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治乱循环:为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死机”一次?

 3gzylon 2012-01-29

在唐代,怀古哀时的诗歌在安史之乱爆发(755)后暴增——以隋炀帝败政为主题的,仅李商隐一人,就有三首。其中一首是: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隋宫)
     
   

曾将相互讥笑但相继失败的统治者们,在阴间是还会相互见面的,诗人设想——那是一种不会过时的尴尬和羞辱,让他们的灵魂陷入其间,永远备受煎熬。


按照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意思,古代帝国,轮番征战,文化大部未能延续;最后形成自己宗教和文明体系的只有少数几个,而后能通过从文化到制度上的自我革新稳步进入现代化过程则更少。纵观整个文明史,人类在政治体制和相关理论的发展上,迄今的成就似乎远远抵不上代价;对自身状况的超越,也根本无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比。


在这方面,百家争鸣之后的中国人也并未比别人做得更好。中央集团的官僚帝国,无论统治如何严密,陷入在每隔一段时间就“死机”、“重启”一次的治乱循环中,长达2000多年而不可解脱,谈不上有长治久安的保证(统治者对此也不真正抱有信心);更无暇开展对外学习和自我革新。


一个原因,社会学家已有定论:一切制度,就其功能而言,都是一种常规性,稳定性,技术性的东西,从本质上说都是重形式胜于重内涵的,都有其排斥想象和压制改变的一面。制度的常规管理越严密,社会的公共空间也越狭小。久而久之,当管理取代了政治,政治难免迷航;当事务也取代了事业,事业也难免荒疏。


在帝王已然沉醉,陈胜、吴广尚未揭竿而起之时,那些负有公共责任心的个人无法直接干预政治,只能用一种社会熟知的形式公开报警。于是,怀古哀时的“乌鸦嘴”文学,作为一种文明的使命,随着治乱循环的延续而变为一种超越时代的传统,一直到现代,让人读起来都感到心里好苍凉。


唐人刘禹锡也有一首吟咏隋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杨柳枝词九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