不回答,还是一样勤快哩,那你们想想,人家才不稀罕咱孝敬的这些东西哩!”不过,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一般是左右前后地看看,看见我父亲走远了,他才说的。


  上坟归来,抬眼望望东边儿,阳婆还被大山挡着。不服气的阳光,向上喷射出去,似乎给那些山峰衔了金边儿。

  接下来的事儿,就是挨家挨户地拜年了。

  穿了新衣服的孩子们,一群一伙地绕人家磕头。赚足了核桃、红枣、糖果等好吃的东西,偶尔也有得到压岁钱的。他们高兴地拿在手里,叫喊着,显摆着。其他孩子看见了,就纠集在一起,互相壮胆儿,一窝蜂似的拥了进去,直到赚到那一毛钱、两毛钱为止。小小的年纪,都喜欢钱呢?你说奇怪不奇怪?

  直到把所有的口袋塞得满满的,就站在胡同口,一边吃着,一边比谁的东西更好。也常常互相交换。吃腻歪了,总需要消化吧?摔跤、打土仗怕脏了新衣服。就拍着手,跳着,喊着:

  过大年,响大炮

  穿新衣,戴新帽

  又吃好的又热闹·····

  那种兴奋劲儿,真的难以描述。

  拜年是感恩,烧纸上坟也是感恩!所以,我曾把春节说成是中国的感恩节,大伙儿同意么?

  中国的感恩节

  文/水葫芦

  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感恩节是美国人民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

  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懂得感恩么?不懂得感恩,这么会创造五千年的文明呢?

  其实,春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而且,我们的感恩节,要比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更早一些,规模更大一些,更加红火热闹一些。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是一个多月的时间啊。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恐怕世界上再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节日。

  在我的家乡,中国地图上看不见的北方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每逢过春节,也是一样的喜庆,一样的热闹。贴窗花,贴春联,贴门神,挂灯笼;守岁,放爆竹,接神, 祭祖;吃饺子,穿新衣,拜年,赚压岁钱……

  春节期间,是磕头最多的时候。接神时,要给诸位神仙们磕头。比如感谢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感谢财神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祭祖时,要给自己的祖先磕头。我们那里是要在太阳出山之前,去野外瞻拜祖墓的。要把年夜饭的内容象征性地呈现在祖先坟墓前,然后焚香烧纸磕头。有的人家还要在坟墓旁燃放爆竹,意思是替祖先接神。磕头最多的要数拜年了,“东头儿,西头儿,磕下个扁头儿”就是很好的写照。我们那里拜年,首先是拜父母。当然,一个院子里还住着爷爷奶奶,那就要先拜他们了。年长的一般都早早吃了饭,火炕上或者桌子上摆放着糖果、花生和瓜子等等。火炉捅得红红的,上面坐着冒热气的茶壶。拜年的一到,吃的喝的都有。晚辈们进来,扑通跪了下去,长辈就赶快叫着“好了好了,俺娃快起来!”下炕来扶。其实,等不到长辈们到跟前,该磕的就已经磕完了。女人们磕头要比男人们扭捏一些,她们常常说清楚了才磕头。比如说“奶奶,孙媳妇给您老磕头了。”而且要在膝下垫一个烧火做饭时坐的那种草垫子,因为她们怕弄脏了刚刚换上的新衣服。当然,那草垫子就在锅灶附近,很好找的。最好看的是孩子们磕头。几个人一起磕,一边磕头还一边嬉笑着,磕几个自己也不知道。磕头不是他们的目的,你看他们磕头的时候,眼睛总是瞄着糖果和核桃,好在他们的口袋和小手里都装不了多少东西。

  孩子们磕过头,扫荡似地拿了吃的东西就出去了。大人们可不能走,他们需要跟老人们坐上一会儿。一边喝茶,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不定谁的哪一句话,把大家逗得笑了,屋子里就是一片欢乐。那种大家庭的欢乐气氛,只有中国人能够感受的到,生活在中国农村的老百姓,更能够感受的到。

  磕头是感恩,孝敬老人也是感恩。因此,我觉得春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2002.12.20

  这篇文章是我在十年前写的了,您或许同意我的看法呢!

  2012.12.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