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届傅雷翻译奖入围名单揭晓:《论普世》入选

 梅竹君 2016-10-30
编者按:

10月18日,2016年度傅雷翻译出版奖初评结果公布,法国著名汉学家朱利安教授(又译余莲)的《论普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成功进入入围名单,将与其他五部作品一道角逐最终的社科类翻译奖。
 
自1979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至今,朱利安教授一直致力于中西比较研究,在对中西两种文明的源头,即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先秦哲学的探讨中,朱利安教授希望发掘两种文化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层原因,并从“时间”“道德”“自由”“真理”“美”等维度展现中西方思维方式之根本差异。
 
本期微信节选自《论普世》中译本的代译序,这篇文字亦是对朱利安教授卓越汉学研究成果的精彩介绍。
傅雷翻译出版奖
由法国大使馆资助,设立于2009年,用于奖励中国大陆译自法语的社科及文学类优秀译作。

10月18日下午,第八界傅雷翻译出版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

北大出版社历届获得傅雷奖的作品

2013年傅雷奖社科类得主
《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法]菲利浦·阿利埃斯 著,沈坚、朱晓罕 译
2015年傅雷奖新人奖得主
《当代艺术之争》,[法]马克·吉梅内斯 著,王名南 译
2016年傅雷奖社科类提名作品
《论普世》,[法] 朱利安 著,吴泓缈、赵鸣译
朱利安,又译为余莲或于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及哲学家,出生于1951年。曾任法国中国研究会会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国际哲学院院长、当代思想研究院院长、法国大学协会资深会员。2010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国 古典文学及美学理论)、跨文化研究。代表作品有《势:中国的效力观》《功效: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进入思想之门:思维的多元性》《论普世》《美,这奇特的理念》《论“时间”:生活哲学的要素》等。

文/赵鸣
 
五年前,正当我开始为博士阶段的研究确立选题的时候,导师见我犹豫不定,拿给我一本《功效论》(Traité de l’efficacité),鼓励我先读一读,也许会有启发。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作者朱利安的名字,而他是谁,研究什么,写过些什么,我一无所知。通读之后,方知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功效: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

[法] 朱利安 著 林志明 译

2013年11月

每个人对于好书的定义不同,就学术类著作而言,我所认为的好书,介乎难与不难之间,即初读不好理解,然而经过一番尝试,又是可以破解其中之意的。一本书太过艰深晦涩,从一开始便将读者拒之门外,陷入孤芳自赏之境,难以引起共鸣;相反,一本书若一读就懂,也就意味着读者读过即忘,丧失了经过思考征服文字的乐趣,余味全无。最佳的状态,在似懂非懂之间。有了这个空间,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读者的内在动机,读者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创作的参与者,经过反复的解读,主动建构意义。在阅读《功效论》的过程中,我虽然知道它讲的是中西方,严谨地说,应该是中、欧双方。朱利安笔下的“中”,是以先秦各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欧”,是以古希腊为源头的欧洲哲学。译者按照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将作者强调的“中欧”大而化之称为“中西”。在此特别说明,以下不再重复。为了达成目标,在方法选择上显现出的思维差异,然而由于朱利安惯用冗长复杂的句法,书中又存在大量中西古代典籍的引文,我为了真正弄懂细节,着实费了些功夫。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首先,将汉学研究融入哲学命题,将孔孟老庄的思想置入西方的概念“功效”中重新审视,这不是文化类书籍常见的做法,读来十分新鲜;另外,正如罗兰·巴特在《埃菲尔铁塔》中说,铁塔就是它自己的盲点,一种文化下的个体永远无法摆脱“身在此山中”的魔咒。从前看中国人写自己的书,总是无法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文化的模样怎么也看不真切。再读朱利安,有一种“开智”的感觉,没想到中国思想一经希腊哲学的映衬,竟然冒出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好像在关注西方的路上走了很久,忽然转回头意识到自己文化的好,也不由生出许多疑问。我就这样走进了朱利安的世界。
 
 
在法国学术界,朱利安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哲学家,也是汉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来就是哲学家,至于汉学,只是为哲学服务的工具。自他1979年发表《鲁迅,写作与革命》(Luxun, criture et Révolution)起,至今已有三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这些作品基本都是针对哲学上的某个重大命题,如“时间”“道德”“自由”“真理”“美”等展开探讨,在中西文明的源头,即希腊哲学和先秦智慧中广泛地寻找与此相关的思想遗迹,稽古钩沉,得出使两种文化走向不同发展方向的深层原因。当然,作为一个西方人,朱利安此番研究的终极意义是为今天的西方服务,从中华文明的成果中撷取西方“未思”之精华,为哲学思考注入新的元素。既然他的作品涉及哲学讨论的方方面面,并横跨东西,那么构建这样一套理论系统势必会引用大量原文。

《进入思想之门:思维的多元性》

[法] 朱利安 著 卓立 译

2014年7月

就在一步步查找、对照原文出处的过程中,我开始透过朱利安管窥到西方学人对中国思想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何种高度。记得多年前,曾偶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读到过一篇署名“边芹”的文章——《向西看的那个槛》,文中说:“对上层精英(指西方)而言,中国早就没有‘神秘’。他们深解我们远胜过我们了解他们,而且有至少一个世纪的提前量。中国人不过是模仿他们的皮毛,尤其是他们特意推荐的皮毛,而他们是挖掘我们的本性。”后来每当翻开朱利安的作品,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想起这段话,感叹加惭愧。作为上述西方文化精英的代表,朱利安对古典汉语之熟,引用经史子集之信手,让我明白中西之间的不平等,不止于经济的强弱,政治的霸权,更隐藏在文化交流中看不见的深处。当我们无法像朱利安了解古汉语那样去深入认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时候,也无法像他引述调遣汉语辞章那样对古希腊、古罗马哲学熟稔于心的时候,就不能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西方思想传统的内部,不能说我们已经懂得了西方。提出问题是哲学永恒的发动机,从建立传统的那一刻直至今日,西方从未停下自我反思的脚步,当它在内部的各个派系间反复盘旋无法得解时,便聪明地将目光投向了“他山之石”,借助外来的智慧看清自身“盲点”,重新理解自己。

国内有学者知其人闻其事,便批评朱利安的做法是将中国“工具化”,研究汉学并非源于热爱。可是,有谁规定汉学家一定爱中国,西学家必然爱西方呢?与朱利安的“拿来主义”相比,我们不是也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吗?这种立足于意识形态,带有情绪化的批判,除了更加凸显双方在文化对话法语dialogue,一般译为“对话”或“对谈”。作者朱利安从希腊词源出发,认为应该将dialogue译为“间—谈”。dia,表示“在……之间”,logue,来自logos,即“话语”。然而译者考虑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仍然选择将它译为“对话”。以下不再特别说明。其中的不平等之外,我不知道它对于我们思考自身文化的出路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朱利安对中国持何种情感立场,而是他的这套方法有没有给我们以启示。

《美,这奇特的理念》

[法] 朱利安 著 高枫枫 译

2016年9月


既然他能在中西互为镜像的彼此映照中,发现自身文化的“未思”,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呢?

朱利安为西方哲学发展所设计的外部映照法,反过来也是今日重振中国文化的可能之道。我们的思想要谋求发展,也必然要以理解西方思想为基础,参照他文化,重新理解自己。这就是朱利安值得被研究、被翻译的意义所在。我们需要了解西方精英学人对中国的理解,以及他们对我们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西方人对中国思想中的哪些元素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为什么,此为知己;朱利安早年以研究希腊语言和哲学起步,他在著作中对希腊思想及其后续影响的描述,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思想的本源,此为知彼。
 
 
从形式上看,朱利安在他的《论普世》这一著作中仍然延续了一贯做法,既有针对几个哲学概念在欧洲范围内发展所做的历时性研究,也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了“普世”在伊斯兰和中国等文化中缺失的原因。但就内容来说,它更像是作者对之前已建立的一个个具体理论模型的阶段性总结,甚至更接近一份特别声明,强调自己在文化对话问题上的基本立场。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宏观上了解朱利安对西方文明的看法,关于它的过去、它的现在和它与其他文明同生共处,可能拥抱的未来。

《论“时间”:生活哲学的要素》

[法] 朱利安 著 张君懿 译

2016年10月

 
既然是一本阐述哲学概念的书,我们认为,要把它译好,决定因素是在词义理解、选择上力求精准,尽可能地减少误解和错误。这份责任感不仅出自对朱利安思想的由衷欣赏和钦佩,更源于对其表达严谨性和思想复杂性的理性认识。法语原本就不是一门粗放型语言,特别讲究词语在应用范畴上的细微差别,比如ranimé,ressuscité和relevé三个单词,都有“重生”之意,似乎可以互换,实际上法国人只会用ressuscité来特指宗教意义上的“耶稣的复活”;再比如sujet一词,放在不同的领域就有不同的术语译法。哲学上作“主体”讲,语言学中作“主语”讲,在逻辑范畴内又当译为“主词”或“主项”,若涉及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则指观察、医疗、实验的“对象”。此类充满歧义的跨界概念为翻译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本书正可作为一个典型,贯穿其中的三个关键词,universel、uniforme和commun,单就词义而言,甚至有可能被视为同义词。读罢朱利安的书,我们才知道它们经历过如此丰富的词源发展史,在西方语言中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概念。

《势:中国的效力观》

[法] 余莲(朱利安) 著 卓立 译

2009年7月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翻译这一行为的思考。都说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译者既要对作者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最大的难点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若太过考虑译入语的语言习惯,难免会令读者丧失对他文化的好奇感,毕竟,我们是在读一本外文书,而不是中文书。然而,在尽量忠实转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我们也考虑到了中国读者的需要,适时加入了一些汉语特有的表达,使意思更清晰、表达更流畅。这一点,相信读者在阅读中都能感受到。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出版物,然而读到一本好书依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能得到亲手翻译这本书的机会,更是幸运中的幸运。衷心希望我们译的这本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北大博雅好书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
微信号:boyaboo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