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西文化

 南烟舍 2012-01-28

我们倾向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囊括物质与精神,作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有成就的总和的一个大概念。但究其具体问题而言,我们着重考察中西文化的“深义文化”,这样来限定这个庞杂的主题旨在让我的观点能够更好地阐述。

通常我们会把欧美,日本等的文化称作西方文化,但我认为把日本划入西方文化的范畴是不妥的。众所周知,日本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他们也还在用以中国汉字为模板下的日本文字,并用这一文字来记录来延续他们的文化。另一个主体,我们在这里用中国文化的狭义概念,虽然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也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下有了一些类中国文化的特征,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因而我们讨论的则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与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之间的一些同异。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西文化的相同点。帝国时代的游戏里面,包括了历史上能出现的所有重要文明,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叫做文明是否延续,这是决定玩家能否取胜的一个因素。这一点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一个能够延续下来,并不断顺势更新,那一定是一个强势文明。中西这两大文明衍生下的强势文化的共同特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都具有较长的历史,都具有完整的体系。中国文化不用作太多的说明,就西方文明而言,我们只需从希腊罗马开始算起,也已让人叹为观止了。

2. 都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在西周后期出现的那一段黑暗期,魏晋南北朝以及再到后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断层危机,但在之后却都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新时代。对于西方来说,在希腊文明的衰落期,在黑死病时期,西方文明也没有断层。不得不说中西文化都具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修复能力的强大在于它的无限创造性。

3.各具特色,直到今天也还是轴心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能够作为当今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轴心文化,也在于它们的特色,这一部分我们会在下一部分详细分析说明。

我们来解剖一下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

1.西方文化是分的可爱,中国文化是合的可爱。中国哲学尽管有公孙龙等人的“离坚白”拆分思想,但是也有惠施的“合同异”理论,中国主体性的思潮还是儒法“道统”,而西方文化很讲究逻辑分析,他们有先进的逻辑学,而中国有伦理学。

2.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杂多,什么方面的都有一点点,古代的世界领先技术,也是比比皆是,包括思想家也是这样,这样的文化也必然为文化的持久发展与创造提供不竭的源泉与动力。而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统一性,自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便开始由世界本原的物质性探索开始,出现了以泰勒斯,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等早期唯物主义的人物,他们研究的哲学主题是以研究巴门尼德的那个“存在”而展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在研究存在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怎么去确定这些知识的可靠性,什么东西才是构建知识堡垒最底下的那个东西,于是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哲学的研究开始从存在论转向了认识论的研究。而在研究过程中,哲学家们意识到了道德价值伦理规范的必要性,于是开始了对伦理学和语言分析的导向。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西方哲学的核心就是“存在”,西方文化的主题是永恒的。有人会说中国哲学也很有体系,可以分为汉朝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但是在各个体系下面也是各有所包,也完全存在类似与西方的哲学泾渭分明似的东西,因为中国文化教你的是现世的事情,教你如何去做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而西方文化里面的那个东西是让你去思考形而上的东西,问本原的所在,那是一种超世的痛苦。这一点上是中国文化应当向西方文化借鉴的地方,它会抛弃一些世俗化的东西去深一层次的思考,不至于过于浮躁,这一点上西方做得比较好的要数德国。

3.在中国文化里面讲求大气磅礴,尤其在艺术领域上见长。奥运会上有万人击缶,万人朗诵,书法领域也是要求大气,震撼。而外国文化更讲究细节的感动,收到礼物当面打开啦,男士帮女士拿大衣啦,这样的小事也会很让人感动。

4. 中国文化是高度情感化的东西,因而中国制度化的东西很弱。比如说法律之类的,西方文化由于它虽然能存在能延续,但他由于各种原因(地形,气候等)易受到冲击,所以它不得不制度化,不然还可能来那么几个黑暗时期,但它有个毛病,就是人性太少,社会治安有点问题。

5. 中国文化讲和为贵,讲天人合一,讲光宗耀祖,个体的自由被放的很小很小。这像是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写的一样: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中国文化下个体的自由太难得,因为中国人生下来有家庭人伦,命中注定,而西方人的自由度相对大很多。西方自由是不是绝对的好呢?其实也不尽然,西方的自由化下的东西易产生泡沫,自由度太大会缺乏一定的安全机制,文化也是如此。

以上便是我对中西文化的一些浅层次看法,我觉得,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化,只要它有利于我们自身社会,人才的发展,我们都要全面批判的吸收,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才有机会延续,才会成为人类进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赵敦华著,2001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